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讲授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初语六册),没想到学生对“苛政猛于虎”的注释,却产生了诸多疑惑。现将教材的注释抄录如下:[苛政猛于虎也]·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原话见《礼记·檀弓》记载的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旁边经过,有个妇人在坟前哭。孔子让子...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文如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相似文献   

3.
《礼记·檀弓下》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扶着车前横木)而听之,使子贡(孔子弟子)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很像有深重的忧伤)者。”而曰:“然。昔者吾舅(公公)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记住)之,苛政猛于虎也。”这可能是孔子在出游途中所经历的真实一幕。这位住在泰山旁边的乡村妇女,公公、丈夫和儿子三代都死于虎口,但是她却不愿意离开这里,因为住在这里可以逃避苛暴之政。孔子听完这个故事,告诫弟子要记住“苛政猛于虎”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捕蛇者说》所引孔子“苛政猛于虎”一语,课本注:“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并说柳引此语“意在对当时苛酷的赋敛表示不满”。刘盼遂、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下册)注:“苛酷的政治比老虎还凶”。七九年版《辞海》于“苛政猛于虎”条下解为“烦苛的政令或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暴可怕”,并把“苛刻、烦细”作为“苛”的一个义项,书证是《汉书·高市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上对于“苛政”的种种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有句:“苛政猛于虎”。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注:“苛政猛于虎也,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按:政,通“征”。此指赋税。这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关于“苛政”之“政”,清训诂学家王引之已早对此作了明确的解释,并成为不易之论。今抄录其中一部分于后,以作证明。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上》“无苛政”条说:“政,读曰征。  相似文献   

6.
史书记载,孔子带弟子出游,途经泰山,见一少妇在坟墓前痛哭.师徒便前往问个究竟,少妇说:"昨天我的儿子被老虎咬死了.我的公公也是被老虎咬死的,更早以前,丈夫一样是被老虎咬死的."众人问:"你为何不离开这个地方?"少妇回答:"这里虽然危险,可没人来收苛捐杂税."孔子于是叹道:"苛政猛于虎!"意思是说,政治昏暗,税负苛酷,比老虎还要可怕.的确,历代贤明的君主、有识之士,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都是很重视轻徭薄赋的.  相似文献   

7.
各有苦衷     
《老年教育》2016,(4):37
老虎正和狮子聊天,狐狸见老虎和狮子情绪低落就问:"两位大哥都是兽中之王,为何闷闷不乐?"老虎说:"我郁闷啊,我家有个母老虎。"狮子说:"我更惨啊,家里有个河东狮。"突然,狐狸也哭了。老虎和狮子就问:"哎呀,你哭啥?"狐狸悲悲切切地说:"不瞒二位大哥,我的日子  相似文献   

8.
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捕蛇者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课本对这句的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显然,注者是把“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就连现行的一些文言注本,如《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文言文译释》、《文言文释译》、《初中古文译注》等,也都将“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残酷苛刻的政治统治”或“残酷的统治”,这些注释,既没有弄清“苛政”的具体意义,也不符合文章的主旨,看似通顺,实质上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部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注释是:“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哪!”释为“苛酷的统治”,这与一些专家的解释“暴政”(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苛酷的政治”(张撝之《唐代散文选注》、《柳宗元诗文选注》)基本相同。这种解释已成定论。但是,细查一些字书辞典之后,我认为对“苛政”一词的解释,颇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先说“苛”字。《说文》:“苛,小草也”,则知“苛”的原义是小草。小草繁杂丛生,因此“苛”可引申为繁杂。《国语·晋语八》:“内无苛慝,诸侯不二”,韦昭注:“苛,烦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好苛礼”,司马贞《索隐》引贾逵  相似文献   

