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活动背景当今的科技发展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工具"和"玩伴":电子产品。当家长们无暇陪伴孩子的时候,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能让孩子玩上大半天。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在周末的时候极度依赖电子产品,还经常向父母索要电子产品。一些家长认为,电子产品普遍使用是大势所趋,自己和孩子顺应时代发展,玩玩也无妨。网络聊天能让  相似文献   

2.
经常见到一些父母把孩子当玩具、宠物,或者大活宝。为了逗孩子玩,家长随心所欲地和孩子开这样或那样的玩笑。如三口之家中,妈妈对儿子说:“宝宝,爸爸不听话,你打他!”  相似文献   

3.
幽默是趣味横生的智慧共鸣,使谈话双方都感到身心愉悦,既能达到“逗你玩”的效果,也实现“逗自己玩”的乐趣,是双方配合默契的表现。大多数家长都会“幽孩子一默”,逗孩子玩,其实孩子也会“幽大人一默”,逗爸爸妈妈玩,这时候幽默的家长会接受并呵护孩子的幽默,而缺乏幽默感的家长则可能觉得自己被孩子“戏弄”了,是“大不敬”,于是给孩子“泼冷水”,遏制了孩子的幽默感。  相似文献   

4.
一忌启导过晚二三个月的孩子对父母的有意说话就能产生积极的反应,为此,家长应尽早逗孩子学说话,不可怠失良机。  相似文献   

5.
沈泉涌 《现代家教》2002,(12):25-26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经常面临着这样尴尬的事,就是自己苦口婆心地指出孩子的不良习惯和缺点,可不少孩子却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很不理想。就在不少家长苦于教子无方的时候,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探索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主张父母与子女之间  相似文献   

6.
常见一种现象:孩子们在院子里玩得正高兴,家长下班回来看见,第一句话就是"别玩了,去看书"。于是,孩子撅着小嘴,极不情愿地回到书桌前,翻翻做好的作业、翻翻教科书,还不时地看看窗外,心思还在"过去时"。家长看到孩子在发呆,又是一句"整天想着玩,就不能把想玩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学无止境啊!说到孩子的痛处,他只能无奈地把低下头,心里却极不舒服、极不服气,他知道反抗只能换来更多的"教诲"和父母的"忆苦思甜"。与家长接触常听到家长很委屈的抱怨:"我天天在他(她)耳边说,就是不听,唉,真拿他(她)没办法!"  相似文献   

7.
当看到孩子玩的玩具坏了时,有的家长急忙去帮他修理,可他却不高兴了;当看到孩子玩"无聊"的游戏时,有的家长立刻让他玩家长设计的游戏,可他却不愿意配合;当孩子正专注于某个游戏时,有的家长给他递过去一杯饮料,可他却不领情……有时候,家长认为自己非常认真地陪孩子玩游戏,可孩子却不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年轻的父母为此烦恼不已!  相似文献   

8.
不少家长知道孩子需要玩耍,就陪着孩子去玩,却忽视了孩子需要与伙伴一起玩耍。常常是两个甚至几个成人陪着一个孩子玩。粗略一看似乎没什么不好,然而其中就可能包含了父母  相似文献   

9.
进入信息时代,孩子们从小接触的都是手机、电视、电脑为媒介的信息,大量摄取媒介信息造成孩子"上瘾",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孩子长时间对着手机和电脑容易机械化思考。而亲子之间更是疏远,家长拿着手机玩,孩子也拿着手机玩,这样的现象影响了亲子之间的感情。家长也不懂得教育孩子,看不到孩子的交流,时间久了就不关注与孩子沟通,致使孩子们与父母关系逐渐疏离,比如孩子不愿与父母讲话、自闭、脾气焦躁等。通过调查发现,"亲子共读"活动是能够让家长在家中提升亲子感情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
正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并尽己所能为孩子谋求"幸福"。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就是给了孩子幸福;有的家长以为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为其投资未来就是在给了孩子幸福;有的家长则以为留下万贯家财是给了孩子最大的幸福。但每每问起当今的父母:"你的孩子幸福吗?"父母又似乎很矛盾地说:"现在的孩子们吃的穿的玩的,都是我们小时候没见过的,但他们的童年似乎缺少了心理上的幸福感。"谁偷走了孩子的幸福?抛开各种社会因素,笔者认为,父母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孩子缺少幸福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现不少托班孩子经常咬人,而且很多时候是毫无理由地咬人。我们在向家长了解情况时,发现爱咬人的幼儿在家里经常被“咬”:那就是大人和孩子逗着玩时会假装咬孩子的手、脸或是胳膊。有的家长说:“我们有时觉得孩子长得胖嘟嘟的很好玩,就假装咬他一  相似文献   

