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柔婉约清新刚健──孙犁《白洋淀纪事》论稿张莹《白洋淀纪事》是1958年编选成集的,它包括了孙犁在解放前和建国初所创作的几十篇小说和散文,几乎是孙犁这段时间的全部作品。孙犁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步人文坛的。战斗和笔耕,一身而二任,使作家在冀中家乡那块土...  相似文献   

2.
【名家档案】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薄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相似文献   

3.
《现代语文》2008,(2):46
孙犁(1913-2002),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说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孙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了战争和把握了战争,为我们创作了一篇非战争化的军事题材小说,为当代文学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下了一座丰碑。对题材非战争化、非冲突化;对人物和情节的淡化构成了《白洋淀》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孙犁(1913-2002),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这时发表了反映  相似文献   

6.
<正>孙犁新时期以来一直勤于笔耕,1979年以后,共计出版了《尺泽集》,《远道集》,《陋巷集》,《晚华集》,《芸斋小说》等不下十本创作集,这些创作集呈现出与其前期作品不同的风貌,显示了孙犁创作的新阶段.本文试从深层思想及情感内蕴角度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大凡关心孙犁文学的人,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即:孙犁文学世界中女性形象甚多,写得很细腻、最富艺术光彩。纵观孙犁的创作,他总是把大部分篇幅献给了妇女:从小说《荷花淀》中的水生媳妇,《风云初记》中的秋分、春儿,《光荣》中的秀梅,《山地回忆》中的妞儿到散文《访问》中诚挚的大娘,《红棉袄》里热情的少女,《张秋阁》中坚强的张秋阁,《齐满花》中勤劳的齐满花等等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孙犁笔下,似同而非同,孙犁既鲜明地写了她们的纯洁和善良、勇敢和坚强,又用光亮的色泽显示了她们性格上的差异,使这些女性形象出现多姿多彩的特色。在描绘这些女性形象时,孙犁“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孙犁:《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孙犁正是用他那纤丽的笔触和细腻的情调,在寥寥数笔之中,就能叫一个个鲜明可爱的形象在我们眼前站立起来,以此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孙犁同志的小说《山地回忆》,是作者情动于衷而命笔的。孙犁1938年参加抗日战争,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作,先后在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大任教,还曾在晋察冀通迅社、《晋察冀日报》和晋察冀边区从事编辑、记者等工作。他一边采访创作,从事文艺工作,一边打游击。他熟悉晋察冀一带的生活、凤土和人情,对根据地的人民产生了深挚的情感。正如他在《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中说,“在  相似文献   

9.
孙犁(1913~2002),堪称文学大师,从事文学创作长达75年,1945年5月发表的《荷花淀》,标志着孙犁短篇创作的成熟,8月又创作了《芦花荡》。孙犁在《〈孙犁文集〉自序》中说:“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其中也反映了我1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前进脚步,我的悲欢离合。反映这一时代人民精神风貌的作品,在我的创作中,占绝大部分。”让我们整体感受感受《芦花荡》吧,在这个艺术世界里,一方面是日本侵略者,一方面是抗日军民,到底谁更有力量呢?在孙犁笔下,日寇有如泥牛入海,抗日军民凭着勇敢和智慧,…  相似文献   

10.
作家孙犁先生逝世9周年之际,三联书店推出孙犁的女儿孙晓玲回忆文章结集《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并在北京举行孙犁逝世9周年纪念会暨《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出版座谈会。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将自己称为得到过孙犁先生恩泽的文学后辈,来追忆孙犁先生,感慨老人一生淡泊名利、自寻寂寞,孤傲与谦逊并存,如同他的文章清新秀丽与冷峻睿智并存,她认为孙晓玲的这本回忆集让人们在小处看到了一位文学大家既隐忍又热烈,既清高独立又对家人朋友、  相似文献   

11.
一、抓取鲜明夺目的生活环节孙犁的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大都写得紧凑集中、简练短小。每个短篇,少才四五千字,多则七八千字;《钟》是孙犁短篇中最长的了,也没有超过万字。两部中篇小说,《铁木前传》不足五万字,《村歌》只有三万字。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孙犁却突  相似文献   

12.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孙犁的《荷花淀》已经取得了文学经典的地位。这部作品在这半个多世纪里的传播与流传的事实早已证明了这点,不过,孙犁以及他的《荷花淀》就真的被读者所理解了吗?恐怕未必尽然。贾平凹写道:“孙犁是最易让模仿者上当的作家,孙犁也是最易被社会误解的作家。”原因就在  相似文献   

13.
孙犁的《荷花淀》等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它们是时代的馈赠,也是孙犁艺术追求的结晶。对孙犁小说的转载、出版、研究和评论,是孙犁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虽然受到政治的影响,但孙犁小说整体上是受到学界和大众的肯定和欢迎。影视改编和连环画等使孙犁小说的传播方式多样化,中学语文教学在孙犁小说传播上功不可没,但也暴露出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4.
194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奠立了孙犁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经历十年病痛,十年浩劫,从1976年12月重新走上文坛到2002年7月谢世,是孙犁由一个名作家逐步走向了思想者的道路。本文企图从个性、气质、思想、文化及师承等方面探源孙犁这种转变是如何可能和如何转变的,并兼驳对孙犁晚年的一些不公正甚或是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孙犁是抗战硝烟中出现的、至今在我国文坛上仍呈现异彩、享有盛誉的重要作家之一。孙犁的散文,如其小说一样,主要是写家乡——冀中平原过去与现在的人和事。早期散文(1940年——1949年),数量较少,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以写事为主,如《识字班》、《投宿》、《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等,篇幅短小,笔调清新灵活,或虚实相衬,或托物寄  相似文献   

16.
孙犁(1913—2002),河北人,抗战期间长期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抗战文化宣传工作,他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创作了一大批小说和散文,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相似文献   

17.
纵观孙犁的一生,无论是他的革命经历还是小说创作的辉煌成就,都与白洋淀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与白洋淀的秀美风光、淳朴民情,成就了孙犁和他的抗战小说,孙犁与白洋淀有着不解的文学之缘。  相似文献   

18.
著名文学批评家滕云曾经说过:“孙犁是一面不褪色的艺术旗帜。”诚哉斯言! 在孙犁的作品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荷花淀》。它像是一幅水墨画,清清淡淡,却韵味十足,这正是孙犁所创造的整个艺术世界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在当时。大红大紫的作品、炙手可热的作家有的是,但时光如流水,水到处,泥沙俱下;水落时,屹立如石者寥寥落落,而孙犁就是其间最为醒目的一个。孙犁在1962年曾写过一首题为《自嘲》的诗,诗云:“小技雕虫似笛呜,惭愧大锣大鼓声,影响沉没噪音里,滴澈人生缝罅中。”自嘲当中似有自得140年后读来,令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19.
<正>在我心里,刘绍棠老师简直是为写作而生的。他10岁时第一次写作文,就写了一部“长篇作文”《西海子游记》,整整写了5册作文本。1949年10月,他发表了微型小说,从此开启了创作生涯。20世纪50年代,刘绍棠是当红的青年作家,受到叶圣陶、孙犁这些文坛耆宿的关注,被孙犁视为“得意门生”。  相似文献   

20.
陈思 《语文知识》2014,(10):42-43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多年来,一直作为经典美文被选人高中语文课本。文章画面清新,语言生动,人物形象清晰,故事结构完整,反映了冀中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困难,团结一致,英勇杀敌的英雄事迹。此文给人印象深刻,笔者认为本文有“五美”值得关注。一、景物美本文的景物描写大气磅礴,意境高远,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奥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