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主流传播学对于“身体”的研究,主要强调身体背后的意识和话语实践,而往往“遮蔽”了对身体本身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去身体化或离身理论的研究范式在以移动传播为主导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以“媒介:身体的延伸”和社会空间理论重新思考具身传播的必要性,并且探讨了关于具身与具身化的具体概念,在大众传播时代下表现为有限的具身,而当下移动传播时代,传播媒介的具身已经进一步发展为具身化。  相似文献   

2.
杨逐原 《新闻知识》2023,(2):3-7+93
技术能够引发人关于附加肢体甚至整个虚拟身体的幻觉,VR等技术能够让人的整个身体都被虚拟化、被延伸到包罗万象的虚拟空间之中,当有外部刺激发生时,人们对虚拟身体的感觉会尤为强烈,进而产生虚拟身体所有权感应。在虚拟身体所有权的作用下,人的肉身和虚拟身体会融为一体,呈现出虚拟即自我的情况。由于虚拟身体所有权能够受到有效的控制,因而运营商能够巧借读者的虚拟身体所有权,构建起极具体验感的阅读场景,并在此场景以全息具身的手段聚集读者的多重感官,让读者在相应的平台上开展沉浸式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身体成为传播学的前沿热点,研究身体甚至被视作一种学科创新。论文指出传播学真正缺乏的不是作为研究对象的身体,而是作为研究视域的具身性。正是由于学界对身体与具身在一系列元问题上的认知偏差导致了当前具身传播研究领域呈现出繁荣中的混乱局面。据此,对具身性进行思想溯源,发现其深刻根植于现象学脉络。而在当代,具身性进一步在后现象学路径中从“身体-世界”的知觉具身结构被拓展为“身体-技术-世界”的技术具身模式。与此同时,指出传播学引入具身性预示着旧有离身知识型的解构和新的具身知识型的正在生成,并意味着将传播学导向一种媒介存在论及(后)现象学方法论的全新视域中。  相似文献   

4.
孙强 《东南传播》2021,(2):6-10
智能化媒体时代,媒介技术与身体逐渐迈向一种共生共在的阶段。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智能化媒体时代的一种介质类型,从视觉性的维度去审视技术与身体的共在关系是值得探究的。具身视觉需以物质中介、实践交互、实践构成为概念的向度,从而考量媒介技术与身体性关系。虚拟现实技术的具身化视觉建立在:具身需要技术被看透,视觉意向的延展,视觉界域的限度,视觉经验感知的填补。而虚拟现实技术的视觉价值特性表现为视觉情境化,视觉再魅化,视觉含混性,视觉交互性。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2,(1)
元宇宙是用户以数字人形态进入虚拟空间活动的一种场景,是从小说想象延伸至产业的概念,正在被设想为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本文认为元宇宙是典型的具身传播,是基于VR应用基础上的游戏与社交深度融合的场景再造。基于此,本文进一步从具身传播视角分析了互联网三个演变阶段:感官的"看得见听得着"、触觉的"感受到"、意识与身体的"想得到摸得着",而元宇宙就是第三个阶段的大脑意识带动身体融入虚拟空间的场景想象;并进一步从空间、时间、规制等角度分析了元宇宙不是一个虚拟的伊甸园再造,以及如何看待人与元宇宙技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杨馨 《当代传播》2021,(4):76-78
信息时代人们习惯了通过互联网获取健康信息,但此举在提升网络用户自我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了长期的身体焦虑.身体焦虑不仅发生在心理层面,也是一种关于存在状态、生存处境的焦虑.本文从现象学视角出发,探讨了技术具身带来的身体焦虑、自我技术对身体的驯化以及文化中心路径中公共身体的浮现和治理.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的新哲学》是汉森思考数字时代身体的代表作。面对数字化发展对人类具身存在的瓦解以及媒体理论家对数字时代人类感知的质疑和担忧,汉森在书中从信息与意义的关联中挖掘身体的位置,于“框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艺术实践阐释身体“过滤”、选择信息以及跨空间虚拟综合的能力,以此论证身体与知觉、人与技术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科幻小说《假人》是苏珊·桑塔格试图在技术时代中重构新主体的小说实践。从仿生人诞生并作为“我”的生活替身,到“我”与仿生人的共存景象,小说不仅揭示了人类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固有的自我复制倾向,也在打破“意识统一性”幻象的同时,重思了技术时代的主体基础,为拓宽主体范畴的“具身意识”埋下了认知转变的铺垫。最终,小说通过身体的媒介化以及非人的具身化,衍生出了容纳人与非人的共同主体概念“具身媒介”,为我们在技术时代下重建主体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9.
陈奥妮 《视听》2022,(2):142-144
媒介成为人类身体的各种延伸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技术也能改变传播方式并影响着身体的存在意义.在传播和身体的关系中包含了许多逻辑.从身体传播的视角看,Live house所构建的传播空间允许观众忘记规训,沉浸参与.在这个传播关系中还包含在场与离场、具身与离身、精神和身体等二元对立的关系,呈现出传播学领域以及哲学领域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5G网络、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浪潮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广泛应用,身体在场在融合新闻实践中的意义愈发明显。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人类认知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从这一视角出发,可发现当下新闻报道借助移动直播、短视频、AI、H5、VR等一系列前沿技术,给用户带来了身体的连接、交互和共情等一系列具身化体验,并在新闻真实观层面引发了从离身在场的客观事实向具身在场的直接体验的转变。研究的现实启示是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策划中要注意以用户身体为出发点,注重新闻报道过程中用户的身体体验,并以用户身体反应来检验新闻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诸多可归为“身体转向”的理论路径中,现象学身体论与认知科学的具身化理论因共同肯定了身体作为认知主体的前提而具有密切关联,但这无法掩盖二者在“身体”概念定位上的深刻错位。二者关系的张力将把我们带回作为存在论与意识经验的共同根的身体本“身”的维度上,而这显示的也正是身体概念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元宇宙是技术群聚效应催生的互联网应用和数字生活空间,它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维度和感官维度,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虚实融生以及视觉、听觉、触觉等人类感官的补偿性满足。元宇宙提供了人关联社会的新尺度、体验外部世界的新通道,具有虚拟补偿性、全息化沉浸、具身交互性等特征。元宇宙的勃兴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建构产业应用新场景、互联网平台呼唤资本增值新动力、用户期待具身交互新体验等方面。元宇宙带来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无限可能,但我们在接受新媒介增强人类感知和社会实践自由度的同时,应对其所衍生的社会风险抱有警觉和审视。  相似文献   