12.
万霞 《辅导员》2013,(3):45-46
由于工作竞争的压力.许多父母把孩子的时间填得满满的.对孩子的教育是如何考上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在孩子心目中,我只要学好了,别的都不用理会,甚至为所欲为。在父母心目中,你只要学好了,别的都不用管,自己任劳任怨。孩子不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一片苦心.父母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不理解他们的一片苦心。恶性循环.孩子的心离家长越来越远。作为班主任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帮家长和孩子建立起这种沟通.就从一年级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沟通形成一种习惯。第一阶段: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我发出"感恩与期盼"的倡议。请家长写出在抚养孩子过程中最感人、能震撼孩子心灵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3.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在亲子陪伴中,孩子能获得安全感,形成信任、依恋、依赖、期待等积极情感,发展智力并学会与人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太忙,没时间管孩子"是很多家长不能陪孩子的理由。"总是很忙"的家长,当听到"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这句很多孩子发自内心的呼声,你的内心是否被触动?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陪伴他一起成长,对父母来说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那么,职场父母在忙工作和陪孩子之间,怎样做才能兼顾并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本期,我们邀请专家和家长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希望  相似文献   

14.
记者(以下简称问):每个家长都是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的,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送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成了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父母花钱越多就等于爱越多?父母花钱越多孩子就越有出息?  相似文献   

15.
三岁孩子学钢琴,幼儿园孩子学英语,小学生学奥数……一道道无形的"起跑线",困住了许多家长,也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快乐。中国父母普遍"焦虑"当下,一种病症正在广大中国家长中蔓延,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鲁林岳将这种病症描述为"集体焦虑症"。家长"焦虑"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变快了。我们看到,每到周末,家长们就陪着孩子"转战"于各类兴  相似文献   

16.
孙黎明 《辽宁教育》2012,(3X):80-80
<正>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省吃俭用为孩子买的玩具,不到几天,就被他拆得七零八碎。父母常会对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极力制止,轻则责备,重则打骂,最后还要发出"威胁性"的警告:"如果再拆玩具,就再也不给你买了!"在我看来,拆玩具正是聪明孩子玩玩具的表现。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孩子并不满足表面的摆弄、按规范操作,他们  相似文献   

17.
<正>低龄寄宿,的确关涉到孩子个体,会有适合与不适合的情况,但是对很多进入小学的孩子而言,可能最放不下的反而是父母对孩子的"依恋",这种依恋可能会干扰孩子融入集体;而对另一些家长而言,如果认为"送孩子寄宿父母就可以不管了"。其实也大错特错,孩子寄宿,是要求父母打造一种更高质量与孩子沟通的模式。学生从小住宿好不好?我是一  相似文献   

18.
玩也是学习     
关颖 《家庭教育》2011,(11):10-11
许多父母一提到孩子的玩,首先想到的是耽误学习。我们时常听到一些家长训斥那些贪玩的孩子:“都上学了,该收收你的玩心了。”“一天到晚就知道玩,真没出息!”当老师拿着孩子不理想的考试成绩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的时候,往往把“孩子贪玩”看做是最主要的原因。似乎学习与玩是对立的,这已经成为不少成年人的心理定式。  相似文献   

19.
万霞 《辅导员》2013,(2):45-46
<正>由于工作竞争的压力.许多父母把孩子的时间填得满满的.对孩子的教育是如何考上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在孩子心目中,我只要学好了,别的都不用理会,甚至为所欲为。在父母心目中,你只要学好了,别的都不用管,自己任劳任怨。孩子不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一片苦心.父母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不理解他们的一片苦心。恶性循环.孩子的心离家长越来越远。作为班主任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帮家长和孩子建立起这种沟通.就从一年级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沟通形成一种习惯。第一阶段: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我发出"感恩与期盼"的倡议。请家长写出在抚养孩子过程中最感人、能震撼孩子心灵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有人曾经对一些家长做过一个调查,看他们是不是经常为自己的孩子念故事书听。他发现,在孩子3岁之前,有20%左右的父母每个星期只给孩子念一次书,另外25%的父母呢,每周给孩子念两三次书,只有不到50%的父母在孩子两岁以后才每天给孩子念一次故事书。人们通常以为,孩子看书识字是上学以后要学的东西,可以等孩子长大后再教。所以,很多年轻父母不太重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念书听。平常在家里,孩子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玩具,很少接触图书。这些家长大概没有意识到,虽然孩子可能要等到上学以后才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但很多基本功却是在他出生后就开始打基础了。比如看书吧,对我们成人来说似乎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只要认识字就会看书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看书是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