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以“框架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新华社关于乌鲁木齐“7·5”事件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进而探析我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群体性暴力事件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报道周期.媒体的报道主题和报道态度呈现出相当高的“一致性”与“不一致性”。新闻报道并没有通过不同的消息来源来争夺新闻框架,恰恰相反,不同角色的消息来源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建...  相似文献   

2.
陈欧阳  蒋国亚 《新闻界》2022,(11):77-88
消息来源使用偏向的实证研究多聚焦消息来源被援引的频次,旨在通过考察媒体对不同消息来源的系统性“选择偏向”来揭示媒体建构背后的权力关系,却忽略了消息来源以何种形式被重组呈现的问题。这种单一化的研究视角,易让国家对外传播实践陷入“引用率越高,话语权越强”的幻象。本研究引入框架理论中的“选择-重组”概念,强调从“选择-重组”两个维度考察消息来源使用偏向。对美、英、印、日四国媒体报道的消息来源实证分析显示,相较于印度《经济时报》直接通过“选择偏向”排除中国声音,美、英、日三国媒体则主要借助“重组偏向”消解中国声音,在广泛引用中国消息来源的同时,将其置于相反观点的消息来源网络中,分别呈现出“此长彼消式压制”“掩耳盗铃式平衡”和“分散孤立式消解”的特点。增加对消息来源“重组偏向”的考察,有助于揭示国际新闻生产中更为隐蔽的权力实践,为正确理解当下中国的话语权现状提供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3.
章彦 《传媒》2023,(12):61-63
在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有关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须跳出既有认识框架,从中国大局和世界变局层面进行再思考。本文从现有“本土化”理念和相关媒体新闻实践等角度入手,对新形势下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研究进行理论拓展,提出媒体本土化的优化路径,阐述和分析本土化策略对扩大我国国际新闻传播影响力以及在我国战略传播体系构建过程中起到的筑基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非关系及其故事的相关传播是中国国际传播事务中的重要一环。以中国和非洲为主体的媒体叙事已成为影响中非间政治、商业和文化等关系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西方媒体都在此类叙事中占主导位置,影响了中非人民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在加强传统媒体舆论引领力的同时,我们亟须多元的传播主体参与到中非叙事框架中。自媒体平台因其独立的身份优势和“公民新闻”的内容优势,可以独立的观点、建构性的视角对中非故事进行多层次、多切面的立体报道,打破西方媒体报道中的刻板印象,从而为中非关系提供新的叙事框架,对西方媒体的议程设置形成解构作用,在国际社会中呈现更加真实的中非关系和中非故事。  相似文献   

5.
2022年11月19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地区与海外华文传媒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百年未有大变局下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高峰学术论坛暨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地区与海外华文传媒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顺利召开。近百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与国际传播”“海外华文媒体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等主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并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为加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6.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如何完成好这一长期艰巨任务,最终要落实在报道上。报道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既是媒体转型升级的需要,又是提升新闻品质的客观需求,也是国际传播破圈的迫切要求。由于“西强东弱”的传播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加上传者本位的惯性思维、平民视角的弱化,中国媒体的报道亲和力一直有所欠缺。主流新闻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应通过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多做翻译、改进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提升媒体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国际传播实效。  相似文献   

7.
谷艳东 《新闻世界》2011,(11):129-130
选取环球网英文版与(《纽约时报》网络版对2011年中国“两会”的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抽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新闻报道篇数时间分布对比分析、新闻报道题材对比分析、新闻篇幅字数分布对比分析。本文提出在各国媒体愈加重视利用网络传播树立国家形象的今天,我国网络媒体要巧用传播技巧,进一步贴近国际受众的取向,不仅要做“中国政府的发言人”,也要做“中国百姓故事的讲述者”。  相似文献   

8.
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累累硕果,为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真实动人的素材。2023年,时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湖北日报重点策划推出鄂州花湖机场国际传播报道,为本地工程赢得全球喝彩。该报道全网传播量破千万,被多家央媒转载推荐。本文将以其创作实践为例,浅析省级党媒如何做好“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传播报道。  相似文献   

