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大众传播媒介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的法条入手,以央视3·15晚会见证并推动了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和3·15文化演进为主线,论证3·15晚会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中发挥出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 ,围绕新闻报道引发的法人告新闻媒介侵犯名誉权诉讼的官司层出不穷。在众多的新闻官司中 ,新闻媒介为自己辩护的理由往往是 :这是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 ,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综观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 ,除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居民“享有言论、新闻、出版……的自由”之外 ,我国法律还没有明确使用“新闻自由”这个概念。但是人们一般认为 ,舆论监督权利是以三项公民权利为依据的 ,即言论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宪法》第 35条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第 4 0条还规定了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有…  相似文献   

3.
渠成 《新闻记者》2000,(10):54-55
在当前的广播节目中,往往设有消费类板块,而在 此类板块中,深受听众欢迎的恐怕要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投诉类节目(以下简称投诉类节目),比如东方广播电台的《上海潮投诉热线》,收听率一直居高不下。但是,投诉类节目如何才能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又顾及到新闻传媒的特点?这是很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笔者试就这些问题,谈谈一些想法。 1.设立投诉类节目的合法性和社会现实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4.
今年,新闻舆论监督环境发生了可喜的改变:一是深圳市已将法规草案《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列入人大立法规划,其中为发挥舆论监督在反腐倡廉中的积极作用,特别规定了新闻单位记者进行舆论监督的四项具体权利: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权、人身安全保障权,并规定任何单位和履行职务的人员应当配合、支持,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无过错合理怀疑权对新闻记者是一项新的权利,是舆论监督理论研究的一大突破。一旦该条例通过,必将对全国立法产生深远影响,从更高层次法律上确立舆论监督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舆论监督法制环境。二是通过了《党内监督条例》,这是一部党内大法,它规定:每个党员都必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要同任何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作斗争。《党内监督条例》赋予舆论监督以特有的地位,正式载明: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  相似文献   

5.
孙旭培 《传媒》2003,(4):43-44
舆论监督的宪法 根据和主要对象 舆论监督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从法律上说,舆论监督的行为主体是新闻媒介。新闻媒介的监督权利是以公民的三项权利为依据的,即言论出版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第四十一条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正>新闻舆论监督在监督体系中担负着独特而重要的社会责任,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拟结合舆论监督功能特性进行如下探讨: 一,舆论监督注意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提示人们防止无视或违反市场行为规则的行为。新闻舆论通过媒体的传播,具有满足消费者多种需求的作用。在新闻媒体的大量栏目中,消费者评价最高的一般都是读者来信、听众来信和其他敢于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的舆论监督法律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 不断深入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关于加强舆论监督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的许多法律、政策、规范性文件,均不同程度地规定了公众的舆论监督权利。本文将探讨我国现有的舆论监督法律制度,并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舆论监督法律制度提出若干建议。 舆论监督的涵义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传播媒体对国家、社会公共生活进行评论、批评以表达意见和建议。这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它的宪法根据在于: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人民应该有权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是否得当。人民监督国家的途径有多种,例如通过人民代表…  相似文献   

8.
舆论监督是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监视和督促。近年来.舆论监督成为人民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才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力。”党的十五大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在论述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时,把开展舆论监督,作为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的内容之一加以强调,要求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这是新闻监督的法律和政治依据。近些年来,正是舆论监督对端正党风、匡正时弊、严肃法纪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舆论监督.也成为新闻宣传中最受关注的内…  相似文献   

9.
据报载,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组周围活跃着两支队伍,一支是来自全国各地申诉告状、反映各种不正之风和冤屈的上访队伍;他们大多费尽周折找到节目组,希望记者能亲临当地,为他们撑腰做主。另一支队伍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有的托关系找门子,希望节目组能把准备批评他们的节目撤下来,有事好商量;也有的认为某些观点和事实不准确,要理论一番,讨个说法。 两支队伍的“造访”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舆论监督有着广阔的社会需求和影响力,同时也说明,各级干部对当前舆论监督的承受力亟待提高。 社会主义法律和理论支持开展舆论监督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法律支持来自于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该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应该说,通过报章、电台、电视台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是宪法赋予新闻工作者的一项神圣权利;舆论监督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广大群众包括被监督对象借助媒体对公众机关依法进行监督的  相似文献   

