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镶嵌式小说是由两重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构成,分别称之为外故事和内故事。外故事是小说文本的外层叙述单位,内故事在整体上是外故事叙述链上的一环;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内、外两重故事的题旨综合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故事是小说中的最基本的要素,而情节又是故事结构中的主干。从伤痕小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在观念的主导下写故事到新写实小说在观念的主导下反故事,再到20世纪90年代故事的回归,这一发展流程归根结底表明作家们对故事这个小说的最基本要素的重视。本文将以情节为切入点,探索故事这个小说的基本面,从而为把握新时期小说流变提供一个清晰的角度。  相似文献   

3.
当代很多实验小说家的作品大胆地颠覆了传统小说的概念,但是他们的实验作品却遭到了读者的冷遇。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在普通读者和专业评论家那里的成功显得意义非凡。这是一部实验小说,其中的实验技巧广受关注,除了开放式的结尾之外,小说的故事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正是故事促成了小说的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小说发展史的纵向把握中,探讨故事与小说文本的关系。阐述了故事不仅是小说赖以发育、成长的胚胎,同样也是其艺术本体的构成因素。传统小说是故事的辉煌期;现代小说是故事的转型期;未来小说则是故事的稳定期。小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将证明:对故事的依恋实在别无选择,故事与小说同在。  相似文献   

5.
小说离不开故事,但小说也不只是故事.小说是如何“讲”故事的,正是故事叙述和小说叙述的不同所在.引导学生从阅读故事获得的初始印象开始,去寻找这种印象的来源,通过逐层分析小说讲了什么,作者是如何讲的,帮助学生真正读懂小说的丰富主题.  相似文献   

6.
《故事新编》与"故事新编体"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但“故事新编体”小说却是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存在。它在《故事新编》问世前后都一直存在。从《故事新编》的文体特点来看,它实际上是与“故事新编体”小说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7.
"故事"是传统叙事文学的核心。施蛰存在小说里对"故事"十分用心经营。作为一个站在现代和传统的交汇点的作家,他把现代和传统都融入到了"故事"里。在《塔的灵应》《黄心大师》《夜叉》《魔道》这四篇故事性很强的小说里,他对古代神佛故事和志怪故事进行了重写,从古代文体资源里写出了现代,从神佛小说里写出了人性,从志怪小说里写出了人心,并在叙事手法上表现出了前卫的姿态。施蛰存没有完全剥落传统的色调,展现出了作为一个"兼容"的海派作家的气质。  相似文献   

8.
诗是古小说和先秦两汉故事俗赋的共同远源。故事俗赋作为小说发生不可替代的近源之一,由于同时具备了叙事性、形象性和虚构性三大特征,又被冠以"类小说"或"准小说"之名;尤其是其虚构性对小说的文体解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故事俗赋又直接或间接地为小说创作提供故事构架,丰富拓展了小说创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的叙事方式更符合故事化叙事。沈从文都市题材的小说形成了"母题",设立了特殊的故事场。而从故事的背景,故事的人物和故事的主题等方面来看,他的这部分小说所谓的现实主义表达有很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约瑟夫·康拉德是2 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坛的先驱之一。他的短篇小说《黑暗中心》叙事手法独特,意蕴深刻,是英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小说中两个人物叙述者分置于不同结构层次,有效地相互作用,构成精巧的框型叙事结构,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一步步发掘认识故事所提示的殖民主义的“黑暗”本质。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中的情色叙述是小说中十分明显的一环,表现出十分独特的情趣之美.小说的情欲描写是对市井百姓色欲本能的一种反映,人们对情色欲望的本能追求是小说情趣生成的根源与动力.小说中人物关系的架构对情趣的生成有着激发与促进作用.小说充分发挥神魔小说想象虚构的文体特长,运用多种技巧,从场景、法术等方面入手,既充分发掘情色叙述中的趣味,又恰当把握尺度,让小说呈现出独特的情趣魅力.  相似文献   

12.
许春樵长篇小说《酒楼》的前半部延续了他惯常的道德理想主义叙述,将中心主人公塑造成为一个受难的道德楷模;但是,当他的叙述进入下半部,在情节历史的中段,则一反常态地腰斩了他过去所坚持的道德理想主义,让道德楷模的形象滑向了其反面。许春樵小说对于道德理想主义的折断性叙述,既昭示着作家创作的变化,也可能预示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现实的价值态度和叙述姿态的某种转变。  相似文献   

13.
地域文化描写是李劼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以《死水微澜》为例,探讨李劼人在其作品中如何发挥地域文化的作用,经由文化的细微变动中,将表现历史、展示巴蜀地域文化以及铺衍故事完美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韩少功的《日夜书》讲述从知青岁月到后知青年代的知青故事,直面知青在社会转型期各自的命运遭遇,关注知青对理想的追寻和理想失落后的无奈。《日夜书》用"私奔"这种仪式来暗示青年人对理想的某种冲动,追求理想的行动受到挫折之后,这一代人没有回避历史,而是选择反思。小说制造出一种距离感,以便有足够的空间来进行充分的思考,小说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去讲出人性丑陋的一面,去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影响,这是一部晚年的作品。《日夜书》是认真地思考当年知青在当今社会中的命运变化,并用实验的文体、敏感的语言、折叠的时间等多重元素来开启对后知青的叙事。  相似文献   

15.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充满了多声部对话的复调小说,但通过"符号矩阵"对其中人物的信仰及各自命运走向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表面独立的复调背后又隐藏着作者的统一意识和宗教关怀。文章采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来分析这篇宗教小说,借以呈现该小说的另一种面貌。  相似文献   

16.
转述动词是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中的重要成分。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是构成小说人物语言的核心内容。借助语言学和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使节》男主人公语言中的转述动词。通过研究发现,转述动词在小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转述动词提供了信息的来源并通过这些转述动词生动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由此可以帮助我们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坚持小说的故事性和叙事艺术,她讲的故事具有日常生活化和关怀人性与人生的特点;王安忆提出“小说的物质部分”强调小说的情节应当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是为了强调小说中理性的力量,总结创作规律,从而超越个人经验来进行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8.
《禅真逸史》作为《金瓶梅》之后诞生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其性质归类虽多有歧异,但其核心主旨却在借南北朝后期至隋唐之际的社会背景,以虚拟化的手法,曲折反映作者对理想人生的独特见解。主角人物林时茂由儒及佛、由佛及道、再由道而儒、儒而佛道,其经历的人生四个历程,恰构成中国传统封建知识分子一个完整的生命追求历程和心灵演变史。书中对杜伏威、薛举、张善相三个历史人物的改塑,既是服务于作者这一思想理念,更与作者有意融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为一体的创作风格密切相关。其世情描摹的生动真切,更使其书在艺术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冯陶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111-112
活着与死亡是人生的两大基本问题。踯躅于生死两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生成了不同的生死观。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出了中国人典型的生存方式,顺天知命,以生抗死,对死亡进行了否定;波伏瓦的小说《人都是要死的》则阐释了‘死亡的意义与价值,肯定了向死而生。  相似文献   

20.
李伯元的小说《文明小史》鲜明地刻画了当时的世人对西方文明的扭曲理解和对上海租界的虚幻想象,反映出人们在异质文化的接受中存在的情感与认识偏差,从而体现了作者于复杂的租界体验中对文明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