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二卷本《旧五代史新辑会证》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正式出版,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旧五代史》的最新辑本。《旧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中唯一的辑逸书,现在的通行本是清代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时,邵晋涵从《永乐大典》和《册府元龟》等书中辑出,不是原书。这个辑本曾得到梁启超的高度评价,但其工作疏忽而漏辑文献、因政治忌讳而任意篡改原文等问题非常严重。抗战以前,史学大师陈垣就曾提出重新校订此书的设想,近二十年间,海峡两岸也有许多学者作此倡议,但因所涉文献极其浩博繁杂,此项工作始终没有完成。陈尚君教授从1994年接受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2.
《四库全书总目》于《崇文总目》一书下标注其底本为"《永乐大典》本",后来学者多信其说,误以为《四库全书》本《崇文总目》为从《永乐大典》中所辑出。本文根据提要及翁方纲提要分纂稿等材料证明《四库》本《崇文总目》为主要从《欧阳修集》和《文献通考》辑出,与《永乐大典》并无太大关系,翁方纲当时也并不认为其辑本为"《永乐大典》本",今本《总目》标注当为失误。  相似文献   

3.
《永乐大典》保留了许多世无传本的珍文秘典,为世所公认之辑佚渊薮;就编纂年代而言,《大典》所采多为宋元旧本,因而使“大典本”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使其作为校勘传世著作的一种“善本”而言亦十分珍贵。今以首次公之于世的《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与文渊阁《四库全书》中所收《大典》辑本对勘,试论其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4.
《全宋诗》册一○卷五七九页六八○四张经《王质过洞庭》,出《永乐大典》卷二二六一引《岳阳楼集》。此诗又见《全宋诗》册四六卷二四九九页二八八九五王质,题作《过洞庭》,出同。核《永乐大典》原书,方知《全宋诗》张经处误以“王质过洞庭”为诗题,而《永乐大典》于此诗前引张经《岳阳楼集》录其《岳阳楼望洞庭》一诗,故有此误。另《全宋诗》册二五卷一四三三页一六五○六汪藻《尤袤大暑留召伯埭》,出《浮溪集》卷二九。《浮溪集》乃《永乐大典》辑本,此诗已不见于今存《大典》残本,实际当断为“尤袤《大暑留召伯埭》”。《全宋诗》册四三…  相似文献   

5.
张升 《图书与情报》2005,(5):100-103
文章通过分析比较大典本《春秋会义》的不同版本,指出:大典本的初辑底本均注明每条佚文在《永乐大典》中的出处;《大典》纂修与分校官所作的辑佚工作是颇为复杂的,也是用功颇勤的;《大典》纂修与分校官在进行校订时,还尽可能多地参考它书进行校勘、补辑;四库馆办理的大典本,有不少经人录副而流播于外;抄成的《四库》大典本定本,也有可能未被收入《四库全书》。这些分析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大典本初辑及整理情况,更客观地评价〈四库全书〉开馆期间的辑佚工作。  相似文献   

6.
张升 《图书馆杂志》2001,20(7):55-57
胡道静先生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富有学术价值》一文中指出:《存目丛书》所收的《名公书判清明集》为明张四维辑、盛时选校刻的《永乐大典》辑本,学界一向认为辑《大典》佚书始自清朝的看法是错误的。这一发现,推翻了乾隆以来关于《大典》辑本产生时代的错误认识,对我们研究辑佚学及《永乐大典》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胡先生关于此书的介绍比较简单,而各家目录对此书的著录又颇多矛盾之处,因而有必要对其版本及流传情况作一番梳理,以期引起学界对此书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时红明 《兰台世界》2007,(11S):62-63
鲁迅对明清两朝的类书评价不高.但《永乐大典》却是他使甩较多的一种类书。《鲁迅日记》1913年11月4日记有“得二弟所寄书一本,内《急就篇》一册,写本《岭表录异》及校勘各一册。”1932年鲁迅手订《译著书目》时,在“译著之外,又有所校勘”栏下录有“唐刘恂《岭表录异》三卷(以唐、宋类书所分校《永乐大典》本,并补遗,未印)。”《岭表录异》是部记述广东地区风土物产、天文地理、花草虫鱼的地方志书.为唐刘恂撰,早已失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家图书馆现藏《永乐大典》中,有52册为满铁大连图书馆之旧藏。本文根据《书香》《书志学》等日文报刊,结合当事人回忆录、日记等史料,考证1945年前大连图书馆分五批购入55册《永乐大典》的始末。该馆1925年12月前先从北京书肆购入2册,1934年12月至1937年4月间入藏丁氏百一斋旧藏4册,1936年10月至1937年4月间入藏嘉业堂旧藏42册,1943年2月入藏2册,1944年3月最后入藏5册。除第二批外,其余四批均与松崎鹤雄有关。抗日战争爆发前,刘承幹的清遗民立场与伪满洲国及日本方面的联系,是嘉业堂本转让大连图书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晁载之《续谈助》一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以往对是书的利用远远多于研究。《续谈助》宋元间未见著录和引用,明《文渊阁书目》始著录于册,编成于明初的《永乐大典》引录二十余条材料,与世所行本有别。是书今所存本均为五卷本,其中以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姚咨手抄宋本为最早,存有较为完整的面貌,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今天所存诸本,除孙鋆抄本外,均出自明抄本。  相似文献   