13.
陈昊 《东南传播》2022,(4):12-15
2018年,中国的传播研究出现了明显的身体转向,长期以来“缺席”与“离场”的身体开始受到重视,并初步产生了一些理论成果。本文基于2018-2021四年间北大核心期刊的7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提炼归纳出具身传播研究的五个热门话题:传播研究中身体的缺席回归及内涵探析、具身理念下的理论考古、智能传播下的新型在场与具身批判、作为研究与分析方法的具身性和具身传播研究范式探寻。以期在梳理总结我国具身传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后期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王聪 《视听》2023,(3):121-124
在新的媒介语境下,Vlog的制作和传播将身体重新询唤为主体,并通过对身体的再度感知,实现了一种“作为生活”的具身传播。作为关乎身体的媒介,Vlog以其高度的生活化和虚拟的在场性,使得Vlog的身体呈现成为事实上的“缺席的在场”。而文化意义上的Vlog则以一种不可避免的“身体的展演”,实现了消解认知的新的对话可能。  相似文献   

15.
肖瑶  吴耀辉  王之纲 《传媒》2021,(17):87-90
身体观念的返场与技术意向性的提出,是新媒介时代下重新定义传播主体与强调技术中介化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本文的研究路径基于伊徳技术意向图式中"(人-技术)-世界"的具身关系图式,提出具身交互情境中"(身体-具身关系)-交互场所"的认知图式.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于实践维度下,技术意向具有指向主体沉浸状态的能动性,并中介化于以主体身份认同为目标、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映射、从文化认同到情感吸纳的具身交互过程.正确理解参与者、技术意向与叙事空间之间的建构关系,才能正视技术媒介的传播效果与意涵建构中可能存在的文化折扣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智能传播中,身体从传统以肉身为基础的生物人进化到人机互嵌的赛博格,技术具身成为考察智能传播的重要维度.人机交互的发展,开辟了身体的触感知觉潜能,智能媒介环境下的人机共生问题亟待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第二代认知科学革命的影响下,身体范式为档案展览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利于提升档案文化传播的效果。文章基于“离身困厄”到“具身体验”的转变,揭示了具身性档案展览的运行机理,并依据具身认知理论的“身体、环境、认知三位一体”的逻辑理路,提出建构具身性档案展览应注重受众的具身性体验以及与展品之间的互动、重视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融入、关注受众自身认知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升档案展览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具身传播为研究新媒体对人类存有的价值提供了新视角.抖音作为一款短视频社交软件,吸引了广大素人用户的身体参与,并日益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本文着眼于抖音App的社交属性与具身属性,基于存在现象学的具身互动理论,试图从"社交平台再造"和"身体参与叙事"两大方面,探究抖音这一全民级应用如何通过具身构成人类新的日常生活空间,以及其对人们身体观念的相关影响.最后,总结分析了抖音平台对社交空间和身体经验的规训路径及其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宋钰 《视听》2023,(1):131-134
技术驱动的虚拟偶像具有虚拟性特点,但其消费却延伸至现实世界并创造出消费神话。研究发现,从技术机制看,人工智能技术为虚拟偶像打造的智能化虚拟人格,虚拟现实、全息投影技术为粉丝营造的极具真实体验的沉浸感,均有效吸引了粉丝的注意力。从传播主体看,虚拟偶像通过身体的符号化与媒介化,激发了粉丝的消费欲望。从消费者视角看,虚拟偶像利用粉丝的参与、投射、巩固,在其情感结构中注入亲密感、认同感与归属感,驱动消费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马尔库塞指出,工业社会的进步受技术的控制,而这种强制性的控制能力限制了人们的自由活动。随后,哈贝马斯提出了相反的言论,他指出,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当前是网络和媒体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和更新带动了传媒领域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将以什么形态出现,对未来媒体技术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如何将虚拟技术和新闻行业融为一体。本文以虚拟技术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详细分析了虚拟技术特有的属性,包括发展阶段属性、分类属性、基本操作属性以及现状属性等,并预测虚拟技术对未来媒体的发展影响,包括新闻机构影响、媒体发展影响以及群众反映影响等,最后确定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是力量还是桎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