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严峻的乡村儿童手机使用问题成为社会各方讨论的焦点,但乡村父母在其中的角色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以GH乡父母媒介干预为研究对象,通过民族志和问卷的方法,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研究发现,GH乡父母主要采取单一、威权式的规则和限制媒介干预策略,以主体性、交往性为要义的社交性干预和灵活柔性的技术方案则处在边缘位置。这一情况与特殊的乡村家庭经营理念、关系以及空间等结构复杂勾连,使原本不协调的父母媒介干预遭遇到更大的困难。这一情况在影响乡村父母对儿童手机实践脆弱的监督和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可能进一步加剧乡村家庭的亲子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5,(24):62-67
技术性观视在当代青年那里,体现为他们对城市空间的媒介把握,即青年自己创建的"第三空间"及其"空间生产"。当代青年对城市空间的在场欲望投向了新媒介技术所建构的媒介空间,空间场所与身份建构的关系被重置,特定空间在他们的技术性观视中被重新语境化。当代青年在"场景"中生产出有异于正常空间秩序的"他者",在技术观视中进行媒介想象。他们在这种重新语境化的空间中建构出他们的"空间‘他者’"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3.
媒介与空间在社会关系框架内达成了一致,即空间具有媒介性质,媒介也具有空间属性。由此反观媒介进化与空间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这两种趋势,而且,这两种趋势以电子媒介时代为分水岭分别代表了媒介进化与空间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4.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媒介与家庭之间构成了一种超越以往的新型关系。本研究通过走访观察与深度访谈10户形态各异且遍布某城市各主城区的家庭,试图回答媒介逻辑对现代家庭生活运作的形塑机制以及家庭作为一种结构性的力量如何对媒介施加作用。研究发现,家庭的运作已离不开媒介所主导的逻辑,媒介维系着整个家庭的关系网络与生活秩序,变成一个“统摄”家庭运作的组织安排者。崭新的媒介技术在进入家庭之后,会再现家庭“驯化”,家庭成员充分展现主体能动性,建构与媒介技术共同交合的传播逻辑。媒介与家庭之间形成了一个双向作用的动态互构过程。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7,(7):31-34
文章主要探讨乡村媒介空间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具体来说,因制度力量的驱使,以文化媒介为中心的媒介文化在转向以技术媒介为中心的媒介文化的同时,乡村社会的现代媒介意识或观念开始萌发并发展,进而开启了乡村社会的媒介化生存。  相似文献   

6.
史冬冬  米湘月 《东南传播》2021,(10):121-126
在媒介化理论视角下,数字技术使家庭传播遵循一定的媒介逻辑,媒介作为行动者与家庭主体进行动态的相互作用,在数字化的代际沟通与反哺中扮演重要角色.具体到微信媒介化的中国家庭,通过扎根理论研究发现,微信在Meyrowitz提出的媒介三重隐喻维度对家庭传播产生影响.首先,微信作为渠道,在代际沟通中生成分裂与弥合的张力;其次,微信作为语言,表情包以流行文化的方式重塑家庭代际沟通,消解了家庭的传统权威结构,微信赋予年轻子代话语权,亲代与祖代在数字语言使用中呈现"延伸""替代""融合""适应"的趋势;最后,微信作为文化环境,使家庭亲子关系的纵轴重心位移,增强了家庭的情感沟通,微信与流行文化的关联也蕴涵着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商业正悄然渗入家庭传播场域.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是社会科学关注的重要议题。脱口秀剧场作为一种急速发展的城市休闲娱乐空间,内含显在的媒介化趋势和休闲幻象、空间异化效应,对其空间生产媒介化机制和双重效应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8.
家庭沟通是家庭结构得以建立和保持的关键方式,是人际传播研究中的重要命题。本文聚焦于中国家庭中祖代、亲代及子代在微信平台关于某疫苗话题的互动情况,分别从信息获取、信息共享和信息反馈三个维度考察家庭代际沟通的类型与角色,并进一步分析了媒介化家庭沟通对家庭生活的场所边界的消解,以及对家庭生活个体化趋势的促进,由此刻画了新媒介对祖代与子代的脱嵌与游离提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2022年年底,一款派对游戏《Goose Goose Duck》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亚洲区玩家的眼球,这也正是网络游戏开发者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媒介空间生产的一次成功探索。研究发现,与传统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相比,这类新型派对游戏迅速爆火的背后是游戏设计者与玩家作为媒介空间生产的共同主体“双向规训”的关系建构逻辑。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出发,探寻新型派对游戏中蕴藏的空间权力结构及其暗含的“权力幻觉”,有益于对深度媒介化时代现实社会关系建构方式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播媒介本属于公共空间,但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在多媒体时代,公与私的界线开始模糊。借助网络平台私人议题开始进入媒介公共空间,媒介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私人化。本文试结合富二代砸六位数在《北京青年报》寻女友事件和毕福剑不雅言论视频事件,分析多媒体时代媒介空间的私人化和私人空间的媒介化带来的问题,以期引起大众传播的重视和注意。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的赋权功能促进了乡村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为其成长提供了无限可能.研究发现,乡村女性作为传统社会的"弱势"群体,通过对新媒介技术的掌握和使用,可以打破传统话语控制模式,改变乡村传播场域中的男性一元中心格局,实现自我赋权和构建新的社会角色与身份.乡村女性由"弱者"到"自主""自立"的身份变迁过程,为乡村振兴语境下乡村...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8,(2):63-72
传统的社会性别与家庭问题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妇女在家庭内遭遇父权制的劳动剥夺或者肉身、情感的家庭暴力,其结论必定是为妇女作为体力与精神的双重受害者而鸣不平。笔者另辟蹊径,凭借历经三年半的实地田野调察和数字民族志的研究积累,深入了解都市中年男人的同性社交与家庭沟通的冲突,从而构连市场经济转型与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何削弱家庭的亲密关系建构,反思已婚中年妇女在家庭社会性别权力与社会的政经维度所承受的多重压制,她们甚至被持续贬抑和蔑视。  相似文献   

