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丰富情感,交流表达,培养语感的素材之一.利用文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文本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趣味诵读,感受童谣的韵律及意境,激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2.比较阅读,感受不同风格的田园主题作品,体会童谣和童诗的异同。3.拓展阅读,深化对“田园”象征意义的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3.
《乡下人家》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以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为主线,穿插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脉络交替描写,勾勒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田园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家园、装点生活的生存状态。学习本文,一是引导学生领略乡村生活的恬静亲切,感受作者对田园气息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用最平凡的事物,刻画最独到的特点的写作手法。前段时间笔者执教了《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随文章娓娓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盎然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借助朗读、想象等方式,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吟诵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2.体会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索未知美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宋词——《清平乐村居》。谁愿意来读课题?师:古人写词之后,要配上相关的曲子进行歌唱。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了华盛顿.欧文的小说《睡谷的传说》,作者站在边缘的立场,以睡谷里旧时田园生活的边缘文化颠覆资本主义中心文化,但作者的颠覆意图最终被资本主义主流话语所含纳并成为主流话语流通中的载体。然而在颠覆与含纳的角斗中,小说文本也参与了对历史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借助朗读、想象等方式,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吟诵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2.体会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索未知美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宋词——《清平乐村居》。谁愿意来读课题?师:古人写词之后,要配上相关的曲子进行歌唱。“清平  相似文献   

7.
让农村小学生深入田园生活之中,抓住田园生活的特点和乐趣,让田园生活成为学习数学的主场所,使小学生在认识田园生活的同时,能够将数学学习融入其中,让农村小学生可以更加自如、更加快乐地学习数学。田园生活在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运用,可以强化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更加精彩的田园生活,感受田园生活的精彩,体味田园生活的五彩缤纷。正是让田园生活成为农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乐园,才可以真正改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使之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情怀,让小学生获得更加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如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去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去揭开站在文本后面的作者的真面目.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上的对话过程.一直是困扰很多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要想解决这一难题.首先是老师自己要真正走进文本.真切地去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只有教师首先真正对作者通过文本传达出的情感感同身受时。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感受。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有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的能力。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有可能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9.
郭荣琴 《快乐阅读》2011,(25):131-133
小语教材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立足之本,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的主体资源。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教材存在不少片面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解读。我们要理性地解读文本,从文本本身出发,尊重作者其创作意图;要个性地解读文本,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感受儿童之感受,保护自由真心;要人性地解读文本,从生活出发,辩证地看待文本、超越文本,感悟生活真谛,坚信真理。  相似文献   

10.
《落花生》借物喻人,以质朴的笔触从父亲对落花生的评价娓娓道来,对作者和读者都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做有益于社会的人。”本文因处于第四组,应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明白道理,学习作者细致入微的感触生活的方式;在平凡而质朴的生活中,用心去感受生活中蕴含的大爱、大美,去体会生活这部“无字书”所给予的真理。这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而突破的关键则是:引导学会用心朗读文本,走进文本,受到启发一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一再回文本,感动于心。  相似文献   

11.
文本教学中,我们对作者的处理比较随意:有浓墨重彩的年谱式;有随意选取一鳞半爪式;有些老师则干脆让作者退隐,将作者抛在一边……种种情况,不一而足。一、文本教学中作者介绍的必要性从文本阅读来说,不了解作者就无法理解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对作者的介绍就完全有必要,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真正伟大的作品都传达出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受,文本和其生活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作者借用比兴和象征手法将其情感一隐三藏,我们必须借…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的提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月是故乡明".在这个板块中,除了让学生去感受家园之思,还应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主动积极地去体味作者的情感思想,从而引起共鸣.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语文阅读教学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回归真实,回到生活中,引领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来解读文本,接受文化熏陶,感受真善美,提升文化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通过对文本的潜心吟诵让学生接受文化的哺育与滋养;应当融入生活,激起个体生命经验的涌动,开启对话与沟通的心灵之门,感受蕴含于生活中的文化滋养;应当突破有限的文本信息,将学生带入更广阔的语言文化情境中,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的整体效应,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4.
《触摸春天》一文语言简洁,意境隽美,情感丰富,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和明白事理的好素材。走进文本,用心和文本交流,和文中的盲童女孩安静一起“穿梭在花丛中”,“悄然拢住”“花间的蝴蝶”,细细感受迷人的春光,心中不禁涌动着对生活、对生命的无限感动。教学时找准语言训练和体会思想内涵的链接点,既可以从文字中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又可以充分体会作者用词巧妙的表达效果,从文本语言的咀嚼中想象生动的画面,拓宽思维的空间,增加语言积累,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感受乡村 一考生 人是那样一种奇怪的动物,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存有无限的向往,以致于愿意消耗整个生命来换取完全不同的生活. 曾去两溪游玩,其中一站便是感受农家的原始生活.同那许多赞羡田园的诗歌一样,介绍文字也总流露出淡淡的欣喜和向往.烧柴的灶台,木制的幼儿床,纸糊的镂窗,甚至再简陋不过的木制脸盆与搓衣板,就组成了所谓田园的梦.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感知文意,感受文章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2.咬文嚼字,品味文章语言的韵味和情致。3.引文入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民俗的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2.难点。学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趣味,咀嚼生命的美好。教学方法:自主品读、研讨赏析、质疑探究。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7.
设计理念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在情境中质疑,在探究中阅读,在体验中反思,在比较中辨识。让学生走出文本,接通生活的源泉,在开放中创新,体现同步教学的异步发展。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发现并自主解决问题,感受峨嵋山路的狭窄陡峭和铺路的艰苦危险,赞扬铺路人默默吃苦、不辞辛劳的品格。2.体验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领悟作者采用铺垫与反衬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广泛观察生活的兴趣和创新动机。教学过程一、竞赛激读,读中悟境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时的阅读,目的是让学生借助语音,凭借联…  相似文献   

18.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以"文选"的方式编排的,所选文章时代不同,风格各异。教材文本中描写的是作者生活时代的断面,呈现的是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使用的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写作方法,这就造成学生和教材文本之间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形成程度不同的阅读障碍,制约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王荣生教授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  相似文献   

19.
文本解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之本,教学过程中通过文本解读不仅能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也能在净化心灵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所谓解读文本则是读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通过心灵与文本对话,从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并能准确把握作者创作的目的。由此,教学过程中解读文本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鼎湖山听泉》为例,浅析解读文本的技巧,感受作者内在的心灵之声。  相似文献   

20.
正确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多元化解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并充分利用已有的阅读和生活经验与作者展开心灵对话,在对话中构建学生自己心中的文本意义,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树立“以生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的核心。我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