10.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闷题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俊夫观人风者得焉。 1.下列黑体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余闻而愈悲(而:更加) B.苛政猛于虎也(于:比) C.今以蒋氏观之(以:因为)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孰:谁)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2分) A.这段文字选自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B.这篇课文揭露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C.孔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我们学过他写的《生于优患,死于安…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哭”、“泣”、“号(háo)”、“啼”都表示“啼哭”的意思,但它们表示的啼哭的情态却是不同的.“哭”指有声有泪的哭.《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哭,哀声也。”如今无声的哭也可用“哭”.“泣”一般指无声有泪的哭。《说文》:“无声出涕曰泣。”但也有称有声的哭为泣的,如归有光《项脊轩志》:“汝姐在吾怀,呱呱而泣.”“号(háo)”常指有言的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又是中学语文课的传统教材。但是,对“苛政”一词,迄至现在,就我们所看到的注本,还没有一家对此作出单独的注释。不过就其对“苛政猛于虎也”的句释,从中也足可以看出编者们对这个词的含义理解的端倪。对“苛政猛于虎也”的句释,大抵可以分为两家。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把它分别转抄在下面。一家是刘盼遂、郭豫衡同志的。他们在《中国历代散文选》的注释中说:  相似文献   

13.
笑看三季人     
于晚玲 《课外阅读》2010,(12):55-55
台湾师范大学的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他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门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  相似文献   

14.
《虎猫对饮》塑造了几个典型的形象。先说猫。初读这个故事,总有一个疑问始终萦绕在脑里:老虎召见猫肯定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时候,猫举家逃跑肯定还来得及。猫为什么不逃跑?是对自己生命的轻视,还是对家人生命的漠视?这说不过去。那相信自己会安全?这也不像,这从猫一到老虎家说的第一句问话就可得到证实。那这里只有一个解释:猫还奉行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观念。换言之,猫身上还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思想。何为忠?孔子的眼中是“君君臣臣”,并提出了忠臣的典型:“殷有三仁人焉。”哪三仁人?一是因谏商纣而逃…  相似文献   

15.
《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取笑了不能决的孔子。孔子可笑吗?这个问题似乎不应该再作探讨。《教师参考用书》上说:“经专家研究,《列子》里写这个故事,确实有讥笑孔子的意思,这是因为《列子》是道家的著作,而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在这个故事中讥笑孔子。但我们学习本文,应从文章本身出发,来认识它的思想价值。就本文来看,  相似文献   

16.
<正> 《芣苡》是《诗经·周南》中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关于它的主题,古今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三说: 一、和平乐有子说。此说最早见于《毛传》和《诗序》。《毛传》说:“芣苡,马舄。马舄,车前也,宜怀妊也。”《诗序》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唐时孔颖达《毛诗  相似文献   

17.
从前,有只可爱的小白兔,不知什么时候没有了妈妈,它呀,日子过得一点儿也不快活。袋鼠妈妈走过来,一边走,一边给怀里的小袋鼠讲《老虎外婆》的故事。小白兔想,要是我有妈妈该多好哇! 不一会儿,长颈鹿妈妈背着小长颈鹿过来了。长颈鹿妈妈用嘴在草地上衔起一朵红花,戴在小长颈鹿的脖子上。小长颈鹿乐得直往妈妈的怀里钻。小白兔想,要是我有妈妈该多好呀! 天黑了,小白兔孤零零地坐在一棵大树旁,伤心地哭了。月亮听到小白兔在哭,就轻轻地问:“小白兔,你为什么哭?”  相似文献   

18.
重新审视《二十四孝》之原因有二:其一,源于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其二,源于鲁迅先生上世纪20年代说过的一句话:“将孔子及儒家的孝道推至极端的,当数《二十四孝》。”身处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社会,在举国上下都在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重读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并回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备受国人推崇的“二十四孝”故事,不禁感慨万端。本文从图解《孝经》思想的“二十四孝”故事入手,反观其深远影响,为进一步重估其当代价值取向而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对于《礼记·檀弓》“苛政猛于虎”这句话,国内流行的辞书有以下几种解释: 谓苛酷的政府比虎更厉害。(《中文大辞 典》) 繁苛的政令或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暴可怕。(新版《辞海》) 苛重的政令及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新版《辞源》) 后二条将“政”释为“政令及(或)赋税”,不妥。表政令之意的“政”应读zheng,表赋税之意的“政”则应该Zheng。词语进入言语作品,其音义就具有确定性单一性,不可能既读zheng,又读zheng;既表政令,又表赋税。  相似文献   

20.
诚信是美德     
看到这个题目,不禁让人想起了孔子的弟子曾参的故事: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出门,儿子哭着要跟她去,曾妻安慰儿子说:“你别去,也别哭,妈妈回来给你杀猪吃。”她从街上回来后,见曾参正准备杀猪,制止道:“我不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