13.
邵程 《视听》2023,(8):25-28
在对科幻片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认为科幻片本身就自带超越现实的属性。从媒介物质性的视角来看,这种超越现实的属性需要更多地发挥人的能动性,但媒介物质性探究的是物自身,认为其有超越人类意图的固着性,并能直接对建构活动产生影响。基于此,本研究从空间角度探讨国产科幻片中固着性与能动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对电影这一本身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客体来说,物质性与能动性实际上是相互缠绕、无法割裂的。  相似文献   

14.
雷朋 《东南传播》2024,(1):101-103
伴随着媒介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角色实现从中介向本体的转向,成为了体验和目的的环境。在本体论上,作为技术、语言、环境的媒介影响着文化生产的理性、形态及生态。然而由媒介所带来的新文化秩序也产生了一定负面效能:资本裹挟下技术附魅加强,审美浅表化和泛娱乐化以及建构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面对媒介逻辑控制的不可避免性,应当提升用户媒介素养,加强审美引导和营造良好的媒介生态,以更好转化好媒介自身的规则和资源,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文化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5.
城市空间生产中实体化的工商业逻辑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这种情况由于社交媒介平台的渗透而发生了变化。在媒介化社会,城市空间生产已经自觉地遵循着以流量为终极追求的媒介逻辑。网红店打卡的日常活动在社交平台流行,公共空间形式上的差异化成为了珍贵的资源,从而创造出独特的城市空间景观和消费景观。媒介正通过生成性的方式推进着城市空间的数字化和媒介化。  相似文献   

16.
朱丽 《东南传播》2014,(12):50-51
媒介由"无中介—中介化—去中介化",与社会相互介入融合形成媒介化社会。媒介化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媒介与社会的融合,而这必然将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通过阐述媒介化社会的起源、现状和特点,探讨媒介与社会相互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社区空间传播的视角对三个社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田野调查.考察自组织空间生产和空间分配的社区空间融合过程发现,自组织空间生产以重组、模拟的方式实现社区空间媒介化.居民通过空间情感实践联想、赋值媒介化的空间进行空间分配后,作为共同体的"我们"在社区浮出.自组织引发了社区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循环,社区逐渐形成了以公共事务为基础,文化教育娱乐为横向粘合剂,老中青幼纵向年龄圈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8.
王辉 《新闻通讯》2013,(7):29-31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传播的兴起与普及,电视选秀节目的盛行与推动,大众传播媒介塑造的各种偶像层出不穷,既娱乐了大众,也颠覆了一些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特别是对于正在走向社会化的大学生来说,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分析了媒介化社会对大学生偶像颠覆的影响和原因。同时指出,既要看到偶像颠覆的重要价值,也要注重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偶像崇拜观。  相似文献   

19.
杨娟 《东南传播》2022,(11):13-16
伴随移动数字设备的发展,位置媒介正日趋介入和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自我追踪与移动技术深度耦合,不同的媒介技术会生成不同的特定数据实践。基于此,本文聚焦于自我追踪的运动健身软件,以Keep这一代表性App为例,立足于技术、空间与身体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上的交互,探析基于位置媒介技术所生成的相应的数据实践。Keep作为一种位置媒介,在身体与技术的耦合下形塑了一种虚实融合的复合空间。通过keep这一位置媒介,人与非人的因素互相联结,促成了一种相应的数据实践。  相似文献   

20.
刘子涵 《视听》2023,(10):106-110
群体性的旅行活动反映着社会与主体动态交织的关系,在数字技术主导的深度媒介化社会中展现出新的特征。本文从“传播型构”理论及其三个维度出发,利用半结构访谈的方法,探究深度媒介化背景下家庭旅行中人的目的、情感和互动关系的重新建构。访谈发现,媒介渗透的社会重塑了家庭旅行的叙事规则,改善了资讯获取路径和行程体验,同时也重塑和消解着群体互动中的新矛盾,给予了我们探讨媒介化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