10.
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宋别集类共收书396种,经与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核对,发现有236种书存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对辑佚书抄录的不同。这里所讲的辑佚书,即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失传之书,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注"永乐大典本"。一《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永乐年间修纂的一部综合性大型类书。全书按照《洪武正韵》的韵目,"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介绍20世纪文献学家郭伯恭鲜为人知的生平和文献学著作——《四库全书纂修考》、《永乐大典考》和《宋四大书考》,总结他在《四库全书》、《永乐大典》以及宋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和《册府元龟》的考证上做出的贡献,以及他在文献考证方面所建立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2.
大典本《徽州府志》的编修时间和佚文订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乐大典》收录了一部《徽州府志》,其佚文已经辑佚出来收录在《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一书中。根据徽州府建置沿革、方志编修源流和佚文提供的线索,大典本《徽州府志》是明代洪武初年朱同编修的十卷本《新安志》。大典本《徽州府志》佚文存在着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13.
谈谈《古今书刻》上编的意义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曾将明高儒《百川书志》和周弘祖《古今书刻》排印问世。关于《古今书刻》,前有《出版说明》、叶德辉《重刊〈古今书刻〉序》;后有瞿凤起先生《〈古今书刻〉校记》六条,古典文学出版社辑《〈古今书刻〉叙录》九条,以及综合索引。这书的《出版说明》中说:“〈古今书刻〉所作的版刻与石刻的记录,对于目录学者和文化史学者,同样有很多用处。举例来说,都察院刊本记录中有《水浒传》,是小说史上有关这个版本的唯一记载。内府刻本中有《永乐大典》,为我们提供了《大典》曾有刻本(或者只是一部分的刻本)的线索。梧州府石刻记录了元结的《水井铭》,指出这  相似文献   

14.
清代第一大类书——述评《古今图书集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图书集成》(下文简称《集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最大的类书,诚如康有为所说:“《古今图书集成》为清朝第一大书,将以轶宋之《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文苑英华》,而与日月之《永乐大典》竟宏富者。”康熙年间,编有《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康熙字典》、《韵府拾遗》、《骈字类编》、《子史精华》、《分类字锦》等属于类书的巨著。而《古  相似文献   

15.
三礼馆为突破《三礼》文献阙如的困境,接受李绂建议,从《永乐大典》辑出大量佚书。这是第一次由国家力量组织并实施的辑录《永乐大典》佚书的实践,对四库馆的设立有直接影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永乐大典目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乐大典》是明代编纂的大型类书,所收典籍多为宋元旧本。然大部分现在已经散逸。《连筠移丛书》中刊刻的《永乐大典目录》,提供了了解《大典》全貌的钥匙,我们得以窥见各卷的大致内容。但其刊刻经过学人皆语焉不详。文章查阅大量材料,发现了刊刻者杨尚文之墓志,以及抄录者张穆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永乐大典》卷5770"沙、长沙府十九、诗文"有4800字出处不明的引文,研究者根据《舆地纪胜》与《永乐大典》这两部书的独特编纂体例,判定其即《舆地纪胜》今本所缺失的卷54"潭州"中有关长沙的诗与"四六"。这有助于《永乐大典》编纂的研究与《舆地纪胜》的辑佚,同时也纠正了《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中的一些失误。  相似文献   

18.
纪昀主持办理编辑《四库全书》的长过程中,有两项成就特别值得注意:一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秘籍,使亡书复活;另一是编纂《四库全书总目》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为导读要籍。尤其是《总目》的纂  相似文献   

19.
刘斧,北宋时期重要文言小说家,编著有《青琐高议》、《青琐摭遗》、《翰府名谈》等文言小说集,都程度不同地在流传过程中散佚,学人对其佚文已有所收辑。其中程毅中先生辑有36则,载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青琐高议》之后;李剑国先生《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辑126则;赵维国先生《〈永乐大典〉所存宋人刘斧小说集佚文辑考》(载《文献》2001年第2期)辑有7则。此检索诸书,复寻得佚文二十馀则如下。  相似文献   

20.
新见《云麓漫钞》王秉恩手校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麓漫钞》是南宋赵彦卫的一部笔记体著作,“书中记宋时杂事者十之三,考证名物者十之七。”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曾据《涉闻梓旧》本标点排印入《古典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中。1996年,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刊进》中亦收有是书,是傅根清同志参考诸本重新整理的点校本。可见此书深受学术界重视。近日忽于山东大学古籍所购藏陆澹安先生遗书中,发现影印《涉闻梓旧》本此书二册,书中夹有浮签累累,书眉亦有朱笔校语,细阅之,始知是王秉恩手校本,浮签为王秉恩手写,书眉校语为其子王君复(字文焘)誊录,以之与傅根清点校本(以下简称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