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项最新成果。在“创新社会治理”视阈下,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政治人”,促进政治认同;运用“软实力”弥补“刚性”管理缺陷;引导社会舆情,增进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视闽下寻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追求真善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首先做到“真”:真诚、真实;其次还必须做到“善”:态度要善、教法要善、选例要善;最后必须实施“美”:寓教于形象、寓教于情感、寓教于愉悦。  相似文献   

3.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4):I0005-I0005
第14讲社会思维的具怖类型(下) 五、政治思维政治思维是关于政治法律制度、指导思想、活动方式、任务和内容等问题的思维活动。如果说科学思维偏重于“真”,道德思维偏重于“善”,艺术思维偏重于“美”,那么政治思维便偏重于“权”。  相似文献   

4.
“区块链+”课程治理生态体系的构建旨在改进当下课程治理机制,推动课程建设,助力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体制改革。借助区块链技术的课程治理,可展现时代际遇下课程治理新理路以及以“术”载“道”的新路径。“区块链+”课程治理以加盖时间戳的方式追溯“课程节点”建设历程,通过分布式数据库创生融合“课程块”,采用共识机制维护、链接“课程块数据”以实现课程生态体系构建。形塑以学习为中心的价值逻辑、统整课程节点的理论逻辑以及通过智能合约降低运行成本的技术逻辑是“区块链+”课程治理生态体系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推动了学校课程的系统变革,并指明了学校课程治理的现代化方向。新时代的学校课程治理面临公共权力的重配、公共空间的定位,以及公共文化精神的彰显等境况,凸显了学校课程治理作为公共事项的实质。基于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的公共内涵,围绕主体和主体关系形成了三维发展的公共逻辑向度,其中价值向度以治理目标为中心,从课程本体转向学生主体;秩序向度以治理主体间关系为着眼点,从“多中心”转向“网络化”的课程治理格局;工具向度则以治理方式为核心,从经验研判转向证据支持的循证治理。为促进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的纵深推进,有必要重申学校课程治理理念,以共同利益促成权责统一;重塑学校课程治理思维,实现技术理性观照下的价值统整;重构学校课程治理空间,指向边界消融的主体协同治理,最终实现学校课程治理体系的良序运转。  相似文献   

6.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价值观与政治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密切相关。因此,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价值体系分析和价值体系设计是保障政治教学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举措。 一、“价值分析”是高中政治教学的稳固基础 新课标明确地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价值界定为“理论知识价值”和“理解能力价值”以及“教学方法价值”三大方面。从现行高中政治教材来看,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主要体现为使学生能深刻理解以下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观点、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基本理论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观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外交以及宗教和民族制度基本常识。这些基本政治课程理论知识能使高中政治课程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且能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基本政治治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学校的教育转变为课程,才能避免教育的盲目性、随意性。思想政治教师要对课程建设有高度的敏感性,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当下我国“抗疫”战的指挥所发出的每一个“政令”都是一部鲜活的推进“国家治理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教育素材。以此为主题,以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借助SWOT分析工具,建构“抗疫”课程,并提供课程设计。  相似文献   

8.
“中国之治”是中国科技创新制度和治理机制的总依据,是塑造“科技向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的基本遵循。作为人类文明和社会治理的新形态,“中国之治”的制度逻辑与治理范式引领科技创新向善发展,透视出以制度体系建构科技治理路径、以治理之功通达科技强国的生成机制。从“中国之治”视角辨析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本质是建构科技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统一的制度之善,根本是建设中国特色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治理之善,意义是贡献全球科技治理中国方案的人类之善,回答科技创新“我是谁”的基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这一工作面临着多重现实挑战:网络技术的局限性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效果提出挑战,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认同提出挑战,网络空间虚拟性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提出挑战。立足新时代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贯彻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新理念;牢牢掌握主动权与话语权,推进“单向育人”到“师生共建”的教学转变;完善综合实践育人,实现从“学习输入”到“学习输出”的评价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还要争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要善下“大功夫”,不断提升能力水平;突出“新动能”,彰显课程精彩;统筹“多引擎”,协调各方力量,做塑造学生高尚品格、良好品行和高雅品位的“大先生”。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治理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必然趋势。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范畴、多元治理主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借鉴、治理价值生成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三方面,阐释治理理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适用性。在把握警惕西方意识形态的学术渗透、“去中心化”悖论的内在局限和缺乏个案、实践双重研究的融合逻辑基础上,以“优化主体—激活价值—拓展工具”为理论框架,系统化构建治理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路创新:一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府元治理研究和挖掘市场、社会组织及媒介潜能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二是激活思想政治教育者价值创造、教育对象价值生成和教育环境价值建构;三是推进法治、智治、自治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2.
集权制与分权制纷争是课程治理体制研究面临的突出问题,其根本症结在于“不可公度性”立场与二元对立方法论。课程治理体制具有复杂的理论基础及制约要素系统,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专业性逻辑与属性,局限于某一理论、逻辑与要素论证课程治理体制必将陷入失范、失偏境遇。集权制与分权制均具有合理性依据,但也都具有局限性问题,试图以一种体制否定另一种体制必然造成“缺陷性”体制。破解集权制与分权制纷争,是课程治理体制重构的根本任务。其根本举措在于遵循政治与专业双重逻辑、坚持一体化方法论原则,使课程治理体制研究摆脱要么集权要么分权的“选择性”困境。  相似文献   

