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8年凭借真人故事改编的影片《我不是药神》上映,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本文将从影片的故事策略、叙事模式以及视觉情景建构三方面着手,结合相关故事情节、画面,细致分析《我不是药神》在故事选择、主题凸显、镜头画面运用的独到之处,探究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为其他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丹旭 《今传媒》2012,(4):88-89
《林家铺子》是"十七年"的优秀电影之一,它是一部根据著名小说改编,影片赋以典型性的由一个小百货商店折射出了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细腻的人物刻画更是为影片增光添彩,成为了现实主义的经典,屹立在高峰之上。文章通过对影片的研究,分析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对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其中现实题材影片规模也日趋扩大,内容覆盖较广。《搜索》作为其中少有的涉及到社会现实问题,反映媒体行业现况的影片有其特殊性。《搜索》中的内容与新闻业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完整地呈现出"叶蓝秋事件"舆论的生成和消退。《搜索》作为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对其呈现的舆论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评判其有没有起到培养公众对舆论的正确认识和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的作用,并对以后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丁聪  徐明 《东南传播》2021,(2):60-62
《受益人》是宁浩导演发起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中的第三部具有"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喜剧电影,也是青年导演申奥的第一部院线电影。影片以底层人物为对象,涉及"骗保""代驾仙人跳""未成年人打赏女主播"等现代社会热点话题,彰显了电影现实主义的本质。本文试从类型融合、角色构建、城市空间三个方面来分析电影《受益人》的创作内涵。  相似文献   

5.
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颁给了韩国影片《寄生虫》,这部揭示韩国社会贫富差距与阶级矛盾问题的影片,不仅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而且在艺术创作方面也十分出彩.本文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现实主义理论中"莎士比亚化"的创作方式,从典型环境的营造,真实人物的刻画以及内容的丰富性三个方面出发,对影片《寄生虫》的镜像表达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冯美 《今传媒》2013,(2):95-96
1958年,留苏学习归来的成荫导演完成《上海姑娘》。影片中,坚强独立的新女性形象颠覆了以往影片男女权利位置关系。该片与苏联电影《没有说完的故事》、《生活的一课》中女主角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以具体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不仅能发现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对我国的影响,而且对电影中男性、女性位置的划分以及新女性形象塑造方面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臧笑楠 《传媒》2021,(7):50-52
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迎来现实主义的创作转向.以《少年的你》《狗十三》等影片为代表,这些作品一改早前青春片怀旧、浮夸的风格,聚焦社会、校园、家庭中的复杂问题,关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和真实生活.国产青春电影向现实主义靠拢,实现了创作上的革新,其精神内核也更为丰富多元.具体表现为多元化的取材向度、纪实性的影像呈现、艺术性的虚构处理、深刻性的精神剖解、价值观的正向构建.  相似文献   

8.
列车片在叙事上存在单一化的倾向,影片《釜山行》在列车片的基础上叠加了丧尸元素,将现实主义人物关系与浪漫主义叙事相结合,用围闭空间的方式增加了叙事的力度,用假定性型构了叙事的动力节奏,并且通过类型元素的叠加,使影片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指向功能,才使得影片具有强烈的可视性,而这种类型叠加造成的叙事动力对于后续国产影片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从列车和丧尸两种元素着手,结合电影《卡桑德拉大桥》,深入分析类型叠加对《釜山行》中叙事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实主义电影,以展现现实社会生活为标志,批判社会不良现象,运用简单电影语言,还原最本真的世界。近年来,聚焦社会现实的电影时常出现在大众视野,电影《少年的你》上映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这与它展现的故事背景——校园欺凌,有着莫大的关联。本文以《少年的你》为例,通过对影片中展现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从教育、家庭、法律三方面来探究电影《少年的你》中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探究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无问西东》继《芳华》后成为又一现象级电影,其叙事结构采用非常巧妙的串联故事线的方式对四个时代的清华学子予以呈现,故事讲述上互相独立,又相互承接,紧扣一个关于"真实"的共同主题.本文试图遵循影片叩问"真实"这一母题,通过视听语言、叙事结构、现实主义三个方面来剖析影片是如何从始至终彰显"真实"这一核心要素的.  相似文献   