9.
阚枫 《新闻战线》2024,(5):20-22
公益事业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公益传播天然具有国际传播属性。作为以国际传播见长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国新闻网近年来不断探索国际视野下的公益传播方式,以“公益+议题设置”“公益+中国故事”“公益+跨界叙事”,创新主流媒体参与社会公益的形式,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王飘岩 《采.写.编》2021,(11):131-132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我国发展的新要务,如何提升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是当下中国媒体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湖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我们的非洲朋友》为例,分析其迅速走红的原因,说明在新媒体时代框架理论及其应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转向——国际传播的关键已从传统媒体时代只关注媒介框架转向对受众框架以及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互动.这对我国今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实践,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栗娜 《新闻战线》2023,(24):47-49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新闻类节目《中国新闻》坚持发挥内容优势,立足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拓展传播渠道,在国际传播领域赢得了良好声誉和较高影响力。本文从《中国新闻》的节目特点和实践创新展开论述,探析主流媒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不断加速的社会媒介化进程深刻改变国际传播的内在逻辑和外在格局,媒介逻辑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显性表征,因此媒介化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考察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及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担当。本文把理解媒介作为考察中国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媒介化的逻辑起点,依此洞察到媒介位居其间的枢纽作用以及对国际传播实践结构的关系嵌入,进而提出“多元连接”“情理融通”“可见提升”的高质量发展实践进路。媒介化视域下的逻辑阐释及实践进路研究,是对现有国家和媒体本位下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框架的突破,亦为其媒介化实践提供了全新的逻辑阐释和进路探究。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建设国际传播能力的理念由“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努力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进阶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适应这一新形势,我国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在理念、对象、模式和方式上有所调整和转变通过阐述我国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的转型,分析了我国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在转型过程中取得的成就、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贾牧笛 《新闻界》2023,(6):73-82
每个理论均有其特定的生命历程。在新闻传播学界,驯化理论形成“国际新闻驯化”和“媒介技术驯化”两大理论路线,并正在成长为“明星”理论。本文以“生命历程”为经,“理论旅行”为纬,试图呈现正处而立之年的驯化理论在中国的命运。研究发现,驯化理论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经历了移植、扎根和生长阶段。在移植阶段,中国学者挪用驯化理论解释中国新闻事件和媒介发展过程。在扎根阶段,基于理论既有研究纬度的在地研究大量扩展。在生长阶段,中国学者以中国宏观现实和人文关怀调试驯化理论,重新问询理论预设,从时间、空间、性别、权力、技术、生命历程等纬度推动理论创新。但中国新闻传播学术共同体也应警惕驯化理论可能遭遇被“经典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新闻客观性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前,法新社就一篇涉华不实报道正式向中国有关部门道歉法新社在道歉中说.记者的报道有悖于法新社强调的“注明消息来源”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失实报道果真只是由于消息来源有问题那么简单吗?一向以“客观”报道自诩的西方媒体为什么总是犯类似的错误呢?标榜尊重事实的他们为什么总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呢?我们可以从新闻客观性入手来看看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以及与中国有关的信息早已成为国外媒体竞相报道和关注的对象,同样,在国际传播中,中国也在积极探索,并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中国也出现了~批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影响力重大的媒体,而《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中国,“多次的传媒接触统计表示,时事政治类新闻列我国各类受众最关注的新闻之首。”也正如李旭东(《大家文摘报》总编辑)所说:“国际时政类周报的勃兴引发了新闻圈的模仿和关注,但在理论上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新技术加持下的数字新闻漫画,具有适应社交媒体传播特性、加深受众印象、跨文化构建共通意义空间等传播优势。在讲好中国故事和应对西方传媒挑战的国际传播实践中,通过及时把握国际新闻热点事件、打造多元传播渠道,丰富新闻隐喻信息、升华事件解读,契合“情绪传播”、尊重他者文化等系列传播路径,数字新闻漫画表现出较强的舆论引导潜力。主流媒体应重视数字新闻漫画的国际传播作用,建设数字新闻漫画专业创作团队,丰富其类型、深化其内容、强化其形象,着力提升数字新闻漫画传播效果,为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对国内报纸北京奥运报道的框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版面、报道体裁、消息来源和报道方式/手段六个方面分析了国内报纸对北京奥运的报道框架。研究发现,国内媒体对北京奥运的报道中同时存在以新闻价值取向为核心的新闻价值框架和以奥运举办城市和非举办城市为新闻范式的地域框架,但主要表现为新闻价值框架。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构建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中,西藏的对外传播不仅关系到西藏民族地区的形象建设,更在整体层面上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国家形象。近年来,西藏地方各级媒体立足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在对外宣传中精准发力、以事实为基准,致力于讲好西藏和西藏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本文以西藏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国际报道为例,分析了讲好“西藏故事”的故事题材,并基于国际传播视角探讨了对外讲好“西藏故事”的实践路径,旨在为提高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20.
王长潇 《青年记者》2016,(10):68-69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环,从战略高度优化国际新闻传播布局,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吻合,也符合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根本利益.正因如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十三五”规划编制思路中,“新闻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程”被列为十大工程之一.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