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6000多年前的古人已经开始使用玉,到《诗经》时代,玉器的制造与使用已经趋于成熟,各种名目的玉在那时也已经出现。文章通过对玉的名目的梳理,厘清了各种玉器,还分析了《诗经》中“玉”物象繁多的原因,证明了当时人们重玉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玉含有的精多。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约有35篇涉及到玉描写。一方面,《诗经》中玉作为玉器玉饰,广泛应用于人们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又以玉比容、以玉比德。研究这些玉描写,我们可从中一探诗经时代独特的玉文化。  相似文献   

3.
《诗经》约有1/10强的作品描写了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的美玉。在《诗经》时代,玉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里的一种佩戴爱好,有权有势的贵族佩玉是为了显示奢华排场和表现身份地位,而普通百姓佩玉更多是为了消灾健身以助人长寿,还有王公贵族之间、平民男女之间相互馈赠以示祝福与吉祥。玉器因其润泽以温而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君子比德于玉,要求君子用象征德行的玉来比照自己、警戒自己、把握自己,以时时处处合乎君子的道德行为规范,这就表明玉佩不仅仅是赏玩的装饰物,而更重要的是作为道德人格的象征,当人们的审美认识逐步提升之后,对玉石的色泽、形态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人们在思维、感受中便拿玉来和人类自身禀赋、特质相比,尤其是拿玉的润泽、温厚、柔和的一面相比,对它产生了一种特别亲近进而尊崇的感情。正是玉的道德象征和人格映影,《诗经》里才不乏对玉的赞美及其以玉喻人之品格的称颂。《诗经》还形象地再现了先民崇拜敬重玉器而将其当作祭祀、婚宴、会盟等重大典礼活动的重要礼器乃至权势的征象,从而传达出"以玉事神"的宗教观念。玉器充满着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的内涵,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诗经》里丰富而独特的玉文化非但为我们了解当时特定的风俗民情提供了鲜活的资料,而且对后世民众的精神品格乃至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玉在《诗经》中有多处是被用于祭祀、祝寿,与当时社会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结合诗歌文本对这些用玉祭祀、祝寿意象进行了解读,以期展示周人祭玉的礼俗观念,探析祭祀祝寿之玉意象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而说明它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诗经》时期传统文化习俗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5.
江畔弥漫着烟雾,拨动谁的愁绪?黄昏寂静冰冷,冷却了谁的热血?铜镜前容衰色弛,花好月圆停驻在谁不肯苏醒的梦中?轻转玉腕,恍惚的箫声度不出谁的情海?谁的低吟浅唱还回旋在我的心中,让我欣赏临摹?直到那些深刻的话语融入我的血液,刻进我的骨髓。我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一轮寒月,一盏淡酒,勾勒出一世的离愁;一湾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是对先秦时期人们生产生活图景完整而详实的描绘.历代研究《诗经》名家云集,成果颇丰,本文旨在另辟蹊径,以《诗经》里多样多彩的夜生活为研究对象,通过其夜晚概念的界定,夜晚环境的描写,夜生活如工作、行役、宴饮、约会等各方面的分析与探讨,解读夜幕降临后的《诗经》,加深对于《诗经》现实性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玉温润晶莹、纯美无瑕的物理特质与理想化的人格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因而形成了"君子如玉""以玉比德"的君子玉德观,玉有了道德化、人格化的特点。玉石在无形中作为君子德行的载体,直接被赋予了理想化的色彩以及人格化的特征,玉中更蕴含"君子玉德"的内核精神。  相似文献   

8.
草长莺飞时节,捧一本《诗经》,在庭院的槐树下细细诵读。有细碎阳光,从树荫中投下光影,时光仿佛就此停滞不前。闭上眼睛,《诗经》里的春天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款款而来。  相似文献   

9.
<诗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有多篇提到玉或与玉相关的物品.我们从这些物品中可以窥视到古人们以玉为载体.来表达自己在情感、德行及礼乐等方面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修辞方式多种多样。偏旁修辞在《诗经》中就得以大量运用,给人独特的审美体验。《诗经》里偏旁修辞的类型丰富,偏旁修辞的特征和功能在《诗经》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其大量使用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将近一半的篇章使用了数词,使用数词的地方多迭400余处.本文试图从数词概况、数词分类、数词运用的形式、数词的语法结构等几个方面对<诗经>中的数词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诗经》情歌与《仓央嘉措情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情歌与<仓央嘉措情歌>分别是汉藏两族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民间情歌.尽管二者时隔共远,流传地迥异,但它们都具有群众性,各自为汉藏民众所喜爱,并且蕴藏着汉藏两族不同的情爱元素和民族文化信息.文章从思想内核、题材内容和风格特征等方面,探讨<诗经>情歌与<仓央嘉措情歌>在艺术追求上的民族特色以及两者艺术个性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古就有歌颂英雄的传统。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不乏对英雄的书写与歌颂。其所表现的英雄有先祖英雄、社稷英雄、贵族英雄、平民英雄等,其书写特征主要是用铺排渲染气氛,烘托英雄形象;故事情节缺失;创造出了意境美、雄壮美。  相似文献   

14.
清代"诗经学"流派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清一代诗经研究略分八派,兹逐一论述其得失,以时间为序,大致勾勒曼殊十朝“诗经学”之成就。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看法是《诗经》中没有一言句式,对于这一说法古代和近代一些学者提出了相反的看法。通过对《缁衣》和《蘀兮》、《丰》、《东方之日》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看法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诗经》当中的恋歌言述淹没于婚姻的包围,伦理意义的咏歌大于生命意义的抒发。周公制礼以来的社会期待与周人的"礼"性自觉互相影响,共同构建出周人恋歌言述下的这一情感特质——注重伦理或"准伦理"本位的言情抒发。这一物化在周人恋歌当中伦理或者"准伦理性"的情感特质既使周人的诗情区别于自己,同时又彰显出民族的特色,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国抒情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王倩 《教育学报》2007,3(1):89-93
朱熹的“《诗》教”思想,经历了从广泛学习前人成说,到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不断加以琢磨、深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朱熹“《诗》教”思想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博采众说、删繁从简、以诗说《诗》、不断深化这样四个阶段,从而从一个学者、教育家的成长历程的角度,来把握朱熹“《诗》教”思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刘向在其所著的《列女传》、《说苑》、《新序》中,保存了大量对《诗经》的解释性的文字,其义与鲁韩间有异同。而关于刘向《诗经》学在齐、鲁、韩三家中属于哪一家的问题已聚讼千年。本文从《列女传》、《说苑》、《新序》三部著作出发,将其中引诗全面整理,通过其与齐、鲁、韩三家诗的比较,究其不同;通过对其引诗的分类,发掘、还原刘向对于《诗经》的理解,从而述出刘向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多以鸟兽虫鱼草木比兴,含蓄委婉的抒情言志。在文学作品中花多与女人联系在一起,而《诗经》开创了以花来比喻女子的先河。本文从《诗经》中用花来比喻女人的三种用法,来探讨古人表达感情时自然纯真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