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固然喜欢写长新闻,便更喜欢写短消息。因为如“活鱼”一般的短消息,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美餐”。要写好短新闻,关键是时效性。如果不“抢”时间,转眼间“活鱼”就会变“死鱼”。而“抢”来的新闻,必须抓紧去写,“过了端午不卖雄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抢”就失去了意义。许多体育记者,边看比赛边写稿,比赛一结束,他们便冲出体育场,“抢”着发稿。有的新闻单位提倡记者、通讯员站着写稿,这样消息才能写得短、写得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意思是客观景物虽然十分复杂,但用…  相似文献   

2.
明星若私生活不检点,或者在守法和道德层面有瑕疵,就会成为八卦头条的座上宾,俗抹“不禁八”,谁让TA身上黑料满满,给看容们主动“喂料”呢?最近,又一个领域眼看比明星还不禁八舟,一地鸡毛,那就是高校和学术圈。确切地说,是近年来丑闻越来越多地曝出,并且愈发频繁地登上新闻头条榜单。  相似文献   

3.
抢新闻四戒     
《新华日报》和“江苏电台”每天都有快讯。快讯要快就得抢时间,当天的新闻事件一发生,谁抓住特点,抢得了时间,谁的稿件就有可能被采用。但是,抢新闻也有抢过了头的。过了头的事情往往就要走向反面。在抢新闻过程中,稍有不慎,不是走向报道失实,就是  相似文献   

4.
杨丽红 《新闻窗》2014,(3):80-81
联系,是新闻工作中一项隐蔽而带基础性的工作,这项工作的质量怎么样,直接影响着新闻产生的效果。由于新闻要新,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新闻要靠去“抓”去“抢”……否则就时过境迁,销声匿迹。因此,新闻要靠联系去打开通道,要靠联系这道桥梁去沟通连接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编排.与纸媒体编排不同的是,它没有明显的版面之分,更多的是前后顺序之分。就是这“顺序”二字的文章,要做好它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传统编排模式是从头到尾的顺序基本是倒金字塔,哪条新闻分量重哪就是头条,时政新闻基本上是按职务高低排序。于是乎,摸清了规律的观众。有的对前半部分不感兴趣时就去看别的频道,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而事实需要通过采访去发现、了解和鉴别。现在有一种现象,一些通讯员(包括一些老一些的新闻干部)重写作,轻采访,他们有一些不重视采访的“理论”,在此需要澄清一下。第一,“新闻要快,要讲时效性。采访是个慢功夫。耽误时间,影响时效性。”固然,有不少新闻是要抢,要快的,但是,这里有一个大前提是不能忽略的,这就是首先要保证真实。你写的新闻很快,当天发生,立时就发稿,次日就见报了,但是,如果这样的新闻是假的,掺了“水分”,人家不相信你,甚至由此对别的新闻产生怀疑,这样快出来的新闻还有什么价值…  相似文献   

7.
我在平时采写新闻稿件中,写长新闻,也写短消息,但更喜欢写短消息。总结经验,写好短消息成如容易却艰辛。短消息写的必须是活蹦乱跳的“活鱼”,或者是含苞待放的“嫩绿”。现代社会的新闻竞争,首先是时效性的竞争,如果不“抢”,转眼间,“活鱼”变成“死鱼”,“嫩绿”变成“枯黄”,新闻成了毫无价值的旧闻。“抢”来的新闻,必须抓紧去写,“过了端午不卖雄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抢”就失去意义。许多体育记者,边看比赛边写稿,比赛一结束,他们便冲出体育场,“抢”着发稿。只有立足于“抢”,消息才能写得短,写得快,才能成为读者的“抢手货”。  相似文献   

8.
新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态新闻,它报道的是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类新闻稍纵即逝,要求记者反应迅速,即所谓的“抢新闻”。另一类是非事件性新闻,有人称其为“稳态”新闻。它报道的是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的事情,但是从没有被报道过,谁去报道,它就是新闻。写这类新闻关键在发现。实际上,研究、发现非事件性新闻时记者,尤其是地方记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必要。地方记者长期在基层采访,周围的事情平凡又平静,不可能有多少新闻去抢,瞬间大新闻更难碰到。这就要求记者静下心来,在平凡而又平静的生活中发现受众爱看的和想…  相似文献   

9.
新闻讲究时效性。记者、通讯员千方百计、千辛万苦“抢”回来的新闻,编辑当然应该及时地编发。否则,那“抢”的努力岂不打了水漂儿?  相似文献   

10.
作为记者,应该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内“抢”新闻。然而,“抢”是否等同于“抢”得越早越好?这不能一概而论。的确,对动态的突发新闻,“抢”迟了,犹如变质发馊的隔夜饭,让人食之乏味;但对静态的渐进性新闻,第一时间是指它成熟的新闻时间,未成熟而“抢”,亦似生涩麻口的果实,令人难以下咽。一句话,“抢”新闻要“抢”在节骨眼上,火候到了才揭锅。综观各类新闻媒体,动态的突发性新闻居多,静态的渐进性新闻较少。因此,有些新闻工作者对前一类的新闻相当重视,对后一类的新闻不够讲究。实践证明,谁肯于讲究,谁采写此类新闻的成…  相似文献   

