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刘沛芬 《视听》2022,(3):147-149
网络媒介与社会经济文化共同发展下粉丝文化现象日益升温,作为本土粉丝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偶像粉丝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偶像粉丝领袖为考察窗口,通过线上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对这类粉丝个体的媒介生活与传播实践进行深描,试图祛魅本土粉丝文化.粉丝领袖的传播实践历程中呈现出引流工具、养成范本与自我平衡三种样态,"清醒地沉浸"用...  相似文献   

2.
刘斯航 《视听》2021,(1):116-117
随着网络媒介与技术的更新,粉丝队伍发展壮大,催生了粉丝文化,并对社会经济文化与网络生态产生了双面性影响.在和时代各行各业共同进步的同时,粉丝创造出的独特文化体系也带来了解构主流文化、影响网络文化空间秩序等问题.粉丝群体应学会如何面对网络与生活,将二者清晰地区分开来,使粉丝文化走向积极、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历史的视角梳理粉丝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粉丝文化“出圈”的必然性,并分别从公共参与、女性权利意识和数字抵抗三方面思考粉丝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4.
晏青  杜美玲 《新闻记者》2022,(12):53-66
社交媒体平台越来越成为粉丝文化生产、传播与治理的重要场域,其中粉丝文化治理是理解此场域的关捩点。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微博平台将法律、社区规范、算法技术等统筹起来进行粉丝文化治理,国家、社会与用户三者之间共同构成了平台治理的主体框架和逻辑秩序,并生成“正能量粉丝”与新粉丝文化逻辑。研究揭示了我国社交媒体平台参与社会治理的独特逻辑及其互动结构,为理解我国平台社会中独特的治理模式与粉丝文化趋势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孟威 《青年记者》2021,(19):22-25
本文以新媒体为侧重,从媒体与粉丝互动关系的角度探讨粉丝文化的形塑与演进,着重揭示两大核心问题,一是媒体与粉丝之于粉丝文化的功能作用,二是媒体与粉丝互动关系下的粉丝文化形塑,期冀深化对媒体文化功能及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关系和文化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梁亮 《声屏世界》2017,(9):64-66
费斯克的粉丝文化理论中将粉丝的生产力分为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在新媒体环境下,粉丝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粉丝们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将自己创造的符号意义融入社会,另一方面又在这个虚拟空间中,通过声明行为来进行身份划界.粉丝的文本生产力虽然借助新媒体平台有更大的可能转化为经济资本,但是随之而来的愈加分明的身份划界阻碍了具有依附性的粉丝文本的传播.所以,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们还是只能通过消费来进行生产.本文将从费斯克对粉丝生产力的定义出发,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生产力的强化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7.
漫谈"粉丝"现象及其文化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中国出现的各种"粉丝"现象可以说成为了一幅值得人们观看的文化风景,无论你是否喜欢,它已经扎根于我们现实社会生活当中了.对于这种文化现象,唾骂和追捧都是不正确的;审视它,观察它,掌握它的发展动态,才能更好地引导它成为社会文化的进步力量.本文从"粉丝"症侯和"粉丝"文化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展开论述,提出了"粉丝"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特有现象,我们应该以一种平衡的心态来看待它.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环境当中,"粉丝"文化已成为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了粉丝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实质,从认同的角度探讨了粉丝的几种身份及心理认同,粉丝是消费者、制造者和偷猎者。他们在追星行为上也表现出"追星"的心理特征。从个人情感投射、个人期望、新型双向陪伴三个方面,分析了粉丝身份建构的社会影响,指出了粉丝文化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娱乐行业的蓬勃发展及其与新媒体的高度融合,粉丝文化逐渐渗透到多个领域,引发各界关注。尽管粉丝文化精华与糟粕共存,粉丝群体观念和行为好坏不一,公众对粉丝文化的认知和评价也毁誉参半,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并逐渐成熟的大众文化现象,粉丝文化自成系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有其独特的生存价值。本文主要探究粉丝群体的表现特征,进而探究粉丝文化的生存价值以及正确引导这种文化现象的有效途径,以期促进粉丝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武志 《大观周刊》2010,(41):104-104,67
从2005年超级女声等一系列选秀节目开始,“粉丝”这一特定的称谓就经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而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关于粉一群体极其特。最愈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存在着诸多理解,本文试图从粉丝这一称谓出发来寻找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1.
网络社区作为虚拟共同体成为社区成员情感和经历的纽带,进而生发复杂多样而又别具特色的文化风貌,粉丝文化就是其中之一。研究以2017年轰动中国社会的网络事件"鹿晗关晓彤恋情公开"为研究对象,用爬虫工具采集微博平台各个粉丝社区关于此事件的讨论,通过话语分析方法探讨粉丝社区呈现出的细分文化类型以及它们的文化间冲突与跨文化协商过程。文章发现,中国网络粉丝社区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形态,且彼此交融,总体上呈现六组跨文化关系;粉丝社区的跨文化冲突一方面与受日韩影响的粉丝文化和偶像产业滞后的结构性矛盾相关,另一方面又与粉丝社区文化表达强度和技术空间特征相关;粉丝社区的跨文化冲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观念关系密切,通过面子协商解决粉丝社区中的跨文化冲突成为中国网民的一种实践方式,而整合和第三方控制是其中较为有效的冲突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2.
潘陈青  吴晓玮 《新闻世界》2013,(10):252-253
伴随着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崛起,粉丝及其衍生的粉丝文化被进一步激活,呈现出新的传播特征,并彰显出更大生产力。本文由此出发,探寻企业微博如何利用“粉丝文化”进行形象塑造、信息传递、互动沟通和话题借势,从而构筑起消费者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进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3.
蔡诗扬 《新闻世界》2011,(6):252-253
近年来,"粉丝"作为一个群体,在众多娱乐事件中吸引着人们的视线,社会变迁的影响在"粉丝"群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文章试图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粉丝文化进行分析,以求梳理粉丝文化形成发展的脉络,并对粉丝文化的走向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4.
张安琪 《报刊之友》2013,(10):143-145
消费文化的背景下,粉丝群体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难以忽视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粉丝文化研究也渐趋平衡与多元。本文将做粉丝/追星看做人们与他人沟通,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并从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了粉丝认同与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因果关系,分别是:消费作为一种认同方式、大众文化世俗化趋向、传统认同力量的式微,以及精神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15.
“得粉丝者得天下”,粉丝文化影响下的动漫期刊,为提升营销竞争力,应在明晰动漫粉丝群体发展历程,把握粉丝群体心理特点,解读粉丝群体传播等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动漫期刊粉丝情感消费、理性上瘾、产消一体等消费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办刊观念,设立粉丝营销机构,开发衍生产品,转化文学产品,开展品牌形象授权,以应对粉丝经济时代的文化产品竞争.  相似文献   

