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求“淡远”“真淳”是陶渊明诗歌之重要特点,本文从组诗《归园田居》来探讨其诗歌特色,作者以其“淡远”“真淳”为美的审美态度使平淡素朴的农村田园生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义。从而归园田居,爱在其中,乐在其中,游在其中,灵魂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不足万言。从题材和内容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咏怀、田园、哲理三类。其中重点描写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宜划入田园诗的,约30首左右。其诗歌具有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苏轼《东坡题跋·评韩柳诗》)的魅力,随  相似文献   

3.
追求“淡远”“真淳”是陶渊明诗歌之重要特点,本文从组诗《归园田居》来探讨其诗歌特色,作者以其“淡远”“真淳”为美的审美态度使平淡素朴的农村田园生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义。从而归园田居,爱在其中,乐在其中,游在其中,灵魂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平淡的描写中也正是其以“素”为美的审美态度使平淡素朴的农村田园生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义。陶渊明在“素”中发现了意、道之真,并且体味到了真美,从而归田园居,灵魂获得了真正的自由。田园是陶渊明的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5.
孟浩然、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视角有同有异。就其审美视角的相同点而言,二人都是从适性视角来描写田园生活以抒发乐享田园生活之关。就其审美视角的不同点而言,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孟浩然四十岁以后主要是从“人生归宿”视角来审视田园关,而陶渊明的一生几乎都是从“逃禄”视角来审视田园美;二是孟浩然多是以游观者的姿态从游观的角度审视田园景观之美,而陶渊明则往往是从“图存”视角去审视田园生活之美。  相似文献   

6.
孟浩然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创作了大量以田园隐逸与山水行旅相结合的诗歌。他的大部分诗歌语言质朴,意象疏简,意境清远,富有清淡之美,这与其长期的隐居生活和隐逸情怀不无关系。也正是孟浩然这种人生经历及其对高尚情操的追求,成就了其山水田园诗歌所独具的清淡之美。  相似文献   

7.
关于陶诗“自然”“平淡”的美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世对于陶诗的美学评价,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说其自然,二是说其平淡。前是一种审美标准;后是一种审美境界,陶诗的自然,平淡是以对“真”,“朴”的追求为前提的:即人格之“真”,生活之“朴”。陶渊明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一是扩大了诗歌的审美视野,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容,他把诗歌的题材,范围扩大到了乡村,田园,日常生活,成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开创,二“开千古平淡之宗”,使中国诗歌从唐朝始确立以平淡,朴素,自然为止,反对刻意雕琢的最高的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8.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尚美,追求美的生活是人们共同的心愿。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能充分体现诗歌的“和谐”之美。其和谐的审美特征具体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诗歌作品内容上体现的社会生活美,即人与自然的和谐。(2)诗歌艺术创作上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即情与景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田园情怀”是田园生活下的一种自由、闲适的情调,是一种走向自然、走向平常的心态释放。教育科研是生产力,而教育科研只有真正转化为教育行动才能体现生产力的作用。教育科研存在的“假、大、空”制约着其生产力的发挥,教育科研的神秘莫测更是让许多有志者望而生畏。教育科研的“田园情怀”是一种自由、闲适的心境下的悠然自得,回归“田园”土壤,走向本真自然,是一种本能的自我洗礼与升华,追求的是如诗如歌的“教育田园”生活,乐在其中,美在其中。  相似文献   

10.
罗雪扬 《今日教育》2006,(7S):70-70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而精神生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相似文献   

11.
农业、农村和农民(简称为“三农”)不仅是当代的热点,早在中国的传统诗歌中也有大量“三农”之美的意象呈现。意象是诗歌表现美、传递美的重要载体,农业的意象之美主要指能引起审美情趣的农业产品,农村的意象之美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自然生态与村庄和田园构成和谐的统一体,农民的意象之美主要指村容村貌富有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反映农民的生活状态与个人品质。本文通过概念整合的三种网络模式,对李商隐诗歌中大量关于“三农”的意象进行详细的解读与探讨,挖掘关于意象中“三农”之美的产生路径,为读者解读李商隐诗歌特殊的意象之美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田园生活是陶渊明田园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也因为其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本文就是基于陶渊明这一时期的田园生活,从思想、自然、社会、人生等四个方面,探讨其田园生活中所反映出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3.
诗心一瓣香     
荷尔德林在他的诗歌里写道:“充满辛劳,但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人,或者说生活,不能没有美好的诗意。本期从不同审美角度选取了6首诗,愿你在比较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学会为生活而歌唱……  相似文献   

14.
“清”是集中体现中国古代文人生活情趣和审美倾向,并在某种度上与古典艺术的审美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诗美概念。它作为古典诗歌美学的核心概念,具有由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基本内涵。施氏诗“清”的形成,主要借助于澄清而灵动的“流水”意象去表现其清淡、静和的心境,从而形成“清”之意境。  相似文献   

15.
一切优秀的文化都充满了美,具有格外动人的美的魅力。古典诗歌中有山川田园的自然美,有英雄志士的人格美,有凡间儿女平淡真实的生活美,有天上仙界超凡脱俗的想象美,有雄浑粗犷的阳刚美,有隽永含蓄的阴柔美,也有动静交错同异相映的趣味美。发掘这些美的因素,将之和语文教学、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品读诗歌,热爱诗歌,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构建高尚人格,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实现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一切优秀的文化都充满了美,具有格外动人的美的魅力。古典诗歌中有山川田园的自然美,有英雄志士的人格美,有凡间儿女平淡真实的生活美,有天上仙界超凡脱俗的想象美,有雄浑粗犷的阳刚美,有隽永含蓄的阴柔美,也有动静交错同异相映的趣味美。发掘这些美的因素,将之和语文教学、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品读诗歌,热爱诗歌,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构建高尚人格,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实现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月亮在中华民族的审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吟咏明月几乎是古典诗歌一个永恒的主题。而李白诗歌中的“明月”意象更具有无限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美是曹文轩作品的一大特征,他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村田园生活为背景,通过优美诗意的语言文字、独特的风景描写、艺术形式的引入以及对童趣的描写,编织成美丽的童话,营造出一个干净唯美的世界。对美的追求,体现了曹文轩的审美理想,即对儿童进行美的熏陶,打下“人性的底子”、“精神的底子”。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如此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我们当然不可违背,而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诗歌教学显得更为突出。《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诗歌,诗歌充分体现了新月派“三美”的主张。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寻访到诗歌之美呢?对于这首诗的教学环节,笔者有如下设想:  相似文献   

20.
以审美距离说分析王绩《野望》、王维《渭川田家》等作品,其中对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是审美距离所致,其羡慕之情正好说明他们不能归去的处境或似归非归的状态。文人赞美的田园风光和田家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可观赏却无法进入的世界。当文人在潜意识的距离中或以超功利性的眼光来打量农家生活时,感到的是它们与官场和宦游生活相比而独有的单纯和自然,而当真的投身其间时,便无法忍受其间的单调和艰苦。可见,文人诗歌中所表现的田园之美和田家之乐,大多具有乌托邦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