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近日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显示,1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毕业生达7265万人,职业教育对我国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的贡献率为21%。报告显示,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就业能力的提升和教育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国务院近日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十五"时期各级各类教育稳步发展,国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左右。《纲要》显示,到2005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显示:我国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报告显示,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85年,25岁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两项平均仍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相仿,比韩国低近4年。(摘自《组织人事报》)我国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  相似文献   

4.
由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近日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显示,1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毕业生达7265万人,职业教育对我国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的贡献率为21%。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根据2003年2月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指出,目前中国人口构成仍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国民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障碍。据统计,现在我国的适龄劳动人口已攀升至近9亿人。但这种优势仅仅表现在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6.
赈黉 《中国培训》2003,(8):10-13
我国民办教育培训事业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新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民办教育培训的时代,也是一个发展民办教育培训的时代。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穷国办大教育”一直受到各级各届政府的重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对比分析: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培训的年限仅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培训年限为7.42年,两项平均仍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相仿。由于职业培训的落后,我国国民素质整体偏低,中高层人才严重缺乏,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可见,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大力发展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7.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最新相关数据,结合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以及其他相关数据,分析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全国文盲人口已下降至较低水平,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总体提高,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不断提升.同时,文盲人口和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布存...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教育、人力资本和经济的现状教育部2003年2月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及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出我国当前教育与人力资源的大致特点如下:第一,我国人口资源充足,质量偏低。本世纪前20年,我国劳动力供应总量仍将持续上升。未来50年内,我国都将保持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始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及各种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但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我国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需要,现实中表现为高层次专业人员和劳动熟练工人严重…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2003年2月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止》及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出我国当前教育与人力资源的大致特点如下:第一,我国人口资源充足,质量偏低。本世纪前20年,我国劳动力供应总量仍将持续上升。未来50年内,我国都将保持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始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及各种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但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我国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沉重的人口负担曾长期地极大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人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把教育大国发展成教育强国,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已经成为各级政府、专家学者及有关方面关注的重大问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已经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全国数十家跨领域的国家、地方重要研究机构和高校共同合作,全国数百名顶尖专家、学者半年多辛勤劳动和集体智慧的结…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教育部2月13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我国第一部有关新世纪教育与人力资源战略问题研究的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该报告提出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重大战略问题的思路、对策和政策建议:未来50年,特别是未来20年,全面创建世界最大的学习型社会,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报告提出,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建成总量充足、配置均衡、能力优先、体系现代的国民教育体系,建设世界最大的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报告指出,我国教育和人力资源目前存在的四大问题是:供给不足、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人口大国,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把教育大国发展成为教育强国,把人口大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一直是各级政府、专家学者及有关方面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党和政府将致力于建设世界最大的学习型社会,这些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课题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向政府提出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报告》提出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重大战略问题的思路、对策和具有前瞻性的分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战略构想与具体行动方案。虽然有些构想变成决策尚需时日,但它无疑为今后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本刊摘登《报告》中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中与普通高校教师缺口达120万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部近日公布的首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指出,全国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师资缺口达120多万人,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按照“十五”计划的发展要求,高中阶段教育要达到60%的毛入学率,按照学生老师比18:1测算,2005年教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指标是“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指标分为9类。按内容分,主要有经济发展、人口与劳动力、教育发展、教育经费、国民受教育水平、科学技术和生活质量等7个大类。此外,为使发展指标具有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地区、城市信息,还包括了国际比较和中国部分城市这两个大类。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把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持系统和重要  相似文献   

15.
大规模的“撤点并校” 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2000年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即85%的人口、地区实现义务教育,2006—2007年我国开始实行城乡免费的义务教育,新的目标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国家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基础教育》2006,(1):62-62
国家教育督导团近日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显示,当前义务教育地域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仍然存在。国家教育督导团为此建议,把缩小义务教育差距列为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7.
进入世纪之交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持续快速发展时期,到200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名列世界第四,外贸进出口总值名列三甲。但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环境资源等因素也越来越突出。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统计显示,2002年~2006年间中国排名一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02年第33位,2003年下降到44位,再到2004年的46位,2005年的48位,2006年又下降到了第54位。在2006年的报告中,我国的新技术参与度、按国际标准衡量的教育成果排名都较低,这一事实突出反映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和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8.
【新闻事件】《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新世纪教育与人力资源战略问题研究的报告。报告通过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定量分析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2006)闵维方主编本报告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报告从国际的视野分析了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教育需求状态,教育发展观,教育提  相似文献   

20.
2000年《达喀尔行动纲领》将世界全民教育运动推进至全新的发展阶段,教育质量成为新千年发展全民教育的核心目标。《全民教育全球检测报告2005:提高教育质量迫在眉睫》提出了教育质量的分析框架。2005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公布的报告中从学习者特征、背景、扶持投入、教与学和教育结果等五个相互影响的维度,建构了旨在监控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分析框架。《全民教育全球检测报告2000—2015:机遇与挑战》表明,世界全民教育运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其六大目标均未完全实现,尤其是教育质量在过去15年间未得到根本的重视。提升全民教育质量需进一步强化:目标体系的再整合,从量的达标到质的提升;教育资源的再均衡,从物质资源向人力资源倾斜;教育管理的去中心化,从管理的统一到多元的转换;教育供给的市场化,从教育的公共提供到私人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