16.
陈娟 《报刊之友》2011,(1):141-142
随着电视选秀节日的风起云涌,粉丝作为一类特殊的大众传媒受众频频进入人们视野,也成为媒体与文化研究者们追踪的目标。本文以粉丝疯狂追星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为出发点,分析了粉丝追星这一大众文化现象新动向背后的传媒伦理责任和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17.
陈娟 《今传媒》2011,19(1):141-142
随着电视选秀节目的风起云涌,粉丝作为一类特殊的大众传媒受众频频进入人们视野,也成为媒体与文化研究者们追踪的目标。本文以粉丝疯狂追星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为出发点,分析了粉丝追星这一大众文化现象新动向背后的传媒伦理责任和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18.
粉丝,是英语"Fans"的音译,意为迷,狂热者,爱好者.粉丝对自身喜爱的偶像明星的文化消费和粉丝团体所造成的社会文化现象形成了粉丝文化.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二次元粉丝群体的活跃现象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全职高手》和《盗墓笔记》这两大二次元作品所引发的社会现象、文化构建、粉丝认同等方面来探析二次元粉丝文化的特点,更新现代粉丝文化研究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王志爽 《东南传播》2020,(10):12-16
2019年9月16日23时,台湾地区流行歌手周杰伦发布单曲《说好不哭》,一度引发粉丝"朋友圈屠屏"现象,其中"青春"成为粉丝中最具现象级的关键词。他们在宽松自由的粉丝文化创作空间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青春叙事",集中构建了一种属于"青春"的集体记忆。粉丝个人的成长、21世纪初期港台地区流行音乐的传播与其中媒介流变的复杂性、以及时代的总体印象是粉丝记忆的主要内容。在记忆建构上,周杰伦粉丝的青春记忆可以归纳为"情景记忆框架"与"语义记忆框架"两类叙述框架。在饭圈文化变迁与现代性困境来袭的宏观社会背景下,"青春"反复被粉丝提起,因为它承载了美好而温暖的回忆。粉丝在记忆的搜寻与提取中缓解了现实压力,在互动中获得了情感共鸣,以此应对过去与现在的变化,弥合理想与现实的裂痕。  相似文献   

20.
商业界引诱崇拜元宇宙的粉丝进行虚拟文化消费是元宇宙热出现的主要原因。元宇宙粉丝在参与元宇宙媒介化实践这一过程中体现出层级性、身份不稳定性与权力斗争倾向性的特征,其中拥有消费者与生产者双重身份的粉丝是促进元宇宙发展的主力军。通过研究发现,粉丝与元宇宙发生共谋的原因在于元宇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粉丝的需求。对粉丝参与元宇宙的评价代表了当代人对待文化现象的看法,只有理性的评判才能更全面、更严肃地思考人类在今天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