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酷刑与酷吏的存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章从历史发展角度,以酷刑的实施者——酷吏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的酷刑进行论述,并对酷刑与酷吏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行分析,说明酷刑与酷吏在当时社会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在史书中,酷吏专指那些用法深刻,刑罚峻酷的古代官吏。两唐书《酷吏传》认为唐朝前三帝统治时期,尤其是贞观治世时期,唐朝没有酷吏。事实上由于隋末暴政的遗风尚存,再加上刑名学说的影响等原因,即使是在贞观时期,也不乏酷吏暴虐的身影。封建史家受以史为鉴的限制,特意树立唐太宗的帝王榜样,对其冷酷屠杀和任用酷吏等使用避讳的手法。贞观治世"无酷吏"的说法实属溢美之词,与历史史实并不相符。  相似文献   

3.
酷刑严重侵犯人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严重犯罪之一。现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还存在着轻重程度不同的酷刑行为和现象,随着人权保障的国际化,反酷刑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罪犯的人权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完善反酷刑的法律规制,需要在考察酷刑犯罪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反酷刑条约和国内立法作全局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史记》、《汉书》中,记载了十七位西汉的酷吏,酷吏现象产生于西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汉至唐,乃至明清,酷吏的身影不绝于史。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因素。结合西汉一朝的统治思想、阶级矛盾、法律文化等几个侧面因素,我们能够看出酷吏与西汉政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以此可以探寻出西汉酷吏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对于"酷吏"这个词,大多数人的理解是滥杀无辜、滥用刑法、目无王法、嗜血成性的官吏。但司马迁的观点显然不是这样。通览《酷吏列传》,太史公是以多重人格特征将他们定位于历史的长河中。以黄老思想为方向标的大汉王朝前期为什么会出现酷吏?当时的情况怎样?史公对此又持何种观点?本文就这几个主题,从司马迁所述酷吏中来分析。  相似文献   

6.
《史记》《汉书》酷吏列传存在史实记述、谴词用语、天子称谓等诸多差异.两者对待酷吏态度的不同,与司马迁、班固的身世经历、所处时代的文化专制程度都有极大的关系.班固将张汤、杜周从酷吏传中析出,另立它传,是根据类传与专传体例所作的调整,这也是班固对史书体例精细化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7.
范璠 《文教资料》2008,(4):62-63
在司马迁看来,要真正达到政治清明在于德治而不在于刑法.然而汉武帝重用酷吏,滥用刑法,造成一系列的严重后果.酷吏为官,不乏清廉者,但由于他们滥用刑法,致使冤死者无数,造成巨大的社会仇恨心理,最终落得死无葬身之地,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因此司马迁不但对酷吏的丑恶行径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而且对他们生命的最终归宿也表示出了怜悯之情.  相似文献   

8.
酷刑是一种公认的国际犯罪。随着人权理念兴起,反酷刑运动在全球得到进一步发展,国际社会在反酷刑中有不少行之有效的立法,为反酷刑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反观我国反酷刑的立法现状,已难以适应打击酷刑行为的需要,为此,有必要在我国明确设立酷刑罪,来达到打击酷刑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汉武帝时代错综复杂的矛盾.提供了酷吏盛行的社会条件。强化、巩固皇权需要酷吏.皇帝欣赏、重用酷吏。酷吏参与律令的编次论定.为维护皇权提供法律依据。酷吏搏击宗室贵族、豪强兼并之家.镇压吏民反抗.铲除强化、维护皇权统治的障碍。酷吏是皇帝得心应手的鹰犬,皇帝是酷吏至高无上的靠山.当酷吏违背皇帝的旨意.人生也就走到了终点。  相似文献   

10.
《史记三家注·酷吏列传》于“在彼不在此”一句之后注云“在道德,不在严酷”,奠定了后世对酷吏严刑峻法的批评,但是忽略了司马迁为酷吏及循吏这两类官吏作传的目的。太史公以史家之笔直述酷吏的言行,并非为简单揭露吏治的黑暗。结合《循吏列传》以及《太史公自序》可知,太史公所云“在彼不在此”应理解为强调吏治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而非前人所云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