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与胡适“八不主义”──以意象主义为中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闻一多与胡适都曾留美,受到美国文学的影响;胡适提出“八不主义”,虽然受到美国意象派运动影响,但并不是对“意象派信条”的抄袭,而是把它改造成与中国文学现状相适应的形式并介绍给中国文坛而致力于启蒙,闻一多则试图从意象派中寻求创作新诗的蓝本,进行实际创作。  相似文献   

2.
从大学生举止行为、仪表形象的不断变化入手,探讨了什么是气质,什么是特有的优良的气质,又根据其稳定性与可塑性,谈到了因材施教.并提出良好的气质是以人的文化素养、文明程度、道德品质为基础,要保持优雅的风度,必须注重文明礼貌,提升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各种职业中,教师是一个人学生时期所接触的最多、最具体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师表形象。在诸多形象中,教师形象与其他职业相比,虽颇具相同之处,但又有着其特殊性。教师形象修养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道德修养,文化修养,仪态气质修养。  相似文献   

4.
美国文化种族主义所制造的“陈查理”和“傅满洲”的形象在美国大众文化中经久不灭,亚裔美国人的这种“自轻”“自弃”和“自毁”的心理引起了赵健秀深切的担忧,他决定为伸张亚裔美国人在历史上蒙受的制度性冤屈公开抗争、奔走呼号。赵健秀认为华裔只有把自己的男性气质和祖辈传承结合起来才能在亚裔群体内找到某种皈依感和慰籍性的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5.
1911年,中国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办起了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次年,13岁的闻一多考取了这所学校。那时,清华学校的美国化气氛十分浓厚,学校的章程上也规定了“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企图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的留美考试“美国文化评估测试”(USCAT)即将登陆中国。USCAT是美国大学网开发的一项标准化测试.用来评估申请赴美求学的外国学生认识和融人美国文化的准备程度。USCAT简称“优思”,与托福、GMAT、雅思等语言考试不同,USCAT侧重于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诗歌的主题、意象、审美风格都同基督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诗歌以殉道者形象作为抒情主体,讴歌牺牲精神,并表现出悲悯情怀。而其诗中昂扬奋发的生命激情与生命意识则体现了基督教文化的顽强的生命意志力与以死求生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8.
留美学人丹阳所著《海外飞鸿——友人书简》(以下简称《书简》)一书,是作者近几年写给友人“文琪”书信的汇总.这几年有机会出国的人多了.有可能在国外呆比较长时间的人也多了,说浮光掠影也好,说经久积淀也罢,不少人都操刀捉笔,实录异国自身境况,描绘异国风土人情,评说异国社会文化,抒发域外观感.报刊上这类文章屡见不鲜,集结成书者也众.诸如《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告诉你一个真美国》、《北京人在纽约》、《我在美国当律师》、《走入美国梦里》等等,不一而足.从这个角度说,《书简》不应该引起什么特别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在校团委组织的“读一本好书”活动中,我有幸借读了《闻一多名作欣赏》,读完此书,深感受益匪浅。闻一多在短促的一生里,走完了诗人、学者、战士的人生“三三部曲”。学者闻一多,历时最长,费力最多,可以说是他毕生心血所写;战士闻一多,完成了他的生命,也最终献出了他的生命,一如他生命中的最后的内容,最后的讲演,明亮而短暂。而我从此书中读到的更多的是诗人闻一多。我感受最鲜明的是他那诗人和战士的双重气质。作为诗人,他压抑着自我的情感,努力以诉诸理智的方式来求得与社会中人的思想沟通,从他的诗中完全可以领略他的学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女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消极影响又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对中国传统女性的外在举止和内在气质产生重要作用。明清时代,文化中逐渐形成了女性美的另一传统,也就是注重品德修养,强调内在气质与外在举止相统一,从而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秩序。适逢其时的作家李渔也感知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其小说中的众多女性形象、女性类型就具备典型的传统女性特质,因而本文从真、义、美三方面入手,着重分析传统女性观在其小说女性形象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文化性质和文化气质。美国地名语言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是一种马赛克式的语言文化性质。同时,美国地名语言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气质也各具特色:源自英国殖民(移民)语言的美国地名尽显强悍型文化气质;源自西班牙语的美国地名则更倾向于庄严型文化气质;而以印第安语命名的美国地名则显示出娇柔型和敦实型并重的文化气质;源自法语和美国本土的英语地名,其活泼型文化气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留学生》2011,(1):18-18
在众多鬓鬓白发的留美幼童后裔中,詹咏显得那么年轻和英俊。他谦恭的态度和沉静的眼神,反而透露出名门之后的大家气质,让人不得不格外注意。  相似文献   

