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讲述俄狄浦斯因杀父娶母的神谕而被命运抛弃的悲剧,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中的卡夫卡同样因杀父娶母的诅咒而与命运抗争。自《海边的卡夫卡》问世,两部作品的母题相似性一直广受关注。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的细读发现,两部作品中除母题嬗变外,还包括俄狄浦斯与卡夫卡的性格、与周边人物的关系、结局、作者或时代的干预几方面不同,并试图通过对这几方面的探讨来分析两部作品中人物性格深层的不同,以对两部作品进行全新的解析。  相似文献   

2.
李翀 《文教资料》2007,(34):174-175
本文试着从比较文学的视野来解读村上春树的新作《海边的卡夫卡》。背负命运诅咒的少年远走他乡,心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碰撞,世界在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游移……本文试着从三个角度:《海边的卡夫卡》与作家卡夫卡、"俄狄浦斯情结"及村上的"世界边缘"主题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着手解读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海边的卡夫卡》作出了新的解释。文章论证了《海边的卡夫卡》这一作品充满了仪式化叙事效果,是通过仪式的一次再现。这也是这部作品风靡世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基于《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审视村上文学的转变,既有助于从多个维度对两部作品的创作内容进行对比,又能够从宏观视角把握作家村上春树的创作历程。文章以人称的变化为中心,分析人称的灵活切换对村上春树文学创作的影响,并围绕村上文学青春叙事转变、自我救赎转变、世界观转变三方面展开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5.
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可谓是村上作品中的斯芬克斯之谜。作者在作品中安排了两条各自独立发展的线索,为读者解读文本制造了障碍。通过对文本的梳理,发现作品中潜藏着深层结构,即以"入口石"为基点,作品中的人物游走于现实与虚幻之间。村上春树通过对两个世界以及人物的描绘,向读者传达了积极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6.
《俄狄浦斯王》与《海边的卡夫卡》均以“杀父娶母”这一伦理禁忌作为叙事的基点,但是两部作品中人物形象、情节处理、主题设置均存在较大差异。本文试图从预言承受者的形象、作家对预言实现过程的处理手段,以及作品设置伦理预言的意图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揭示相同禁忌下作家所表达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7.
村上春树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大师,两人都赢得了世界性的赞誉。村上春树坦言受到卡夫卡的启发,在《海边的卡夫卡》这部小说中,村上春树对卡夫卡本人、暴力和孤独等问题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村上春树与卡夫卡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阎连科先生曾在他的读书笔记中提到卡夫卡,并将《变形记》誉为"上世纪最为异类的经典作品之一",阎先生对卡夫卡,对于卡夫卡的作品十分熟悉并且对他的评价极高,他自己的作品也在很多方面受到了影响。以阎连科的小说《日光流年》为例,分析了卡夫卡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俄狄浦斯王》与《海边的卡夫卡》均以"杀父娶母"这一伦理禁忌作为叙事的基点,但是两部作品中人物形象、情节处理、主题设置均存在较大差异。本文试图从预言承受者的形象、作家对预言实现过程的处理手段,以及作品设置伦理预言的意图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揭示相同禁忌下作家所表达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10.
《海边的卡夫卡》塑造了一系列灵肉分裂的人物,他们或被现实撕裂了自我,或因过度封闭而分裂了自我。他们在分裂中找寻弥合的方法,试图实现自我的统一,凸显出村上春树对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他对人类生存境遇的终极性关怀。  相似文献   

11.
村上春树是日本文坛为数不多的百万畅销书作家之一。由于不愿与创作纯日本文学作品的日本文坛接近,其小说结构、写作手法以及文体、语言风格明显带有西方文学以及美国当代文学的色彩,经常受到日本主流评论界的抨击,被认为是"非日本"。通过对村上春树的《奇鸟形状录》、《地下》、《约定的场所》、《海边的卡夫卡》及《天黑以后》等作品的梳理,证明村上作为日本的一分子,即使身在异国、师从欧美文学,仍然心系国家与民族,他有他的日本关心。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有着尴尬的文化出身和民族身份,这让他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而负罪感又是形成其双重人格的深层原因。卡夫卡的"负罪感"不等于"原罪",而是他特有的生存体验的文化符码。《诉讼》主要通过主人公约瑟夫·K的双重身份和双重人格展现小说"负罪感"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为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和人格异化,艺术上则浓缩为"法的门前"的悖谬性寓言,而主人公的自我救赎是人类普遍境遇的一种诗性观照。  相似文献   

13.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是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的最新畅销作品。此部新作讲述了36岁的工程师多崎作,在李斯特的钢琴曲《巡礼之年》引导下,探寻自己十六年前突然被4位好友"断交的原因",从而克服心灵创伤,打开心扉的过程。文章通过分析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挖掘当代都市青年正趋于变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求探究村上春树作品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4.
余华的暴力书写与南方气质的曲折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域文化角度解释余华先锋时期的暴力书写,认为:余华深受浙江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细腻敏感的南方气质,这种气质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挤压形成了余华与现实的紧张关系,现实在其内心成为非理性、混乱的现实,经过卡夫卡、川端康成等作家的文学启蒙,形成了其暴力书写。  相似文献   

15.
对卡夫卡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其中大部分人侧重研究其作品中的“异化”世界及荒诞主题。但笔者认为,卡夫卡的爱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通过卡夫卡的日记、书信、情书、小说等来分析卡夫卡对祖国和犹太人民的爱,对写作的爱以及对未婚妻和家人的爱!  相似文献   

16.
汤显祖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著名作家。在其最广为人知的传奇《牡丹亭》中,汤显祖将"情"提到了生而有之的高度,与"理"及"性"相抗,以阐扬自然人性的正当。但贯穿于汤显祖文学思想及戏曲创作中的"至情说",并非对"理"及"性"的完全否定,而是强调"情"、"性"之间度的把控,是明代主流思想由程朱而陆王复又回归程朱的反映。受罗汝芳及达观禅师影响,汤显祖的"情"虽有时混入了庄、禅的成份,但积极入世、醒世、救世始终是其思想观念及现实践履的主要导向。  相似文献   

17.
在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这一作品中,阿玛莉娅一家的故事对理解K的行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K在了解了阿玛莉娅一家的遭遇后行动上的变化及其原因———K对城堡主要规则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被称为"劳改营文学和流亡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全部创作是在劳改营、被流放和流亡国外期间完成的。他经历过10年"古拉格"炼狱般的生活。1970年,他以一部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描写劳改营里生活的长篇小说《古拉格群岛》,触动了俄国人乃至上层当权者紧绷的神经,认为他夸大了苏联的阴暗面,因此而遭到拘捕,却由此而赢得"伟大思想家"赞誉。索尔仁尼琴被公认为是不妥协和说真话的作家,前总统普京高度评价他,俄罗斯人赞誉他有一颗"俄罗斯的良心"。他的创作自始至终没离开过关于俄罗斯的主题,因此有人说他具有强烈的"俄罗斯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9.
犹太人身份对卡夫卡身心深远而致命的影响自不待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心理上就完全认同犹太民族,是一名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最后一个破碎的犹太人",他自己的概括就告诉我们,在犹太人当中他不是自己人,而是一个以自己特有的情感、理性思考方式,言说包括犹太民族在内整个人类的存在危机、自己内心已破碎不堪的犹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