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碰撞是指极短时间内通过相互作用(不限于接触),动量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0,29(1):59-60,64
本章的基本概念有功、功率、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机械能等,这是本章的知识基础,对于它们的物理意义要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3.
本章的基本规律主要围绕着功和能的关系.功是力的空间积累效应,是过程量,能是状态量;功的正负表示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能的正负表示大小。  相似文献   

4.
1.动量概念及其理解(1)定义:物体的质量及其运动速度的乘积称为该物体的动量P=mv.(2)特征:①动量是状态量,它与某一时刻相关;②动量是矢量,其方向质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向.(3)意义:速度从运动学角度量化了机械运动的状态动量则从动力学角度量化了机械运动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一、本月知识学习指要 1.每个磁体都有南极和北极两个磁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相似文献   

6.
一、本月知识学习指要 1.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电路要闭合;(2)一部分导体要切割磁感线.如果电路不闭合,即使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也不会产生感应电流,只会在导体两端产生感应电压.如果电路闭合,导体在磁场中相对磁场不运动或平行于磁感线运动也不会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7.
在动量及动量守恒定律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只注意力或动量的数值大小,而忽视力和动量的方向性,造成应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一列方程就出错;对于动量守恒定律中各速度均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认识不清.对题目中所给出的速度值不加分析,盲目地套入公式,这也是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柴亚宁 《物理教师》2010,31(4):11-13
“电磁感应”一章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里不但有电磁感应过程中感应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判定及计算,更有力学知识在电磁感应问题中的综合应用问题.而在这些综合问题中,往往需要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功能关系、动能定理及能量守恒定律,并结合闭合电路的计算等物理规律及基本方法进行,而上述规律及方法又都是中学物理学的重点所在,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一、本月知识学习指要 正确掌握力的概念、物体的受力分析,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要能熟练运用,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和功能关系,并能正确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简谐运动和机械波的特点和规律.对有关气体性质问题能运用气体定律分析解决.  相似文献   

10.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历届高考的命题热点.特别是与运动学、能量守恒综合常可组成高难度的高考压轴题,因此对动量守恒定律我们应高度重视.教学实践表明,在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时,常会出现如下“五个忽视”。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校科技》2017,(Z1):78-79
本研究以动机调控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理论为依据,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四川省峨边中学高一某班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动机调控策略应用于高一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动机调控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呈正相关,高一学生动机调控策略使用越频繁、恰当,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越强。根据研究结果,作者对高一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可使高一学生有效调控学习动机,以促进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0月18日。笔者与3位教师对贵阳市高中部分教师历史新课程教学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从抽样调查的10所重点、非重点高中27位教师情况看,有24位教师说新课程容量多难度大,知识点跳跃性强,编排结构不适应,很难把握;有20位教师说每周2课时不够,有5位教师说每周3课时也很紧张;有13位教师才上完新课程第一单元,有1...  相似文献   

13.
数学的课堂教学,一定离不开教材中的例题.课堂上例题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效.根据知识掌握的同化理论,一切新知识的掌握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在学习新知识时,若能准确地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旧知识,及时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相对应的固定点,便能充分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核心内容或主要部分,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若例题教学时注重新旧例题的联系,揭示知识领域里的内在联系,构建系统、清晰的知识结构,便能从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高考结束,新一届高三刚进入准备状态,时间还允许我用“学习”而非“复习”这样的词儿.稍微放慢点节奏,放开点视野和同学们谈谈“文言文”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5.
《读(伊索寓言〉》(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是钱钟书先生写的一篇读后感,但它又与一般的读后感不同,别出新意。钱先生没有像通常的读者那样由作者的思想牵着鼻子走,而是在读的过程中掺进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对《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进行“新解”,给每一个故事都生发出新的寓意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