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法制改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在中国法制变迁过程中,清末法制改革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清末法制改革的缘由、过程及其结果与其特定的政治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清末法制改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在中国法制变迁过程中,清末法制改革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清末法制改革的缘由、过程及其结果与其特定的政治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颁布遣派王公大臣随带人员出洋考察的谕旨,史称"清末五大臣出洋"。五大臣出洋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西方宪政文明,为清政府能否乃至如何推行宪政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各国报刊媒体普遍对这一极有可能影响清朝政治走向的考察团给予密切关注。本文即本着清末中国政治走向与外论回应相结合的思路,一方面分析外论对考察团"形象"以及中国改革新面貌的宣扬,另一方面分析外论对清末宪政改革的评论,总结外论对清末宪政改革的基本态度、对中国政治走向的判断和期许,从而揭示清末宪政改革初期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及五大臣出洋在近代中外关系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刘锦涛 《兰台世界》2012,(30):45-46
兴办警政是清末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时局的推动下,清末警政迅速在全国铺开.为达到统一指挥及切实推行新制于各省,清廷决意创建巡警部,这是中国采用现代警察制度之嚆矢,标志着清末警察制度建设开始步入正轨.  相似文献   

5.
晚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操纵与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晚清政治的腐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掀起革命与立宪两大政治革新运动,目的在于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制,通过改革传统的君主专制体制,使中国走上民主统一的现代国家之路。实行“地方自治”,既是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救时改制的目标之一,也是中国早期地方政治现代化的初步尝试。 以往对于清末地方自治的研究,多从资产阶段立宪政治的角度立论。其实,由于近代内外情势所迫,地方自治也已成为清朝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清末地方自治方案得以推行,实与统治阶级的认识与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系统考察清朝统治集团对于地方自治的政策取向及运作过程,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清末地方自治的特点和性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的中国,危机四伏,内忧外患空前加剧,八国联军的铁蹄踏遍东方古老帝国的首都北京,再一次冲击了帝国政府统治的合理性。在民族国家屈辱之下,社会各阶层以自己的方式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清政府为挽救危机、巩固统治,亦开始实行新政,北京成为新政的风向标,全国各地时刻关注北京的动态。清末新政以1905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果,但随着新政改革的深入,先前一般化的改革难以再有所收获,于是,以日俄战争为契机,新政的改革重点逐渐向宪政倾斜,清末宪政改革成为新政最后几年的主要内容,而立宪会议的召开是清末宪政改革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民国初年,中国试行欧美民主国家的政治制度。在此背景下,起源于清末的两大政治势力——立宪派与革命派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政党,并依托于议会来实现自己的纲领与政策。由此,民主政治的基本元素在中国趋于齐备,西式的民主政治活动也得以在中国勃兴。而与此同时,中国报刊事业在清末的大发展使得民初的社会舆论获得了新的展示平台与传播渠道。但是,民国初年的中  相似文献   

8.
危机中的变革——清末政治中的激进与保守/萧功秦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一本分析考察晚清帝国改革运动如何走向失败的历史著作。本书试图回答两个与20世纪中国历史命运密切相关的问题。一个是帝制中国为什么总是在陷入重大的危机以后,才得  相似文献   

9.
速读     
《中国新闻周刊》2012,(17):10+12+14
焦点《人民日报》谈政治体制改革:尊重充实公民权利5月14日,《人民日报》第五版推出整版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报道。专版头条是题为《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和国家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近十年来,"权力"的被"监督制约"和"权利"的"充分保障",勾勒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脉络。而"制约权力"是指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  相似文献   

10.
韩银廷 《兰台世界》2012,(33):25-26
清末留学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梳理清末留学运动背景的基础上,从内因与外因两个层面对清末留学运动的成因进行了细致详细的分析,并梳理清末留学运动的特征及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末岭南革命报刊风起云涌,致力于在下层社会传播革命思想。在报刊传播实际中,阅报所、演讲等中介形式推进了在识字率极低的下层社会进行的报刊推广。一方面,报刊阅读改变了下层社会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是清末知识阶层"启蒙"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岭南革命报刊与政党及政治关系密切,阅报活动也是革命思想传播的手段。革命思想从报人到下民、从革命理想到武装起义,各种阅报活动在下层社会的普及推广起到了强大的"鼓吹"之力。  相似文献   

12.
通国速成武备学堂是清末新政时期在保定创办的一所重要军事学堂。该学堂留日生的选派是清末军事改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留日生的学成归国则在中国近现代发挥了重大作用,对民国政治、军事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末时期的教育家孙家鼐提倡的"中国要强大,民族要昌盛,必须大力开办学校"的主张,并且支持维新变法运动"广泛地征求民众的建议和意见"的政治主张。孙家鼐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具有巨大推进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事与人才制度改革将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核心。中国将从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推进人事与人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5.
十七大召开前夕,政治体制改革成为人们广泛议论的一个话题。这意味着,随着改革和开放的持续推进,中国社会已经对政治体制改革有了更加迫切的期望和要求。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日前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所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清末,为推进司法改革,中央和地方都设置了司法行政机构总揽司法改革的全局,在中央改刑部为法部,在地方改按察使司为提法使司,本文试图对提法使司的具体设置及执掌作一初步探讨,并从学理上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清末,为推进司法改革,中央和地方都设置了司法行政机构总揽司法改革的全局,在中央改刑部为法部,在地方改按察使司为提法使司,本文试图对提法使司的具体设置及执掌作一初步探讨,并从学理上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洋务运动是清末政府的有识之士为了救危图存而进行的一场有限的改革尝试。本文从工业化的角度出发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进行论述,探析了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启。  相似文献   

19.
清末社会教育是近代中国为了救亡图存而实施的民众大动员,以《大公报》为视野可以展示其基本状况。清末社会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主要表现在培育爱国精神、宣传西学新知、推进制度变革等方面,采取的方式主要为创办白话报刊、兴办阅报社、宣讲所等。  相似文献   

20.
一、东北地区农业开发的起因20世纪初年,清政府在接二连三的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人民的沉重打击之后,已经出现了统治的危机.为了摆脱这种危机,缓和国内外的矛盾,巩同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于1901年正式宣布实行"新政",历史上称为"清末新政"."清末新政"主要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