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健 《考试周刊》2012,(7):74-75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2.
教育心理学家格里诺曾提出:“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课堂是认知交流活动的殿堂,教学可以看成是许多情境构成的序列.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的情境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充分暴露数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再发现和自主构建.如果不注意情境的创设,影响学生的不只是知识的获取,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结合实践案例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与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筠 《宁夏教育》2004,(12):48-49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一个新的问题,对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结果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在心理过程中却与科学家创新的发现过程很相似,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对现有认知结构和方式进行改造和超越,这就是创新。这给我们进行化学创新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这一教学情境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现如今如何在课堂中高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就课堂教学中的思维现状作如下分析.1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简单化,脱离学生实际 情景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特定情境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本质是由情景决定的,情景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而知识则蕴含于产生知识的情境之中.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往往流于形式,轻视“思维”的含金量,  相似文献   

5.
孟欣 《考试周刊》2011,(3):89-89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提出新问题一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发展过程的基本模式.而数学问题起源于情境。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情境为主线,通过创造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郭伟 《陕西教育》2011,(4):47-47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常用的问题情境的设置方法。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学习始于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由问题诱发,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思维由问题开始,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义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必须从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活动.为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数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与学.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围绕问题组织教学,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醒强烈的问题意识,再应用巳获取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一堂课始于问题,终于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于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之中,最终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景启发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教材课题进行问题教学.在此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堂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个问题的。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思维活动。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巧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主线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是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探索转变的一条有效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真心感悟和亲身体验,使学生改变被动式学习习惯.逐步养成自主观察、自觉思维、独立分析转化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发现和创新动机.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10.
贺剑锋 《宣武教育》2004,(10):44-45
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主动地探索知识.从问题情境中去概括出原理、定理、法则和公式;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数学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究活动中,首先要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指创造性地构建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或与学生谈话、交流以发现问题,要寻找最为关键的教学问题,以此为思维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问题意识,从而在学生心里产生一种求知的渴望。例如:在探究草履虫的生活时,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堂探究教学,常常指教师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学认识过程的任务来看,其根本目的不在于仅仅获得和验证真知,更主要地是为了在一定知识经验之上去构建学生主体的新的认知活动结构和实践行为能力,学生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建构活动本身即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探究教学更多的是强调探究过程对于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本文结合一道具体实例,谈谈数学课堂探究教学的一般程式.供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本人通过问题教学与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加以初步实施,从而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因为创新的教学才能放飞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而用问题才能打开学生智慧的门.问题是创新的源头.所谓问题是指主体面临的新情境与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间的矛盾和不平衡.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创新始于新问题,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李志芹 《教育艺术》2009,(11):7-7,6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思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又能使思维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倡导,课堂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把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目的在于培养素质结构完整、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体验知识的过程,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曹光平 《考试周刊》2011,(58):77-77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了几种创设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作为思维主体的人的内部条件中,"问题情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显得格外重要。笔者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一直思考如何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以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产生情感反应,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几年的学习探索,笔者发现通过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轻松地将学生浸润于探索、思维和发现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理性思考.让课堂充满智慧.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情境在数学课堂上开花、在学生的心灵中结果.课堂要以问题情境为载体将学生真正带入一个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的情境中,从而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他们成为“智慧者”.  相似文献   

19.
教师课堂提问中的有效问题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提问中有效的问题是通过特定的认知操作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课堂提问中有效问题具有良好的结构,由引导性词干、特定的认知操作和内外情境三个要素构成。在课堂提问中,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凸现特定的认知操作、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品质,从而提出有效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