13.
政治哲学家们通常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来阐述“善”的概念,但亚里士多德所描述“善”并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他所认为的人类社会一种完满的状态,这就是政治学意义上的“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目的和性质决定了城邦的使命就是帮助人类实现这种“善业”.这一思想对当今政治活动有着深远的启示,国家一切政治生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在于帮助人类实现幸福完满的生活,政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政治学意义上的“善”.  相似文献   

14.
整体性治理理论是解读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关系的创新性视角。以整体性治理为旨归,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二者的良性互构,需要以定期协调为基础,实现组织机构的“互构”;以网络资源整合为基础,实现信息系统的“互构”;以活动“互为”为基础,实现信任、责任的“互构”;以目标整合为基础,实现激励机制的“互构”;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实现主体能力的“互构”。  相似文献   

15.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课程思政具有培养思想道德的基本任务,因而课程思政蕴含着“知识即美德”的学理要求.在古典视域下,知识与美德共通互促,知识是指朝向于美善、关乎好坏、合于正确的理念知识,而美德不是指符合某种习俗、规范或伦理,而是指个体朝着世界万物背后的逻各斯和美善来不断伸展的生命力.在现代视域下,知识与美德呈现出削...  相似文献   

16.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时代学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导向。以“礼善”为核心建构学校文化,是学校履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根本要义,更是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需要。学校可以通过营造“礼善”环境、打造“礼善”课堂、开展“礼善”活动、实施“礼善”课程、制订“礼善”评价、树立“礼善”典型等途径,引领师生行有礼、心存善,实现师生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科研要立足中国国情和教育科研的内在逻辑,寻求“善治”的新路径,实现治以为善。基础教育科研“善治”要构建包括治理目标、治理价值导向、治理理念、治理视角、治理方式和治理机制等维度的方法论框架。基础教育科研“善治”的行动路径是:强化全局性、可持续性的治理方向根基,以人文价值引领科研行为趋向;增强服务式治理建设,迸发科研主体的内生动力源泉;保障治理功能的充分实现,构建研用一体的长效转化机制;搭建大数据科研系统管理平台,实现教育科研治理智慧化;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式参与,渗透治理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以及讲好“大思政课”的时代要求,善用“大思政课”的主体可以具体化为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全党全社会三部分。善用“大思政课”的目标在于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视野、涵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情怀、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格局。要做到善用“大思政课”关键在“善”字,可以从大平台中找突破、从大数据中找规律、从大展示中找质量、从大协作中找力量四个方面,着力探求善用“大思政课”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活动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验》系列论文之一。文章从现代教育哲学的角度,以真、善、美为切入点,剖析了当代活动课程新的含义和本质,阐释了这门新课程的价值和功能。在对真善美作出教育哲学的解释后,关于活动课程的“真”,指出开设活动课程,是对人本质认识的结晶,是教育求真的必然;活动课程的“善”,是指对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影响和推进作用;活动课程的“美”,则归纳了主要表现,显示其对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最后提出从真善美的统一去实现活动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为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博览》2024,(3):80-81
<正>一、学校简介温州市上陡门小学多年来坚持以“办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为办学目标,秉承“悦于心,笃于行,臻于善”的校训,在“上善若水,止于至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通过践行五YUE课程,深化课程建设。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每一位教师的良好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品牌,积极开展,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