13.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的文化心态、文学观念深受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影响,其诗歌中工业文明与古典审美理想的冲突,以及他在基督教与古典人格理想的整合中,诗歌所呈现的审美特质,无不昭示着其文化观念变迁的思路及其局限:前期的闻一多存在盲目崇拜传统文化,敌视西方文化的“偏差”;后期的闻一多又产生了过分美化西方文化,粗暴对待传统文化的“偏差”。其“偏差”的背后,是一种徘徊在政治立场和学术立场之间的焦虑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5.
张雅伦 《海外英语》2013,(16):224-225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留美诗人闻一多在未取得学位的情况下提前归国,学界对此一直倾向于用爱国主义情感的驱动来加以阐释。本文更侧重诗人的个人世界,从他对文学的执着、对文化冲突的不适以及情感归依三方面入手,探析其归国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7.
芦垚 《高中生》2011,(31):32-34
挚友最初是对手中国共产党并非一出生便一呼百应、天下归心。1925年,留美归来不久的闻一多以反对共产党而闻名。近代史学者雷颐认为,闻一多先生的思想转变,是从1943年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发售开始的。  相似文献   

18.
表面上看,《沉静的美国人》是格林"第三世界"小说的继续,但实际上是一部以美国为"他者"的小说,不同于传统欧洲文学中由于缺乏知识和教养而无知的美国人形象,小说塑造了一个由于意识形态狂热而无知的新派美国人的形象。通过这一形象,小说对战后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进行了批判,并试图揭示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相互交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是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上午十时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作的。地点是在云南昆明云南大学至公堂的大会场。(现鲁迅纪念馆)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早岁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自幼沉静好学,学有根底。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担任文书,所作诗文,表现了他独特的政治敏感和深沉的爱国爱民的思想。一九二一年,在应届毕业出洋留美时,他参加了同情教师“索薪”的罢考运动,被学校开除学籍。后来,学校又以写“悔过书”可不予处分为诱饵,令写“悔过书”。有一些人写了“悔过书”但他认为无过可悔,拒不悔过,表现了他的硬骨头精神。学校终于给了他“留级一年,推迟出洋”的处分。一九二二年七月出国留美学美术。在美国他写了许多爱国诗文。一九二三年,印行了诗集《红烛》,这时他在文学方面的主导思想,是强烈的爱国主义,关心国内时事,同情人民所遭天灾人祸的疾苦,痛恨军阀的专横混战。一九二五年七月,闻一多留美回国,历在武汉大学、中央大学、青岛大学、北平艺专和清华大学任教,并曾一度参加北伐战争。在文学方面,出版了诗集《死水》,参加了“新月社”。但是,他和一般的“新月派”诗人不同,他的诗富有现实感,富有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文化领域的交流。作为中国经典文化瑰宝,花木兰传奇,逐渐成为跨文化领域热议的话题。借鉴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从跨文化角度分析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在中西文化融合中的呈现与意义。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涉及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权力距离、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不确定性规避等方面。对美国电影《花木兰》中的中国传说人物“花木兰”的文化维度分析,有助于理解中西视域下花木兰形象的演进,更好地阐释“木兰”这一文化符号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