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如何变“死”档案为“活”档案李毅,杨佩茹档案由“死”变“活”是档案利用与服务工作的核心。但如何才能使“死”档案变为“活”档案呢?一是熟悉业务。只有熟悉档案业务,才能把档案库的“死”材料变成利用灵便的社会财富,它对提高工作效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熟悉档...  相似文献   

2.
俞青 《电子出版》1995,(8):17-20
信息大潮下的电子出版物北京图书馆科研处俞青电子出版物对国人来说,即熟悉又陌生,说其熟悉是时下“电子出版物”被传媒“炒”的沸沸扬扬,不时见诸报刊,但到底何为“电子出版物”却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一、电子出版物1.电子出版物及其发展简...  相似文献   

3.
杨扬 《视听纵横》2009,(2):102-104
“最熟悉的陌生感。”这是一位电影导演评价电影时说的话。他说,一部好的电影、影响人的电影,都给人提供一种最熟悉的陌生感。就是在最熟悉的区域里、最熟悉的人群里,拍出一种陌生感,这就是一种新的角度、新的处理办法,领风气之先的、开创性的电影都有这种感觉。  相似文献   

4.
积极备考从容应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 0 4年 10月我参加了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中级 )并顺利通过。现应约将自己的一点应考经验和体会归纳出来 ,但愿能对即将参加 2 0 0 5年考试的同志们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巧用考试大纲考试大纲中明确对知识点的考查分为三个层次 ,即“掌握”、“熟悉”、“了解”。 2 0 0 3年的试卷中 ,按题目分值统计 ,“掌握”层次的占七成 ,“熟悉”层次约占二成 ,“了解”层次只占一成。我的做法是 ,在复习时将大纲要求“掌握”和“熟悉”的部分尽可能充分理解 ,并能熟练运用。对部分重要内容更是采取强制记忆的办法 ,例如对本量利公式 (以…  相似文献   

5.
外出采访,顺便要听听群众对广播宣传的意见;茶余饭后跟人聊天,往往也三句话不离本行。比较熟悉的听众,常常毫不掩饰地说我们“吹牛”。不熟悉的,说起来比较婉转:“你们宣传的与我们看到听到的不是一回事”,心里不解,请对方讲出哪一篇是“吹”的,又说不清楚。我们自省,每年播出数千篇稿件,失实者极为少见,“吹”的  相似文献   

6.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熟悉的“海迪姐姐”没有了音讯。当再次见到她时,她带来一份沉甸甸的礼物: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她说,自己是沉入“海底”了,她不想沉湎于大家熟悉的光环中,她要寻找最美丽的珊瑚和珍珠。  相似文献   

7.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曹雪芹的“写作经验”之谈。练达者,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也。换言之,也就是熟悉社会生活、熟悉人情世故。曹公把“文章”与“人情练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见,“人情练达”是多么重要。老实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一点人情世故都不懂,那无论如何,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对人情世故了解得越多,对世态万象观察得越透,所写的文章也就越有深度。新闻报道亦然。  相似文献   

8.
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河北涿州市毋江水从时间上来讲,我算是新闻战线上一个老兵,可以总结诸多感受体会。但我感到体会最深的还是“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所谓“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就是指新近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典型人和典型事。这些“人和事”具有新闻报道价值,值得总结...  相似文献   

9.
曹陈观 《声屏世界》2011,(12):40-42
《城市之光》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官方纪录片,与我们熟悉的“自然纪实类”纪录片相比,《城市之光》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带来一场纪录片的“视觉奇观”。  相似文献   

10.
我们熟悉“重建我们的精神”这样的提法,还不熟悉“重建我们的社会”这样的提法,包括重建我们社会的理性,培育我们社会成员自我调节、人们之间互相调节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小李同志:来信牧阅。你在信中说:“新闻对我来讲,是既熟悉叉生疏的东西。说对它熟悉,是因为每天可以从报纸上看到,从广播里听到,说对它生疏,是因为对它的认识还非常肤浅。”你还说,“投稿数次,一篇未中,几乎丧失信心了。”看了你的来信,敦促我尽快给你回一封信。  相似文献   

12.
涂国之 《军事记者》2006,(10):32-33
从事军事新闻报道工作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快出、多出成绩,可部队不少新闻报道人员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过好“两个熟悉”这道关。所谓“两个熟悉”,就是熟悉部队章程、熟悉部队生活。因为我们的军事新闻报道,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要对部队工作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引导,这就要求其必须具有针对性,即必须抓住部队工作中带倾向性的问题加以回答,通过报道某些单位或者个人的事迹,告诉其他单位或个人应当如何做或不该如何做。所以,我们常见的大量军事新闻报道,都是为“纠偏”而刊登的。而要知道究竟谁偏了谁没有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相似文献   

13.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竞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诸侯割据”。分兵把口有好的一面,新闻单位便于全面反映各条战线上的情况,不致于漏报比较重要的新闻。但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是只和“上”头对口,势必会疏远“下”头,从而出现会议报道多、领导活动报道多的现象。二是记者长期分管一个行业、系统的报道,就只对这个行业系统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不熟悉整个面上的情况,不熟悉全局工作的进展情  相似文献   

14.
方成 《档案天地》2013,(1):58-62
细分起来.身边有许多“谜团”,虽说很熟悉,很通俗,人们也找不到明晰地生活答案。不如逐个儿抚摸一遍.身前身后的“五大谜团”吧。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载体”是“声音”。声音是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工具。作为广播节目主持人应注意发挥广播的声音优势,展示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魅力,来加强和完善自己的形象,同时,使主持人的形象在听众心中鲜明起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一、声音,体现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声音,对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工具,同时“声音”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个性。节目主持人应该很好地把握和认识自己的声音,使之真正变成“自己”的。如何去认识好自己的声音呢?一是变熟悉为陌生。就是把我们认为熟悉的“自己的声音”当成一个“对象”,当成一个“陌生”…  相似文献   

16.
回想今年春节回家探亲期间写的《除夕“听静”记》,真有一种“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欣喜。由此体会到,记者只有深入生活,熟悉生活,灵感才会光顾。  相似文献   

17.
不要动辄“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一场演练在紧张气氛中拉开帷幕”“蓝军突然实施电磁干扰,荧屏一片雪花”“键盘声声,荧屏闪烁”……诸如此类的叙述,您是否感到很熟悉?没错,这些都是训练稿件中的高频用语。因为泛滥,所以俗套,令人眼睛疲倦、耳朵起茧。  相似文献   

18.
“我们彼此那么熟悉,竟然还没有相遇。”别以为这只是电影里的台词,在“网恋”这个新鲜事物如火如荼蔓延开来的网络时代,这可是很多“一网情深”的旷男怨女之间真实的写照。  相似文献   

19.
“望洋兴叹”是人们熟悉的成语。有的同志误认为它的含义是望着海洋兴叹。“望洋”,有的古书写成“望羊”、“望阳”。而“洋”直到宋代才具有“海洋”的意思。“望洋”在古汉语里是一个联绵词(特点是构成该词的两个字不能拆开来讲,必须合在一块才能表示一  相似文献   

20.
以张遵俭先生“熟悉文献、熟悉读者是图书馆员的基本功”的理念作为出发点,联系自身实践的感受和体会,阐述图书馆员熟悉读者的意义、内容和基本要求,就高校图书馆员熟悉读者的途径和方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