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09年3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和台湾胡适纪念馆联合编辑的《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4月2日,北京大学举办了该书的发布会和座谈会,20余位专家和记者出席了会议。王重民先生是著名的文献学家、图书馆学教育家,是胡适先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知己、助手,正是在王重民先生的积极建议下,在时任校长的胡适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北大于1947年创办了图书馆学专业。下面发表该书主编王锦贵教授在出版发布会上的发言,以帮助读者比较深入地了解该书的编辑出版缘起、主要内容及其学术价值等。  相似文献   

2.
1946年6月,国共内战全面爆发.7月5日,胡适回国抵达上海,7月29日回到北平,9月20日正式接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回国,在知识分子中、在中共方面引起一些反响.胡绳于1946年8月发表<新文化运动的根、枝叶和所需要的阳光--为欢迎胡适先生回国而作>.文章认为,胡适是一个"有贡献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学者",是一个"历史上有功绩,而又不与朽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学者","在人民心上总是能保持受尊敬的地位的".  相似文献   

3.
胡适自述     
《全国新书目》2014,(10):21-22
内容简介《胡适自述》是胡适生前唯一亲笔撰写的记录其早年经历和心路历程的自传,也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在本书中,胡适回顾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全面总结了自己早年的心路成长历程。《胡适自述》是胡适先生与自己的过去进行的“心灵对话”,读《胡适自述》我们可以从中感受胡适先生特有的睿智、幽默与文化气质,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的胡适,特别是胡适青少年时代的心路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4.
甲戌本《石头记》首页现存印章六方,其中四方为藏书章。在分析印章来源、钤印顺序等的基础上,解答了胡适先生的藏书章为什么盖在最上方、最早藏书人的印章为什么被撕去、胡适先生为什么要在文字之上盖章等困惑读者的问题,同时也证实了胡适先生关于甲戌本首页的最初描述是准确无误的。  相似文献   

5.
文林 《出版参考》2005,(17):42-43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在绩溪县的上庄村,保留着一代文化巨人胡适的故居,它平凡而真实地反映了徽文化熏陶下的胡适先生早年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胡适作为现代中国文化学术领域的大师和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位主要代言人,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中国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罗尔纲先生《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以生动的笔触记载了其在先生门下生活、治学的点滴收获,感人至深,本文对此谈一点阅后感。  相似文献   

7.
1946年6月,国共内战全面爆发。7月5日,胡适回国抵达上海,7月29日回到北平,9月20日正式接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回国,在知识分子中、在中共方面引起一些反响。胡绳于1946年8月发表《新文化运动的根、枝叶和所需要的阳光——为欢迎胡适先生回国而作》。  相似文献   

8.
《胡适传》终于问世,欣喜之余,我愿与读者有些感情的交流。我也许孤陋寡闻,总觉得中国现代文化思想领域,象胡适先生这样一位名震一时的风云人物,至今没有一部较详尽而完整的传记,实为憾事。曾见过台湾学者毛子水先生撰写的几篇胡适传,包举一生,文字简约,却也难免粗略。李敖先生的《胡适评传》,规划十大册,写的颇为详尽生动,可惜只见到第一册,其中偶有戏谑笔墨,难免轻浮之诮。胡颂平先生所编胡适年谱(简编和长编),收集整理了相当详尽的资料,为我们作传记的人提供了许多方便。至于胡适本人的《四十自述》、《我的信仰》和  相似文献   

