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妈祖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取向是妈祖文化的牵引力,也是妈祖文化能由湄洲岛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驱动力。然而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研究与阐释妈祖文化的厚重意蕴尚欠不足。生命意识、自然意识、道德意识是妈祖文化中人文关怀取向的重要内涵。文中从生命意识与对生命的关爱、自然意识与对自然的征服、道德意识与对道德的义务三个方向阐释妈祖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取向。  相似文献   

2.
香纸沟景区居民60%为布依族,旅游业的兴起使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卫生意识、竞争意识、语言文化意识,民族文化意识得到更新和提高。  相似文献   

3.
金庸武侠小说艺术成就的获得在于它能以现代人文意识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它以"个体意识"、"平等意识"、"反叛意识"作为文化重构的价值依据,进而暗示出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4.
外语教育的两个重要模式——语言意识与文化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教学中有两个重要模式 ,即语言意识与文化意识 ,语言意识与文化意识在语言教学中很重要 ,语言教学要通过对学习者语言意识与文化意识的培养 ,达到文化理解和应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语文意识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自觉关注、有意注意和审美评价,是一个人在长期的习得和学得中渐次形成的思维品质、精神状态。语文意识可分为语言文字意识、文章文学意识和民族文化意识。语文意识具有基础性、习得性、主体性和发展性等特征。对语文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文章纵向上追根溯源,横向上东西对比,较系统地甄别“颂”、“颂诗”的概念内涵、缘起及其演变过程。认为挚虞、刘勰等人对颂诗文体概念界定过于狭窄,给后人留下消极影响和文化后遗症;颂诗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市民社会相对应,分别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宗庙意识、社稷意识和广场意识。人们又可以通过对颂诗的解读,从中剖析出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发展史上,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外语文化的了解和对自身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直都是弱项,而且在长时间的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并没有得到较为有效的改善。但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一直都是学生能够学好英语知识、了解英语深层所包含的文化意识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就行的格外的重要,也一定要注意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中的各种细节,使用各种有效的措施推动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本文通过对文化意识的概述阐述了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且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文化意识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识、态度和行为取向。高中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文化意识的提升又能进一步促进英语教学。高中英语教学可从挖掘语言文化意涵、拓展教材文化资源、开设选修课、创设多元课外活动四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所教教材的关注,梳理了一些对文化意识渗透的理解建议,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积累相关的文化意识方面的知识,多思考和不断更新传播中西方文化知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意识在当今的对外交往和外语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分析,提出背景、内涵、意义及与其培养相关紧密的文化休克、跨文化理解、本国文化及不构成语言障碍的英语国家文化等,文章对跨文化意识的认识与培养给予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探讨重庆学的主体意识,是重庆学主体性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重庆具有自己的化特色和悠久的历史传统,重庆学的区域化特点正在逐渐聚集,重庆学的主体意识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的思想、文学发展与其政治自觉、文学自觉这两方面的转化密切相关。文学自觉是徐志摩所特有,也因此,他有着与同时代其他作家、诗人不同的文学追求,他的文学自觉对于其后的京派文学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寒”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寒”既体现为寒冷凄凉的具象,也在长期运用中内化为一种抽象的意象,并进而成为一种意境。“寒”不但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审美趣味,也反映了他们的文人意识和悲剧意识,一方面借寒境表达对自身现实境遇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们又大多沉浸在这种境地里,完成了审美化的想像性和解。这是建立于中国太阴文化基础上的具有东方色彩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传统文化中规则意识出发,研究传统文化中“合规则性”的表现、发展。认为规矩意识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对规范的认可、服从和崇拜,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普遍接受社会通行的价值观及规则,“合规则性”是国人自然品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人从生存到审美的合规则意识都为在职业教育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整合提供了基础,职业教育必须从传统文化的营养中培育以“合规则性”为核心的现代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5.
依托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优势,桂林文学在新时期得到蓬勃发展。其中,桂林人写桂林,作品带有浓厚桂林风味的文学现象出现,是桂林作家本土意识加强、桂林本土文学繁荣的标志。本土文学为桂林文坛赢得广泛赞誉的同时,也形成了难以突破的瓶颈。如何打破这个瓶颈,已成为21世纪桂林文学发展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意识流”是舶来品,学界大概对此没做过传人流程的审理。国内大量文学史料雄辩地证明:继中国现代文苑之后,它在新时期文坛的“流速”不减,直接引发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文体变革。这充分反映出新时期文坛有识之士不断沉淀的现代意识之雄起,以及他们面对外来文化以我为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余秋雨是九十年代文坛上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文化涵量大、涉及面广、视野开阔,具有深厚的意蕴,堪称文化散文。本论文就是从人生意识、文化人格、人类归宿三个大的方面,来分析余秋雨散文对文化的观照问题。进而阐述了余秋雨正是在文化与文学的交融中,努力实现着一个文学家的职责。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发展变化如同科学革命一样,呈现出“常规→非常规”的发展特点。本文尝试着从范式内涵,尤其是范式的“问题意识”着手来认识西方文学错综复杂的变化,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学在文化转型期间所出现的“术语大爆炸”和“读不懂”现象提供一个最切近的参照。  相似文献   

19.
吕豪爽 《天中学刊》2010,25(1):83-86
同为黄河文化哺育之下的作家及其文学创作的共性在六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得以显示:黄河文化的农业本源酝酿了作家对乡土的眷恋,以儒学为主导的文化格局培养了他们的现实关怀品格,而传统的文化精神铸就了他们的平民意识与道德意识,文化转型则不断地增强着作品的理性思辨色彩。  相似文献   

20.
悲剧意识不仅是一种审美观照中的美学文化产物,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历史旨趣,还深刻地蕴涵着人类在创造自己文明进程中的主体人格素质的发育水平和生命价值的取向.悲剧意识之于中国文学,其作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的普遍觉醒,始于"五四"新文学.对于中国当代小说来说,造成其悲剧意识的衰落和悲剧把握的失衡与错位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社会中心价值的解体,而是真正立足于个人立场的生命信仰和理性价值系统的始终缺位.透过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观照,其悲剧性还向我们昭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和话语结构流变历程,及其存在发展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