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创造教育 培养创造型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涌动的市场经济大潮,文章从加速培养适应科技和经济迅猛发展需要的创造型科技人才与新型劳动力出发,在与传统教育的对比分析中,阐述了创造教育的本质与发展历史、吸收创造教育与改造传统教育、实施创造教育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等问题,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个思路和一些可行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我校自一九八四年下半年被确定为省小学教改试点学校以来,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就是在一切工作中渗透创造教育因素,培养创造型人才。我们深入地研究了现有的计划、大纲、教材以后,减少了语文、数学两科的课时,增加了听说训练、听读欣赏、阅读指导、趣味数学、卫生常识以及信息课等课程。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我们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重点,抓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和课堂心理气氛的研究,渗透创造教育因素。要求教师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最佳方案,掌握最佳时间,注意反馈,努  相似文献   

3.
二次大战后,日本立国之策几多变化,但始终以教育为重,培养出大批创造型人才,加速了社会经济发展,因而从一个战败国一跃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创造学研究始于美国,其他发达国家相继进行研究。日本创造学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先从企业开始,而后才引起教育界的重视。这是因为企业界比教育界更敏于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但是,日本后来者居上,创造学研究十分活跃。国家研究机构有:川喜多研究所,产业能率大学创造性开发中心,创造工学研究所,系统研究中心,东京工业大学,东洋大  相似文献   

4.
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培养创造型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造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陶行知是世界创造教育最早的探索者之一,学习、研究、实践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人才,对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知识经济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失才,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建立地理教学园地,扩大学生学习地理的领域地理教学园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场地。地理教学园地设立在校园之内,为青少年学习地理提供有利的条件。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我校已建立了面积近300平方米的地貌园。园里有山脉、丘陵、平原、高原、盆地、黄土高原、三角洲、海岸、沙漠、喀斯特地形,还有河川、湖泊、海洋、田园、森林和草原。走进地貌  相似文献   

6.
未来对现代社会的所有挑战,归根到底,就是对教育的挑战,就是要求教育能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创造型人才。于是,人们对什么是创造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都是非常必要和很有价值的。另外,我们认为,不论是现代社会还是未来社会,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创造型人才或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将也必然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因此,什么样的教师能适应未来发展要求,能够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一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很值得探讨了。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提出未来的教师必须是教育创造型人才这一论断,以期引玉。  相似文献   

7.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造型人才●李灵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造型人才●李灵有人说,20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世纪。本世纪仅前50年,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就达961项,而到了60年代以后,科技发明的总数竟超过了从16至19世纪的总和...  相似文献   

8.
我校把科技教育做为自己办学的特色目标,实施了以科技教育为主的三大工程,取得实效。一、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工程科技教育环境氛围的营造是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激发他们投身科学热情的隐性工程。在创建科技教育文化环境过程中,我们进行了精心筹划和设计,比如:我们把校门...  相似文献   

9.
10.
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创造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一、艺术教育能促进人才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是审美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艺术有十分强大的感染力,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作用于全身心,并且参与各种素质的构建,无论是艺术实践的参与,还是审美鉴赏活动,都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二、艺术和科学不可分割科学所追求的是真理,艺术所追求的是美。艺术需要用科学的思维来启发情感和灵感;科学也需要用艺术的思维来准确地抽象自然现象,抽象得越简单u了,就越容易被人接受,科学创造的水平也就越高。法国著名作…  相似文献   

11.
科技的发展,国家的兴旺,来自人才的创造力。我们学校是一所省属重点中学,学生思想活跃,学习成绩优异,但动手能力、科技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如何按照“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已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近年来,我校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科技活动蓬勃开展,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2.
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因此,创造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一种必然。在职业学校中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可以通过编印创造学教材,开设创造课,改革考评方式,开展“创造月”活动等方式,着重培养学生“每事问”和勤于动脑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小学开展现代科技教育是落实《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需要,在实践上要对基础教育输人新观念、新内容,将现代科技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作为落实“科教兴国”的迫切任务。 开展现代科技教育应当遵循以下几点要求进行。 一、现代科技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创造性素质 现代科技教育是在国家教委、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等领导直接关注下开展的教育科研课题。这个课题主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新技术革命正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向前发展,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新技术革命中的竞争,实质上是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事业的竞争。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教育方法论强调辩证的、系统的、相对的观点,要求以教育整体效益最佳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努力培养和造就未来发展需要的富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一、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经济实力较量愈演愈烈,各国均着眼于未来规划部署着竞争策略。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又可归结为教育的竞争。这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大家均面对未来在如何挖掘和发挥教育潜力上动脑筋。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进行旨在培养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我国也乘建立和发展社会主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突破口,是深化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人类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创造。纵观古今,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无不渗透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那些有趣的童话故事都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力的好教材。例如在讲解《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时,可启发学生续编故事:“第二年,春天到了,小白兔和山羊伯伯忙着播种,小灰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小学生们的联想和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一篇课文有时会续编出多种不同的结局。二、指导学生学会思考、质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问,才能有思考。只有学会思考,才会有创新。因此,指导学生学会思考、质疑,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乐思方有思泉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为学生提供质疑的契机,使学生好问、善思。如在《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诸葛亮利用草船巧妙“借箭”深感佩服。然而,也提出质问:如果曹操当时向草船射...  相似文献   

18.
有今日教学中的创新训练,才有学生将来的发明创造。“三个面向”要求语文教学通过有效的训练方式,引导学生敢于创新,从而使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早日成长力具有高智力和高创造力的人才。一、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学生提出的一些与自己设想不符的问题,斥之为  相似文献   

19.
一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首要问题是培养目标的现代化,要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让变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创造型人才.为此,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科院校,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使他们不仅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要具有较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研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曾指出:“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新。”今天,我们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探新、创新.这是“三个面向”对学校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实现祖国四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造型人才呢?我以为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主,具体地说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开启学生的创造心理.创造,是人类心理的高级过程,是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开启学生的创造心理,犹如开启学生创遗意识和能力的源头,舍此.培养创造型人才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收效必是甚微.开启学生的创造心理,首先是加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情感是行为的动力因素.马克思曾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热地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