10.
一、舆论监督的作用和现状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舆论监督工作,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此曾作了许多重要论述,并把搞好舆论监督多次写进党的重要文献中。各新闻媒体遵从这些精神,积极实施舆论监督职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党报舆论监督的社会作用与其法律地位很不协调,到目前为止,关于“舆论监督”之说还只是见于党政领导讲话及一些文件之中,法律中几乎没有明确的规定。《宪法》第21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建…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民间舆论监督的主战场。十八大以来,国内更是劲吹反腐疾风,许多高官因网络举报落马。但是围绕网络舆论监督一直有不同的声音,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依然在进行"零和博弈"。2014年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中对"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  相似文献   

12.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张虎生在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分组讨论发言建议,制定专门法律来保障和规范舆论监督。张虎生委员说,进一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亟须以法律形式指导、支持、保障和规范舆论监督,保障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使舆论监督有法可循,走向法制化的轨道。他提出,如果制定一个比较完备的新闻法条件一时尚不成熟,可否先制定保障舆论监督的专项法律,对舆论监督的指导思想、宗旨、范围、权利和义务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张虎生委员谈到,在舆论监督长足发展并深受群众欢迎的同时,保障舆论监督却出现了失衡状况。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关于加强舆论监督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的许多法律、政策、规范性件,均不同程度地规定了公众的舆论监督权利。同时,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使法律对公民、法人的人格权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舆论监督中这两种权利的行使并不是静态的,必须要与其他社会现象、其他各项权益发生关系。因此,本将从权利冲突与平衡的角度探讨我国现有的舆论监督法律制度,并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闻舆论监督是个多面体,它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定性,但最具决定性意义而且最重要的定性是法律层面的定性。如果不去认识它的法律属性,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地位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法律地位,新闻舆论监督就会失去法律上的属性,而随意遭人抵制,甚至被权力废黜。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尚没有直接界定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利,只是以相关的法律依据间接地确认其各项权利。宪法第41条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他们的违法失职行为,有申诉、控告的权利;公民因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而受到损失时,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这是宪法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种监督权利。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批评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和建议权。这些权利实现平台不是单一的,但新闻舆论监督是其中最方便、最直接、最重要的。新闻媒介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耳目”具体体现在监督职能上,“喉舌”就是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影响社会舆论。任何抵制、反对新闻舆论监督的言行都是错误和违法的,如果新闻媒介放弃这种权利,不仅会弱化新闻媒介的其它功能,也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是履行新闻舆论...  相似文献   

15.
新闻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我国宪法第35条  相似文献   

16.
敢于碰硬,积极履行监督职责 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33条规定:“在党的领导下,新闻媒体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通过内部反映或公开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工作。”第34条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党性原则,遵守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把握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与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不同,新闻舆论监督不是通过具体的、带有强制的手段来实现的。因其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公开程度大,从而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监督体系中,新闻舆论监督担负着独特而重要的社会责任,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中尤其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南京日报》登出一条新闻:《关于南京市委宣传部下发的通知〈新闻单位舆论监督审核办法(试行)〉》(下称《审核办法》)规定,对没有请被舆论监督方审阅过的稿件,值班主任和编辑擅自签发,一律作为社(台)内部重大差错处理。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曹劲松认为《审核办法》是为了减少和杜绝失实虚假报道,加强新闻媒体自律的举措。舆论监督对社会生活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推动力量。它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推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它对宪法和法律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推进了法制建设工作;它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贯彻…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的舆论监督是指人民群众通过当代最先进的电子传播媒介,以舆论形式实现的对党员干部和国家行政公务员的决策、管理行为,对社会各阶层执行国家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实行监督。开展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净化社会风气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闻舆论监督是通过大众传媒工具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报道,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压力,使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纠正不当的行政行为的一种监督。目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建设很不健全。目前,国家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