11.
“文史一家”,这话讲得有道理。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新唐书》说他“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大师,恩格斯说“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法国‘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这都说明了“文”等于“史”。而我国古代两部历史名著——《左传》和《史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兴观群怨"这一传统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理论出发,对影片《让子弹飞》的美学作用和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影片以喜剧和寓言的方式为观众讲述了一个充满政治意味的故事,将"兴"的意义发挥到了极致;暴力、权力、金钱、民心等是该片最为关注的内容,观众藉此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实现了"观"的价值;《让子弹飞》在学术界和坊间都得到极其广泛的关注,为"群"的交流搭建起一个公共的平台;影片对政权的合法性,以及如何避免政权危机的问题上提出诸多深刻的认识,"怨"的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3.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执导的影片多与伊朗的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遵循新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讲究采用新闻报道或者纪录片的形式拍摄电影,尊重故事本身的力量,追求客观与真实。笔者将从不同的镜头形式对《一次别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搜索》是一部都市浮世绘般的现实主义影片。它虽然无法像现实本身一样残酷且凌厉,但毕竟已切入现实一个美女白领在公交车上拒绝给老人让座,更拍拍自己的大腿:"不然您坐这?"这一幕通过媒体和网络传播后,迅速  相似文献   

15.
陈皓 《今传媒》2012,(1):75-76
在这个矛盾交错的社会转型期,更多的老百姓遇到的是一种共同的无奈,一种相似的命运。导演就像是异类,"打开一只关于电影的潘多拉魔盒,让你闻到电影本来有无穷无尽的活法",感受着角色们的感受。电影《月满轩尼诗》,导演:岸西;主演:张学友、汤唯;联合主演:鲍起静,李修贤;风格:爱情轻喜剧。茶楼、茶餐厅、巴士、公寓、街道、菜市场…,很现实、很随意、很自然。我一直非常欣赏香港的观众,即使演员们只是家长里短,他们也能融入其中。这不是件简单的事,太过熟悉的日常生活会有多少人愿意"凑热闹"呢?所以我选择分析《月满轩尼诗》,从现实主义着手解构其魅力。本文先简述了香港喜剧的几大类型,然后立足于现实主义创作的理论,从影片表现、影片情感、影片升华三方面切入分析影片,最后总结。这部电影靠一幕幕小人物命运的起承转合、笑对人生的小潇洒、追求爱情的小执着、插科打诨的小幽默、市井当中形形色色命运的交织纠结征服了观众,至少我很感动!  相似文献   

16.
朱礼庆 《现代传播》2005,(3):112-114
在世界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纪录美学与戏剧美学的纷争与抗衡、碰撞与交融共同构成了电影史上的一道道风景,可以说,这两种美学观念之间的彼此消长的过程,就是一部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二战以后,意大利蔚然兴起的新现实主义运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场以全新的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社会、反映生活的电影革新运动。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影片作横向的考察,不难发现:两者在诸多方面“相似与差异共生,个性与共性并存”。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的优秀之作如《马路天使》(1937)等,被意大利著名影评家卡西拉奇赞为“意大利引…  相似文献   

17.
奥尔巴赫在《摹仿论》中,以现实主义入手,对西方文学史的发展进行总体描述,扩大了现实主义的范畴,却也造成了他现实主义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特点。本文从奥尔巴赫的真实经历和现实处境出发,深入探讨《摹仿论》中的现实主义及内涵,进而分析《摹仿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新闻阅评     
中央主要报纸近期文艺宣传评论值得称道 近来,针对当前文艺战线不断涌现的新作,中央主要报纸及时撰写推介文章,并组织座谈,开辟专栏,进行专题报道,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引导氛围。如,人民日报5月13日刊出《激越雄浑的英雄史诗》一文,热情称赞长诗《东方神话》“在讴歌中国共产党为主题的作品中,是一部引人瞩目的鸿篇巨制”。光明日报5月9日刊载建党80周年献礼影片《毛泽东在一九二五》的专家评论纪要,有关专家认为:银幕上关于毛泽东的影片已拍得很多,唯独毛泽东在1925年的这一段历史,创作者从来没有触及,因此说,影片拍摄成功,是…  相似文献   

19.
李雯 《声屏世界》2010,(12):36-38
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火热上映再次掀起影坛对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讨论。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提出,“现实主义如何穿越现代化的洗礼,完成其在现代化程序中的蜕变,使之保持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这成为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一个最大课题。”而《唐山大地震》在电影产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为中国的现实主义电影寻找到新的生存方式.让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浴火重生。  相似文献   

20.
从改编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出发,可以把1960年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出品、李翰祥导演的《倩女幽魂》,视为对蒲松龄《聂小倩》的跨媒介改编和对“传统”的重新阐释。作为“南来文人”,导演李翰祥所处的历史脉络,与《聊斋志异》的文学文本和跨媒介改编后的影像文本之间,充满了深刻的互文关系。影片《倩女幽魂》制作所借助的媒介、语言、修辞和文化氛围,构成传统文学文本的影像化再阐释的基本依托。影片《倩女幽魂》映射出20世纪中期中国香港一代知识分子,通过重新阐释中国传统,从文化心理和身份认同上坚守中华血脉,来对抗殖民压制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