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在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时,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新课标,理解这一学习任务群的内涵、要求等;在课堂上,要采取融合不同学科的力量、跨越不同学科的界限、构建学习活动链等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展开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这样教学,能坚守语文本位,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跨学科学习可以突破单一学科教学的局限,把语文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关联起来,形成同一主题引领下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真正理解跨学科学习的教学理念,依据语文学科内容特点对跨学科学习进行精心的设计,注重跨学科学习主题的确立及评价等,从而使跨学科学习理念在课堂中真正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针对跨学科任务群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所谓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并未真正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融合起来,背离了新课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理念。基于此,可以借助其他学科学习活动,解决语文学习问题;借助其他学科学习活动,转化语文学习成果;借助其他学科学习活动,拓展语文学习主题。  相似文献   

4.
<正>何为跨学科融合?顾名思义,跨学科融合是寻找学科之间的契合点,实现学科知识间的整合和融入。跨学科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态,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清晰的学科界限,从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交叉和融合。在一线的中职语文学习中,不少教师虽然秉承语文学科为专业服务的理念,但是在学科融合中缺少对主题的恰当选择和学科任务的有效设置,课堂往往存在着注重语文知识的灌输,缺少对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分类课程学习,缺少学科知识的融合;学科融合不恰当,  相似文献   

5.
跨学科写作教学需整合传统写作教学智慧与信息时代写作学习需求,确定学习元素,研究教学策略。跨学科写作教学路径有二:语文路径,以写作为目的,通过跨学科学习培养写作能力;超越语文路径,以写作为手段,来实现跨学科学习目标。跨学科写作教学需以问题意识为先导性学习元素,以学科关键知识及表达方式为主体性学习要素,以特定写作范式为支架性学习元素,以支撑学生的跨学科写作学习。  相似文献   

6.
跨学科学习打破学科各自为政的藩篱,融通多个学科进行统整教学,具有整体育人的优势。语文跨学科学习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补充拓展,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样态。小学教学实践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是一个新的挑战,找准着眼点和着力点是关键。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要坚守语文学科本位,以学科为原点,以主题为起点,以任务为跨点,以评价为支点,以联动为燃点,“跨”好走稳,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陆辰 《教育》2024,(2):76-78
<正>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语言能力的基础学科之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它通过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则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促进其对其他学科领域的认知和理解。然而,  相似文献   

8.
<正>话题一:跨学科学习主题的确立主持人(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倪鸣):跨学科学习打破了学科与学科间的边界,是一种以学科联动为特征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在2022年版课标中,有些任务群提示了具体的学习主题,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并没有主题提示,该如何确定主题,是一线教师深感困惑的话题之一。南京市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张蓉老师以江苏省规划课题“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与区域实施”为导引,带领该区小语骨干团队致力于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研究,下面我们来听听她们的分享。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教学中,学科之间的融通已成为一种必然。教师要准确把握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学段定位、内涵定位,依托学生的生活实际,明晰跨学科学习的实施目标,确定跨学科学习的实施原则,开辟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构建跨学科学习的评价体系,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跨学科学习的高效落地。  相似文献   

10.
生物学教学中,往往涉及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语文和美术等多个学科内容,这些相互关联的学科内容是跨学科实践教学的基础。立足生物学科“叶”的学习内容,围绕“探秘‘叶’生活”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梳理涉及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语文和美术等学科的跨学科知识点与思维点,分析跨学科内容,设计跨学科实践子主题,进行跨学科实践教学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刘凯琳 《天津教育》2024,(3):171-173
<正>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跨学科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方式,以语文为主线,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融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其他学科的基本概念。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的拓展,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2.
美国语文教材的跨学科学习基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体现在选文、阅读指南和课后练习几个方面.其特点:以课文为载体、以实践为路径、以读写结合为平台,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经济、文化、自然、艺术等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拓宽了语文学习与运用的领域.美国语文教材的跨学科设计,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启示:语文课程标应对跨学科学习提出刚性要求;语文教材编写,应开放练习系统,使跨学科学习常态化并利于操作;语文教学将跨学科学习融入课堂提问及课外作业中.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周扬明 《广西教育》2022,(23):69-72
本文论述“语文+X”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现状、意义,通过语文与物理、地理、生物等学科的融合教学实践案例,具体阐述“语文+X”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方法和路径,旨在推动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有利于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语文知识.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学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过程,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立“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以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学科属性,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性教学。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实施路径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确定学习目标;打破良性结构,还原真实生活情境;发挥学习共同体作用,发展高阶思维;发挥团队研究作用,开展持续性评价。  相似文献   

16.
耿寿礼 《家长》2023,(20):67-69
<正>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之下,跨学科学习是一种趋势,因此加强跨学科学习非常必要。所谓跨学科学习,是以跨学科意识作为主旨,在教学中采取具有一定综合性以及探究性的方法,让教学形态以综合性主题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列入语文课程内容。它基于语文学科,又跨越学科界限,将多个学科组合在一起,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相似文献   

17.
<正>厘清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与意义,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跨学科学习。一、“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内涵跨学科学习要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结,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融合,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综合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1.建立多重联结,拓宽学习领域。跨学科学习具有开放性,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内容、学习场域、学习资源等方面建立与学生生活、其他学科的多重联结。  相似文献   

18.
郑逸男 《考试周刊》2023,(44):77-80
跨学科学习是指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概念和技能有机融合在一起,以解决实际问题或探索主题的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跨学科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互关联,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和创新能力。跨学科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构建高效课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旨在引导学生立足于学科学习,并围绕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综合性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学语文、用语文,明白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根据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实施建议,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注重切入点的选择,注重教学的逻辑性、生活化,以提高跨学科教学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融合其他学科内容,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要正视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注重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训练创新等,推出更多的跨学科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以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