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建秀 《教师》2019,(12):12-1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学校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亲情教育缺失,心理问题突出,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难题,也是亟须我们教育工作者解决的一个问题。文章从留守儿童的现状、问题行为、形成原因和矫正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给教师们提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办法,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2.
《学校管理心理学》一书中关于学生问题行为与矫正一节中提到常用的矫正问题行为的技术有惩罚。惩罚是通过剥夺某种权利或其他途径使对象获得痛苦体验 ,从而放弃问题行为的矫正技术。例如 ,学生在课堂上捣蛋 ,那就减少其参与课外活动的机会。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者 ,教育是带有惩罚性的 ,教育中允许惩罚。应该说 ,“教育”本身就包含惩罚的因素。教育 ,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 ,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 ,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养成良好习惯的“强制性”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遵守行为…  相似文献   

3.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总有一些行为偏差学生,他们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与众不同。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中更为突出。对留守儿童的种种偏差行为,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感到难以控制,这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教育教学正常秩序的推进。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后,笔者认为,帮助留守儿童矫正“行为偏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救心工程”,需要我们具有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积极健康的从教心态。  相似文献   

4.
智障儿童由于自身的特点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原因,因而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也相对较多。矫正智障儿童的问题行为,培养其良好行为,这是特校教师所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以重度智障儿童乐乐的问题行为矫正为案例,运用行为矫正技术依次进行了简单的案例介绍,描述了主要的问题行为,确定了终点行为,分析了他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采取了灵活多样,具体可行的干预措施,最后针对研究结果做了分析与讨论。在此基础上,对智障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谈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以期就行为矫正原理在改变智障儿童的认知态度,矫正他们问题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做一些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5.
所谓问题儿童,是指由于非生理性原因造成的具有明显和持久的心理、行为障碍或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儿童。如果任由问题儿童发展,他们的前景令人担忧,会严重浪费社会人力资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并会滋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时下,矫正教育机构层出不穷,令人们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诚然,这些矫正教育机构对问题儿童的矫正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大胆的设想、严密的计划、人性化的关爱都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社会教育的发展。但是,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在相关档案、资料的检索、查阅过程中,也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问题儿童通常是指持续存有某些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儿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比较注重问题儿童外在行为的教育控制,而忽视对他们心理需要缺失的关注,因而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心理补偿教育就是针对问题儿童存在的某些基本心理需要缺失状态,采取积极措施予以补偿,在恢复其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的同时,矫正其问题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7.
单昭娜 《新疆教育》2012,(17):110-110
幼儿3岁前基本上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在此期间,由于家庭、社会环境以及教育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或由于幼儿自身身心发展出现的某些障碍未能及时得到妥善的消除等原因,幼儿会表现出一些品德方面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好哭、说谎、胆怯等,小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小班幼儿争抢攻击行为对同伴和集体的学习、生活妨害最大,假如争抢行为不及时矫正或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得当,这些孩子很可能成为“问题儿童”。笔者尝试运用正强化理论矫正小班幼儿的争抢行为作了一点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说:“儿童的所有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所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他告诉我们,儿童所有的行为都不是单独发生的、毫无意义的,这些行为体现了儿童内心的诉求,哪怕这些心里的诉求儿童自己根本不清楚。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指向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儿童的教育教学,我们应站在儿童的视角,发现儿童,理解儿童,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让儿童学习走向“自适区”,促使儿童健康、自由、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待儿童中出现的淘气、恶作剧、撒谎的行为,通常的做法是口诛笔伐,甚至是严厉惩罚。殊不知这些“不良行为”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还有积极的作用。对这些行为,如果我们不能全面分析,正确引导教育,而只是简单、粗暴、机械地对待处理,都可能强化儿童以上行为,促使儿...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性格?这一种或那一种性格是由什么决定的?教育对于性格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 许多教师和父母亲都很关心这些问题,但是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却不是常常正确的。在这方面最普遍的错误,往往是拿儿童“天性”作为藉口。有些父母说,甚至有时候有些教师们都说:“他是我们的一个生来就是这样的人”,以此来辩护自己在教育中的失败,并援引儿童“带来了”祖母、祖父、姨母或叔父的个性,作为证明。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旁观儿童教育许卓娅(二)“危险边缘儿童”“危险边缘儿童”是指那些在学校的学业学习或社会融入方面已经显示出了困难或发展障碍的儿童。称这些儿童“处在危险的边缘”,是因为理论上认为,如果这些发展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及矫正,这些儿童将很可能会进一步...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鼓励     
“留守儿童”是每个农村学校都面临的问题,这些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很多孩子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对此,我们学校在开学初要求班主任详细登记,建立“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卡,对特殊的留守学生还建档立案,即进行个案分析,跟踪管理,在做好这些常规工作外,学校突出强化了“留守儿童”的“三自”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前,建构主义(包括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深入人心,许多教师都已经十分熟悉“尊重儿童”、“主动建构”、“研究性学习”、“做中学”、“支架式教学”、“反思性教学”等流行词汇,并能熟练运用这些词汇解释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教育教学行为。然而,观察教师的实际教育行为会发现,很多教师仍然一如往日地在同一时间向全班儿童灌输同样的知识。为什么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之间存在如此差异?如何让教师真正理解教育观念,并将之付诸实践,这是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往隐藏在幼儿身上的行为偏差如胆怯、攻击性、偏执性等日益被人们所发现。据幼儿园教师反映,幼儿行为问题比过去更复杂与多样,这无疑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要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问题,就必须找出其行为偏差产生的根源。儿童教育家们认为任何形式的儿童行为偏差,除非源自明确的身体疾病,否则只有一个原因,即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也就是说,可以从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及父母的行为中找到原因。 既然幼儿行为偏差的产生大多是由于家庭环境及父母的不当行为所造成,那么我们矫正幼…  相似文献   

15.
2~3岁是儿童的“心理断乳期”,也是儿童的第一次反抗期。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情绪与行为问题,如发脾气、咬人、打人、哭闹等。出现这些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有没有办法减少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如何处理?本文在对托班婴儿进行观察、对托班教师与家长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期观点     
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困惑:随着对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尊严的强调,随着对建立教育过程中师生平等关系的强调等重视儿童学习权利的教育理念的推行,学校教育又仿佛产生了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疑问:我们还能对学生谈规范、谈要求、谈矫正、谈错误吗?甚至,我们还能采用和推行讲述式教学、背诵式学习法吗?从儿童的学习权利中剥离出“在学习中的权利”,便可以直面这样的问题了。我们不是在笼统地、缺少针对性和行动方向地讲“尊重儿童”“尊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儿童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品德,我校部分学生也存在这些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对此予以关注,探索小学生不良品德矫正的方法和途径,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攻击行为是学前儿童身上比较常见的一种不良社会行为,本文在论述学前儿童攻击行为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矫正策略:有效干预儿童的攻击事实;引导儿童掌握解决人际问题的技能和策略;及时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曾子明 《教师》2011,(29):8-9
在现在的农村,许多家长远离家乡,外出务工、经商,致使其子女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家庭教育从此被掐断,留守儿童孤僻心理越来越严重,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一系列困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应了解留守儿童孤僻心理的构成及产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这种心理及行为得到矫正,使其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20.
2~3岁是儿童的“心理断乳期”,也是儿童的第一次反抗期。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情绪与行为问题,如发脾气、咬人、打人、哭闹等。出现这些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有没有办法减少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如何处理?本文在对托班婴儿进行观察、对托班教师与家长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