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作家沈从文的《阿丽思中国游记》(1928年)是在英国作家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862年)的基础上的续写。虽然均被视为“童话”,但从实际的创作来看,作品中还是可以清晰地辨认出感悟现实的成人视角。而中英不同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也导致了作家不同的创作心态,从而令作品产生出彼此迥异的艺术特性来。从以上种种角度来看,沈从文虽然续写了“漫游”,但却创作出了一部与原本大相径庭的小说。两部小说的艺术个性也是判然有别的。  相似文献   

2.
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在欧美家喻户晓。在中国,它也堪称儿童翻译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这与第一个将它译介到中国的人——赵元任是分不开的。文章回顾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赵译本的翻译过程,探讨了译本背后的翻译规范和社会文化因素,以表明译本的最终面貌取决于文化、翻译目的和读者、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3.
赵元任是第一个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介到中国来的人。这部译作能够历久弥新,成为儿童文学译作中的经典,与赵元任先生在翻译上的创造性是分不开的。文章从语体选择、文化策略、语言的音乐美与形式美三方面讨论赵元任在《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审美再现过程中表现出的主体性,以期深化翻译审美再现和翻译审美主体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翻译目的论是中西方翻译理论界的宠儿。它认为每个译者的翻译活动都是受"目的"左右的行为,译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实现其翻译目的。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经典之作。文章从翻译目的论角度简要分析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翻译目的,并对其目的实现的充分性予以简要评说。认为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之所以能成为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翻译典籍,是因为译者为充分实现其翻译目的而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是妥帖的、适合的,因而也是高明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翻译家,赵元任最得意的是他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这个译本译笔精彩,译技高明,语言地道,是“一本值得后人认真研习的翻译典籍”,“在中国口语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文章简要谈谈赵元任及其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并以此文缅怀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6.
《中国漫游记》是德富苏峰在继《七十八日游记》后写的第二部中国游记。1918年,德富苏峰的帝国主义思想日趋严重。《中国漫游记》的创作意图便是使日本人更加透彻地了解中国,同时为日本政策制定者对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在《中国漫游记》中,德富苏峰更加细致、透彻地分析中国政治和各方面的优劣势,并分别给中国和日本提出了一些"建议"。这部游记是德富苏峰中国观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的突出特点,是对苗族的书写。而这种苗族书写表现在既诉说了苗族的生存苦难,又对苗族文化进行了阐释,还高度赞美了苗族人民美好的精神品质。这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苗族特色,表现出沈从文对苗族生存命运的关照,也凸显出他作为一位苗族作家自觉而鲜明的身份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中阿丽思漫游的是20世纪20年代军阀统治下伤痕累累的中国,是一个处处充满了现实感的成人世界。小说所体现出的深刻沉重的现实主题显然已经超出了儿童的领悟范围,尽管阿丽思仍然以孩童的形象出现,但沈从文只是将自己对于现实的感悟都寄托在阿丽思眼中,传达的是作者面对国难的忧患意识和疗救社会的希冀。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4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儿童文学翻译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应谊以儿童的心理特征、理解能力和审蔓需求为基础,用符合儿童语体特点的语言,把原著中的语体、风格忠实地传达出来。只有做到既忠实再现原文的情趣,又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才能翻译出儿童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社会 符号学为理论基础,结合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经典翻译实例,从言内意义的音,词和句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译者可以通过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再现原文的言内意义,达到社会符号学“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1.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寓微妙讽刺与诙谐于荒诞,在英美广为流传。书中不胜枚举的双关语使作品妙趣横生、回味无穷,同时也给译者造成了困难。文章以双关为切入点,以德拉巴斯替塔的双关语翻译理论为依据,讨论分析赵元任先生对书中双关的处理策略,旨在领略大师的翻译技巧及其翻译观。  相似文献   

12.
李刚 《考试周刊》2010,(45):20-23
阐释学翻译理论认为语言、意义、文本都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而解读、解释或翻译始终贯穿其中,翻译就是语言的生命。基于这种阐释性的语言观和翻译观,乔治斯坦纳提出了翻译过程中的阐释四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本文运用这一模式,考察了赵元任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阐释过程。  相似文献   

13.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其作者路易斯·加乐尔运用各种艺术手法,以儿童读者易于和乐于接受的语言,使作品具有独特的文体风格.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貌似简单,实非易事,翻译这部作品更是难上加难.赵元任先生巧妙利用汉语语言特点对原文进行巧妙的处理,在音韵、词汇、句法、修辞等各个层面再现了原文文体风格特点,为儿童文学作品风格的翻译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4.
刘丽娜 《教育》2011,(4):58-59
《别尔金小说集》中的爱情故事不同于普希金的其他爱情著作,特点是在最后一个情节中摆脱了悲剧的走向,以喜剧收尾。收录在其中的《驿站长》(1830)、《村姑小姐》(1830)、《暴风雪》(1830)这三部作品的情节、结构和叙事风格,虽以喜剧收尾,细读下还是会发现持续着的浓郁的悲剧基调。  相似文献   

15.
童话小说《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虚幻离奇的仙境梦游不仅让孩子们痴恋着迷,成年人也爱不释手。那么,你知道《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是谁吗?对!是英国作家卡洛尔(Lewis Carroll 1832-1898)。下面就说说有关他的一个数学谜题故事。  相似文献   

16.
顺应论认为语言具有顺应性,它使得人们得以从一系列不定的可能性中进行可协商的语言选择,以满足交际需要。译者作为语言的使用者也要做出语言选择。儿童文学作为文学形式之一不可避免地包含文化因素。儿童文学的翻译中,译者面临着既要保持童趣又要将原作传递给另一文化的儿童读者的双重挑战。我们从顺应论的角度来探究译者如何处理儿童文学中的文化因素,并以《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赵元任译本为个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在古今中外小说中有一类幻想小说,深受读者欢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如此,在法国科幻小说中有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这两部小说都是幻想类小说中的佼佼者。两部作品问世相差不过百余年,但在叙述上都体现了幻想的特点,给读者营造出变幻莫测的神秘氛围。一、《西游记》与《地心游记》幻想特点的相同之处东西方这两场奇妙的旅行带我们穿梭于人神魔三界,行走在地心之中。尽管两部作品是东西方不同文化环境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阿丽思镜中奇遇记》(1871)(以下简称为《镜》)为例,从语音、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分析了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在特定的情景下语言的创造性运用,从而证明语言学角度的研究分析能促进第二外语学习者对语言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9.
论及中国历史上最亲民的神仙,恐怕要数"八仙"了,而"八仙"由来渊源久已,但其定型并广泛流传却始于明代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传》。而此时,《西游记》、《北游记》、《南游记》与其共称"四游记"。显而易见,《东游记》单就与其它三游记相比,也并不是最出彩的作品,更别提与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小说作品相比了。那末,是什么原因使一部文学性、艺术水平并不高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广泛流传至今呢?本文主要从时代背景,作品自身两个方面来探讨"八仙"广泛流传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徐莹 《沧州师专学报》2010,26(3):27-28,62
英国作家卡罗尔创作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充满了荒诞的意象与扑朔迷离的情节,它讲述了7岁女孩爱丽丝进入奇境后一系列离奇的遭遇。爱丽丝从充满自我认同的焦虑到达成某种程度的自我实现,体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挣扎与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