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村寻年味     
年味越来越淡了!尤其是城里,乡下还好些,过年要去乡下玩。这是很多人的感叹。也许吧,带着对年味的思索,对年味的期盼,"新春走基层"——我们想去乡村寻找久违的"年味"。大年二十七下午四点多,从南昌出发,我们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抚州东乡县。东乡的风俗,大年二十八起就开始过年了,家家要连吃三天的"年夜饭",直到除夕夜达到高潮。天没黑我们就到了县城。  相似文献   

2.
把握公关时机·达成广告效果──四大晚报贺岁广告初考郝卫东一、广告味与年味春节一两日,遍览报纸广告,"年味"最浓郁的是晚报广告。说起味道,不论深闻还是浅嗅,广告味最终还是商业味,如同商场,恐怕还弥漫着硝烟味。广告没有商业味不是好广告,浑身都是商业味也不...  相似文献   

3.
过年成为一种形式:年味不知“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年7天春节长假结束上班的第一天,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往往就是"这个年过得没什么意思,年味太淡了!"而大多数人见面连过年时最应该说的"过年好"也省了。其实,就是在长假里,和亲友聚会时,包括在很多公共场合,也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年味淡了",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成为大多数人的同感呢?  相似文献   

4.
正借助新媒体表达情感,建立人际交往模式,是一种趋势,但恰恰也因为时间成本低,经济成本低,加上缺乏表达个性,年俗里所含的情感也就摊薄了、廉价了春节文化的现代化,最关键还是要在厘清春节文化的仪式本体、情感内核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春节的文化价值的传播,强化对春节的文化感知每到春节前后,各种大众传媒,如今加上微博、微信这些自媒体,总在探讨年味的浓淡问题。无焦虑便无议论,年味的焦虑,是文化的焦虑,推而深究,其实是文化身份的焦虑。新媒体时代,这种焦虑感尤为突出,也并非杞人忧天、庸人自扰。  相似文献   

5.
年画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人 《陕西档案》2009,(1):50-54
立人 灵鼠辞旧岁,金牛迎新春。“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大吉大利”、“年年有余”等新年祝福,作为一种年俗无不回荡在人们的新年问候之中。年俗中渗透着的温暖和美好的情感,流露和散发出的十足的“年味”,实在令人无法抗拒。  相似文献   

6.
2007年末,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出台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被新增为国家法定节日,届时各放假1天,至此全民放假的7个节日中,传统节日占了4个。这一举措可以说是近些年来由不断追寻失落的年味而引发的捍卫春节乃至捍卫传统节日的结果。而对失落年味的追寻,实际上是人们传统文化身份认同意识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这几年     
年味已浓,办公室终于清净了许多,我坐在电脑前发呆.反复回顾这几年,传统媒体的惨淡经营,一片哀鸿遍野的样子.我们在如此环境中尚能保持基本平稳,最重要的到底是靠了什么. 我思来想去,看得见的都是大伙每天的辛勤劳作,看不见的实际上是我们的坚持. 一是死死守住了大家曾经种下去的"韭菜兜子",虽然"韭菜"被别人割了又割,但"韭菜...  相似文献   

8.
西阳 《出版参考》2005,(3S):i009-i009
春节书市,似乎也沾惹了些年味,销售红红火火。但综观各大城市综合图书销售排行榜,却并没有出乎意料之处,基本与上年销售是一脉相承的,让人不由得叹一声:年年岁岁花相似。  相似文献   

9.
龙年伊始,一个年味还未散去的午后,《新闻实践》记者走进装修一新的萧山日报大楼,在满室阳光中与萧山日报社长、总编辑宣舒平展开了一段愉悦而充满张力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正春节是中国传统佳节中最隆重的一个节日。说起春节,大家都有特别快乐和美好的回忆。收藏家胡申南的春节特供票证、花花绿绿的糖纸、年历片和老艺术家李家耀的心爱饼干箱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而楼阿姨的防盗菜篮和柏万青的除夕夜爬门仿佛又让人回到了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有苦涩,也有温馨。如今,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有吃有喝,天天都在过节,但那份浓浓的年味,却只能成为许多人记忆中的春节味道了。上个世纪70年代,春节前的一天清晨,天还没亮,家住上海静安区张家  相似文献   