11.
我所说的头条,是指中央级大报的头版头条或其它版头条,即所谓有分量或有影响的作品。挑战,不仅表明通讯员要与专业记者竞争和较量,而且标志着要不断给自己加压,逼迫自己“扬鞭奋蹄”,制作“精品”。那么,如何挑战头条?我认为有以下三点。一、敢于挑战,甘愿给自己...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记者拿起摄像机的时候,面对大千世界,不是简单地再现大自然景物,而是对新近发生的动态事件和现实生活进行再创造。在新闻现场采访运用挑、等、抢的摄像技巧,人们称之为新闻采访的“三大法宝”。电视新闻记者要在“挑、等、抢”这个基本功上下功夫,提高驾驭新闻采访摄像的能力,需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一、新闻摄像的特点和技巧运用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的挑、等、抢,是记者随客观环境和事物的变化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创作的主动行为。挑,就是挑选、选择,就是在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挑选最有新闻价值的那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报纸编辑常觉头条难选,读者常嫌头条乏味,从这点看,确实需要改革一番。头条难选,难在何处?恐怕主要是编辑难于突破老的条条框框,难于解开捆绑的“绳索”。按老习惯,头条非重要消息、有分量的通讯、综合性述评或重要言论莫上,这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也搞死了版面,因而也就失去了不少读者。笔者认为,凡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弃恶扬善的新闻稿件都能上头条。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一词在我们的使用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新闻事实,或新闻信息。一是指新闻作品。“新闻策划”如果是指新闻事实的策划,有如企业在公关工作中,策划、制造出一些新闻由头,以便让新闻机构报道,那么这是不足取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反映、报道事实。如果他们的活动本身也成了新闻,如“质量万里行”的报道活动,那只是“无心插柳”的结果,而不应刻意为之。否则他们的活动就有制造新闻、甚至使自己成为新闻之嫌,就会损害新闻工作的声誉。“新闻策划”如果是指新闻作品的策划,那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作品只有如何构思写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圈点》,是山东电视台生活频道《新闻快线》栏目里面的一个小板块,是以评论见长的《新闻快线》栏目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它前面的“头条”是一天当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新闻事件的多侧面多角度,甚至旁征博引添加了不少类似事件的相关链接和真人实评的立体化展示的话,那么,紧跟其后的“圈点”就是限于各种原因上不去或没来得及上但分量同样重要甚至更有趣的新闻事件的浓缩型亮相.前“点”后“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6.
读完了记者童禅福所写的《我为什么没顾上抢头条》(刊《新闻与写作》88年10期)一文,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记者,人民的记者,称职的记者。对于任何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上头条就是自己的荣耀,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的,也是很不容易的。在上海“3·24”事故发  相似文献   

17.
新闻短的问题.新闻老前辈陆定一、李普、穆青曾大声疾呼新闻要短,特别是消息要短。可是,现在的新闻仍是越写越长了。新闻文章化,消息文章化。翻开机关报,长文比比皆是,特别是党报头条消息,一个很好的消息成了一篇长篇报告,一版只能登两三篇稿子,版面就都被占完了。这个问题普遍存在。写得那么长,谁有时间看呢?谁又有时间读得下去呢?报纸校对最苦,得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其他人甚少关注,就是领导干部也无暇坐下来认认真真地去读。  相似文献   

18.
六月二日,《中国商报》一版头条采用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新闻“冀晋豫三省联合收割机异地作业抢三夏”。在麦收到来之际,新华社发此消息,很有新闻价值。它用生动具体的事实报道了夏收作业中的一大创举,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业机械化的大好形势。在编前会上,我提出此稿不但要加重处理,发头条,且提醒总编室的责编,在标题制作上要下功  相似文献   

19.
办好一张报纸首先要办好一版。作为要闻版,要中之要还在于头条。头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张报纸的特点和质量,涉及办报方针和方向重点。对头版头条的选择,无疑是办好一张报纸须着力经营的重点。目前,不少报纸的头条普遍存在着五类“瘤疾”:一、分量不足的比较多;二、会议新闻多;三、时间性不强的新闻多;四、长篇新闻多;五、可读性不强的新闻多。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报纸将注意力转移到一版上,致力于头条新闻的改革,已出现可喜的新变化。笔者就此对《中国青年报》的头条走向与特点试作一些分析。经统计,1995年在《中国青…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抢新闻”成了贬义词。一提“抢新闻”,往往同不择手段、“资产阶级新闻观点、新闻作风”联在一起。报上出现了失实报道,领导会批评:“谁叫你们抢新闻的?!”甚至连一些新闻学词典一面肯定“抢新闻是与新闻报道的时效观念的形成与加强分不开的,另一面也认为:“由于片面求快抢快,记者采访往往草率从事因事实不准确而毁及报纸声誉的情况也随之出现。” (注)一句话,“抢新闻”在相当一部份同志的眼里是个不祥之物,工作中常常忌讳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