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范式以及后现代主体间范式存在种种缺陷,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错位和主体性的丧失。要变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性的失落,应着眼于从理论根基上去寻找突破,即从哲学视域探讨交往实践的重大转向。交往实践观走进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将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应以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为依托,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进行新的阐释,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开展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笔者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解构了传统基于单纯主客体结构关系的某些不合理之处,对"主—客—主"交往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全新的理解和阐释,对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初探,指出了建构平等对话氛围、消除话语霸权、搭建双向互动、理解共识平台、与时俱进、走向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交往理论科学阐述了交往的性质与特征,是我们理解人类有关交往的一把钥匙。本文从马克思交往理论中交往的主体性出发,分析马克思交往理论中对主体性的界定,并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提出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元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学界的争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由"主客二分"转向"主体间性",但也存在着主客体界限划分不清、淡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等倾向。在充分肯定"主客二分"前提下,以马克思交往实践观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能够基本解决"主体间性"理论忽视社会实践的缺陷,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生产实践)与"主体——主体"(交往实践)关系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6.
交往实践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始终存在于人的发展过程中。交往实践在思想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使人的思想观念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有助于实现人的本质意义。交往实践式思想政治教育为今天的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和理念,人的思维和实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应该用正确的眼光看待交往实践式思想政治教育,转变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是基于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具有交互性、平等性、价值涵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中,突破了以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单向作用关系,倾向于建立具有层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关系。交往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系与其认知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既充满张力,又相辅相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性是促进交往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交往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应从“主体-客体”生产实践观走向“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观,从根本上使以“物的世界”中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主-客-主”交往实践关系的“人对人的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发生和主体间关系的处理,形成一个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场域,指向教育者“价值引领”与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的有机结合,促进主体间心灵对话、道德体验、理解共识的不断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交往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具有内在的相关性。交往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逻辑起点,生活世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实境域,交往互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本质上是通过客体中介实现多级主体间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从交往实践视角探究当前思政课教学实践路径,树立应然性与实然性和谐统一的教学理念;优化选择体现"主—客—主"的教学方法原则;扩展交往性教学内容;规范多维度教学评价原则,有助于反思传统单向性教学实践,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交往实践活动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点,追寻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基本存在方式.交往活动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传递思想道德观念的源头活水,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将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就在于交往实践活动,交往实践活动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成与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育德“成人”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和社会思想品德个体化为目标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特殊精神性交往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交往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交往实践活动。基于单纯主客体结构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较难科学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结构及其关系,易导致单一的主体观、单子式的主体人格、单维度的教育立场。经由“主-客-主”交往的新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新理解与阐释,构建以交往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由单一主体性走向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融合,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交往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当前教育过程中交往的缺失和异变,必须着力建构师—师、师—生、生—生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互为主体生活体验和自主的、民主的、创造性的、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汪栅 《成人教育》2019,39(8):21-24
交往实践观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所提出的哲学概念,既是一种指导主体在社会关系中发展主体性的方法论,也是探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理论范式。用交往实践观指导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基于现代人主体性回归的需要。成人教育要摆脱工具属性、社会本位、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以及物质价值取向的挟持,就要在交往实践观的直达下确立以主体性教育为发展核心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范畴,是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得失的重要视角。结合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发现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主体间性异化、生活性交往异化和精神性交往缺失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交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并非仅仅是达成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交往的深层旨趣在于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转向。从“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的转向;从“灌输”到“对话”的转向;从“知识化”到”人性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对人的价值关怀、培育主体性。当前思想政治教学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呈现教学模式单向化、教师权威化、教学内容纯理论化倾向。马克思实践观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强调人的主体性,指导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在“对象实践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客体”关系。这种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以“交往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理论支撑点和方法论,就要求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出富有创新性的“解构”和建设性的“建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就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与超越,旨在从重“理论、规范”的灌输转向以“人”为本;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活动;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为此,笔者在简要介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某些不足的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交往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把主体性教育理念引入实践教学,教师在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律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基础上,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主体性实践教学为突破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困境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统筹规划与组织实施,还要求学校各有关部门协作促成,共同完成主渠道教学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