9.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1891年,卒于1962年,现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史家、诗人,新红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早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师从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7年回国任北大教授,投身新文化运动,是该运动的早期领导者之一.1949年再度赴美,1952年去台湾,1958年4月就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等.学术史上的胡适不仅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还兼受西方文明的熏陶.胡适的文献编纂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在文献收集、整理、史料鉴辨、目录及编纂方法,对目前文献编纂工作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1962年2月24日,胡适主持台湾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选出任之恭、梅贻琦等七名新院士。下午5时,在欢迎新院士的酒会上,胡适兴致勃勃,又讲了十来分钟的话,在说完“请大家再喝点酒,再吃点点心吧,谢谢大家”几句话后,突然往后一仰,倒在地上,从此就再也没有起来,一代学人就这样邃归道山。谁能想到,就在他辞世前夕——2月23日晚10时许,胡适在其台北福州街寓所用毛笔写了“明实录”三个字,据黄彰健先生(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明史专家)推测,这大概是胡适生前就毛笔所写的最后的字了。胡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于哲学、史学、文学、宗教、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皆为世人所瞩目,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虽非研究明史之专家,对《明实录》亦有研究,而对《明实录》的校勘整理出版,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5,(35):74-74
《胡适杂忆》唐德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定价:22元对胡适一生牵惹到的无数问题与纠葛,唐德刚先生在本书里几乎知无不谈,谈无不快。但本书又不止于回忆,唐德刚还畅谈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其他一切胡适关注的学问。  相似文献   

12.
赵星 《新闻传播》2011,(3):27-28
本文以胡适一生的办报实践为线索,梳理了胡适主创以及参与创办的报刊,关注于不同时期,胡适在争取言论自由方面做出的努力,试图对其一生在新闻传播方面的思想和行动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3.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他一生的成就主要不在新闻事业,但他主办过多种报刊,如<竞业旬报>、<新青年>、<每周评论>、((努力周报>、<独立评论>和<自由中国>等.作为一位将报刊视为实验主义和自由主义"试验田"的思想启蒙者,胡适对新闻事业有着独到的理解.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他的新闻思想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在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收藏的原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档案中,有一封胡适写给王云五的信,笔者查阅了多种有关胡适先生的书信集、日记等书籍,均未收录此信。  相似文献   

15.
在绩溪县的上庄村,保留着一代文化巨人胡适的故居,它平凡而真实地反映了徽文化熏陶下的胡适先生早年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胡适在杭州     
文楚 《浙江档案》2000,(9):41-42
在众多溪水喧闹的小小的(安徽绩溪县)上庄村,演绎着大学者、大闻人胡适先生(1891-1962)数不胜数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与胡适,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一个是著名作家,一个是著名学者,其实,两个人的祖上就有过交往,据张爱玲在文章中回忆说,有一回,胡适去看望张爱玲,“他(指胡适)讲他父亲认识我祖父,似乎是我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张爱玲的爷爷就是清朝末期名臣张佩纶,当年,还只是一名秀才的胡适父亲——胡传找到他,请他写了一份推荐函,去吉林、黑龙江边境找钦差大臣吴大澂,想得到他的关照.胡适指的就是这件事.  相似文献   

18.
《档案与史学》1999,(1):22-23
1938年,胡适接替王正廷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主要使命即为利用其个人影响,为中国对日抗战争取美国的支持与援助.胡适协助国民政府特使、著名银行家陈光甫于1939年获得了美国第一次战时对华援助--二千五百万美元桐油借款,随即又努力为中国争取第二笔贷款而奔走.  相似文献   

19.
佚名 《出版参考》2006,(17):19-20,39
胡适--蒋介石拟定的抢救名单中第一人 1948年1月底,平津形势趋紧.南京方面朱家骅、傅斯年、蒋经国等在蒋介石授意下磋商谋划"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细节办法.12月13日,蒋介石专门派大员飞抵北平劝胡适南下,但胡适以正忙着筹备北大50周年校庆为由不肯南下.第二天,蒋介石闻讯两次亲自打电报催促胡适飞南京,说时间紧迫不容再拖延,并于14日再次派出专机飞北平,实施紧急"抢救计划","抢救"对象首先便是胡适、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其次是平津的知名教授如陈寅恪、陈垣、毛子水、钱思亮等.事已至此,胡适这才下了走的决心,同时,胡适还力劝辅仁大学校长陈垣,陈垣不走,胡适小儿子胡思杜也表示留在亲戚家.当时胡适想小飞机也带不走多少人就同意了.  相似文献   

20.
一 在《扬子江评论》看到王彬彬先生的《鲁迅的不看章太炎与胡适的不看雷震》一文,受益匪浅。此文从当时险恶的历史大环境出发,对鲁迅不看章太炎,给予了“理解之同情”。不过,关于胡适为什么不去看雷震,我不太赞同王彬彬先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