11.
春节刚过,年味仍浓,数以万亿计的农民工在度过短暂而幸福的欢聚时光后,正准备再次抛家别子踏上千里征程,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家庭梦想.正是这时,我们选取了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之滨的一个小村落,记录一个普通村庄里一家一户的骨肉相别,见证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依依难舍.  相似文献   

12.
2011年2月1日16时19分,某电视台在一组反映各地喜迎兔年春节的直播节目中,一名记者在首都某地报道称:春节将至,北京街头早已弥漫着浓浓的年味。这里用弥漫不妥!  相似文献   

13.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媒体的重要责任,这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1 7年春节期间,央视播出大型季播美食文化类节目《味·道》——“寻找记忆中的年味”,通过味道调查员的走访,为全国观众呈现了神州大地多种多样的年味和风俗. “接地气”与“高大上”,是电视节目极难兼顾的一对矛盾.《味·道》以美食为切入点,解读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节目既满足了全国百姓了解文化的需求,又改变了过去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本刊记者最近专访了该节目总导演张涵冰.  相似文献   

14.
宁群贤 《传媒》2012,(3):27-28
除夕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举国欢庆、阖家团圆时,精彩好看的电视节目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为营造喜庆欢乐的节日氛围,广东卫视致力于打造一台独具"年味"和"粤味"的春晚以满足观众的需求,让全国观众在大年之夜能有更多的节目可以选择观看。  相似文献   

15.
中国从来不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节庆文化传统,过年无疑是所有传统节日的集大成者。而就是这个本民族最神圣、最重要的节日,现在却面临着从形式到内容的缺失的尴尬。很多人在感慨年味越来越淡了。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春节,浙江在线利用中国传统风俗画的绘画技巧和网络时代时下流行的FLASH技术制作了一幅网络新风俗画,用它来整合整个春节新闻宣传,并以这幅网络新风俗画为基本元素,对首页进行了局部改版,使得浙江在线春节版首页透出浓郁的“年味”和传统味极强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正>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从农历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纷纷回到老家度过万家团圆、喜气洋洋的新春佳节。如今,过年的方式多种多样,传统美德与现代意识共存,个性化度假与聚会热闹并行,年味不像过去那样浓厚和传统。记得德阳建市初期,为丰富市区群众的春节文化生活,市委、市政  相似文献   

18.
张庆 《今传媒》2006,(1):55
精确新闻报道是将社会学研究方法和传统新闻报道方式融为一体的新的报道方法。它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80年代在我国出现并逐渐流行。精确新闻报道是用数字说话,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因此更为客观真实可信。但因为它是一种刚刚发展起来的报道方法,所以在报刊中的运用还很不成熟,本文试以河南几家报纸为例,对精确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作一简单分析。一是数据不明。在平时阅读报纸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新闻报道里的数字没有标明从何处而来。《大河报》、《东方今报》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比如“60%的市民表示,年味…  相似文献   

19.
每逢大事件、大节日,报纸会出特刊,以示庆祝或纪念。特别是每年年末,都是报纸密集做特刊的时候。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每年做特刊难免会落入俗套,很难做出新意,但温州晚报的2012年年末特刊却做出了不一样的“年味”。  相似文献   

20.
击鼓刺秦     
腊月根儿,年味一天比一天浓,西安电视台《关注》栏目组到周至县渭旗村拍摄锣鼓表演。太阳卷走入冬两场大雪冷森森的噤人寒气,一扫阴云展蓝天。好运是电视台带来的,也是锣鼓迎来的。村支书苏文献精干富态说话有板有眼。虽说年尽无日,家家做生意置年货拾掇吃用忙得没人手,听说敲锣鼓,再紧的事也撂下,图个热闹开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