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鲁迅、胡适、钱玄同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最激进的反传统主义者.他们的反传统主义思想不仅在当时全社会引起轰动.而且对以后的思想文化界一直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近些年随着中国历史的主题从革命转向改革,对于"五四"意义的评价开始多元化,特别是在倡导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人们对"五四"反传统主义的积极影响产生了怀疑,那么"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主义与今天弘扬传统文化是否矛盾,应该怎样看待当时的反传统主义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惠特曼是对中国新诗影响较大的诗人之一,其《草叶集》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已有9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现代化的不同阶段,《草叶集》的译介与传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五四时期.它是民主的象征与革命的艺术符码;在抗战时期它是救亡图存、鼓舞人心的战斗号角;在文革以后,它是张扬自我、独自喧哗的一棵大树。它在中国大陆的本土化过程恰恰彰显了传播者与接受者自身的品格。  相似文献   

3.
刘杰 《大观周刊》2013,(1):23-23,89
胡适在创作上使劲最多,影响也颇大的,是白话诗。他对于新诗理论的探讨,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有显著的成绩。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朱自清曾指出,“胡适之氏是第一个尝试新诗的人”,肯定他的《尝试集》是“我们的第一部新诗集”;并且说,胡适关于新诗的主张,大体上为当时的许多新诗人所共信誉而他的《谈新诗》一文,“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了”。可见胡适在新诗创造和新诗理论建设初期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他的诗集主要是表现了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和民主、自由的诗,具有当时的反封建的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胡适对于传统诗歌的扬弃,作者在此文中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中国新闻事业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有了很大的提升,以邵飘萍为代表的新闻前辈提出了新闻本位思想并身体力行.新闻本位思想在新闻观念、办报理念、报刊经营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对当时和后来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拟从新闻本位思想的内容表现、产生背景、对后来的影响以及对当下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学简介五四时期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在整个社会的演进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五四时期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核心,但是 其存在的意义又远远超过五四运动本身所带来的各种意义和影响.五四时期,衔接了中国社会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巨变带来了文化的巨变,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既是社会历史变化的产物,同时它的存在又加速了社会进步的脚步.  相似文献   

6.
王琮瑜 《大观周刊》2011,(39):11-11,148
小说对中国革命做了真实的描写,作者个人的所见所历是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作为西方人,他笔下的中国革命也有西方传统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斗争成为时代的中心,随着斗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步成为思想战线的主流,由此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革命报刊的大量创办,无产阶级报刊的出现,新闻工作发生了重要改革,是这个时期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因此五四时期也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重要的转变时期。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诗是20世纪初叶一种“尝试”的产物。它因着意批判和扬弃中国旧诗品质而游离旧有的根基,它因专致取法于西洋诗歌而未能稳定成型。因此,可以视为新诗自“五四”发轫以迄于今的历史,均是试验和探索的历史。探索这一概念不仅与中国新诗历史紧密相连,而且也是中国新诗属性的一种抽象。新诗在它的探索过程中不断积累的艺术经验,逐渐沉淀而为一种新的传统。新诗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这一传统,其作为优秀的艺术实践成果的汇聚,这一结论无庸置疑,但当它成为一种稳定的规范时,它所生长的保守性质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幸而新诗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有不同于逐渐凝固的主流诗歌现象的前卫探索相伴而生,这些先锋性的加入与冲击,遂成为有效的活跃因素激发着中国新诗的生机。  相似文献   

9.
<正>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思想空前解放的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是五四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胡适、陈独秀等报人作为当时引领社会思潮的群体,他们的妇女解放思想影响着社会的妇女解放思潮的走向。通过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以往学者关注的问题大部分还都停留在问题的表象,只是对史料的简单分析和总结,延伸到对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来论述当时报人的妇  相似文献   

10.
钦鸿 《出版史料》2002,(4):42-45
20世纪10年代末至20年代初,南通出版的《公园日报》上发生了一场关于白话新诗的奇特而重要的文学论争。说它奇特,是因为这场论争与一般情况不同,它是以转载的形式来进行的。然而,由于发生的时间正是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勃兴之初,论争的内容又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重镇——白话新  相似文献   

11.
杜龙鼎 《出版广角》2015,(17):180-181
五四时期是西诗汉译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西诗汉译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和文化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诗汉译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期刊这一重要平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时的期刊文化。《新青年》是五四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期刊,以之管窥西诗汉译与期刊文化的关系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邱广宏 《兰台世界》2012,(28):30-31
1919年5月4日,一场始于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农工商等中下阶层群众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爆发,史称"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分界点的"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回顾"五四"运动的历史,是一部展现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诗歌的彼此交流和影响也是最为重要的方面。如西方诗歌给了我国“五四”运动以后兴起的新诗以巨大影响,而唐诗对本世纪初兴起的美国新诗运动与意象派诗歌的影响亦十分深刻,二者皆可视为中外诗歌相互影响与渗透的佳例。据今  相似文献   

14.
新诗自本世纪初诞生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是,新诗理论虽与新诗一同诞生,它却远不如新诗成熟。 要建立现代中国诗学体系的确太难。传统诗歌理论的历史那样悠久,成果那样丰厚,琳琅满目的“诗话”、“词话”令众多后来者顶礼膜拜、“超越”谈何容易。而且,自“五四”运动至新时期,我们又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诗学成果,西方式的有着广阔哲学背景的诗学体系,使众多习惯于感悟式、经验式的中国诗论家们宛若步入迷宫,只好惊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标志着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反帝、反封建,提倡民主与科学历史新阶段的转折点。回顾“五四”运动这一伟大变革的时代,用现实的眼光去重新审视“五四”时期新闻改革的艰苦历程,对于今天新闻工作者更高地举起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推进我国跨世纪的新闻改革,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是大有神益的。“五四”运动前夕,由于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军阀连年混战,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新闻事业也是一派调零的景象。当时除少数几家民主主义报刊宣传报道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后,新文学传播曾陷入低谷,以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为代表的报纸副刊接续了新诗传播的努力。围绕着《学灯》的编辑群体最早把郭沫若推上中国的新诗坛,培育并扶持了一批浪漫主义新诗人的崛起,并通过发起胡怀琛为胡适"改诗"等一系列新诗创作讨论引发新诗研讨高潮。由此,《学灯》成为了五四后以上海为基地的新诗创作和研讨中心,对五四运动后扩大新文化运动成果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同时也涌动着新诗革命的潮流。潮流激荡中,不少诗人逐渐形成了从创作实践人手探索汉诗现代化与新诗中国化以振兴诗歌的共识。一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中国气派的诗潮正在兴起,一批体现新诗中国风的诗人、诗作开始引人注目。上海盲诗人李忠利就是其中崭露头角的一位。  相似文献   

18.
《新青年》杂志书刊广告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青年》是现代中国革命史上最重要的杂志之一,它从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最后停刊,经历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过渡时期,其内容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关于《新青年》所刊登的各类文章及其历史意义,很多学者已有详尽论述,但对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即几乎每期都占有相当篇幅的书刊广告,长期以来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其实,联系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19.
徐霞翔 《档案与建设》2021,(6):74-76,51
"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只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这是恽代英写于1920年的诗作《我》.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青年运动的领袖,恽代英从青年时代就积极投身爱国救亡运动,传播革命真理,教育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郭沫若回忆说,恽代英对革命很有贡献,"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们,凡是稍微有些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的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1]本文通过对五四时期恽代英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和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大会的考察,勾画其向马克思主义者政治转向的思想轨迹,并着力呈现部分五四知识分子对救国路径的不懈探寻及其"力行"姿态.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1图书馆学面临新的信息环境 当21世纪到来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刻,从欧美到亚洲,从发达国家到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兴起了一场全球性的信息革命的新浪潮.这次信息革命影响面之广,涉及技术之尖端,以及对人类社会行为方式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同第一次信息革命不同,这次信息革命出现在世界"冷战"之后,将是一次综合国力的竞争,信息产业成为国家重要经济增长点之一,也是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研究文献信息的采集、组织、传递和开发利用规律的图书馆学正面临着一个新的信息环境.新的信息环境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图书馆学研究应当自觉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抓紧机遇,迎接挑战.那么,图书馆学研究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