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人关于王实甫的活动年代及《西厢记》的创作时间有多种说法,但多难取信。综合各种材料来看,实甫大约生于金亡之际,主要活动年代在至元到大德年间,或卒于大末、皇庆初。其代表作《西厢记》大约写于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此外,《度柳翠》一剧可断定非王实甫所作。  相似文献   

2.
旅游文化学者、西厢记研究创作传播专家雷建德携妻于日前赴美考察观光刚刚回国。此次先后到达美国芝加哥、纽约、华盛顿、拉斯维加斯、洛杉矶、夏威夷、旧金山、费城等城市,主要进行美国大百科全书有关评介《西厢记》的探寻考察,又一次将《西厢记》推向世界人民的视野。《美国大百科全书》对《西厢记》予以好评一一"《西厢记》是剧作者王实甫以无与伦比的华丽的文笔写成的,全剧  相似文献   

3.
徐海梅 《兰台世界》2017,(5):97-100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遵循传统四部分类法且集部以"楚辞"居首的体例,将《楚辞洪兴祖补注》作为诠释对象,采用由"诗心"而"人化"的独特诠释视角,展现出规律性的人文艺术现象以反映人生世相。在诠释过程中,运用传统经典诠释法和"循环"诠释法相结合的方式,使文本意义、作者情感、诠释者体验三者牵扯、融会,形成一个互动循环、圆足周匝的体系。《楚辞洪兴祖补注》因重视楚辞文章学、具有"文化再创造"的眼光以及文化学研究性质而成为20世纪楚辞研究史上不能忽视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西厢记》版本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实甫著《西厢记》的原本已经失传,今天能见到的均为明清刊本.至今明刊《西厢记》尚存近四十种,清刊《西厢记》也有近四十种,另有近人校注本五十种左右.现对所存各类完整刊本作一撮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词话》中有关《西厢记》杂剧资料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金瓶梅词话》中有关王实甫《西厢记》杂剧资料的详细梳理,可以见出《西厢记》杂剧对当时社会习尚和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为我们勾画出当时社会生活中有关《西厢记》杂剧传播的图景。而且,由这些资料亦可见出当时市井阶层对《西厢记》杂剧的解读角度和接受视角,正因此,《金瓶梅词话》才会把两种境界格调迥然不同的人物行为(西门庆、潘金莲等人的密约偷期与张生、莺莺的反抗行为)进行不和谐的比类描述。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子渊 《青年记者》2012,(26):18-19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  相似文献   

7.
李佳霏 《视听》2022,(5):105-107
随着"白蛇传"故事的不断演变和再创造,身为配角的青蛇越来越受到众人的关注.尤其随着电影的兴起和现代电影人的不断思考与尝试,青蛇的视觉形象和内在性格在电影中的诠释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在视觉形象上,青蛇的装扮不但逐渐脱离戏曲元素而变得生活化,甚至在《白蛇2:青蛇劫起》中青蛇突破传统认知和性别凝视,穿上了现代运动服.在内在性格...  相似文献   

8.
传神阿堵     
[例文] 至演义①一家,幻②易而真难,固不可相衡而论矣。有如《西游》一记,怪诞不经③,读者皆知其谬。然据其所载,师弟四人,各一性情,各一动止,试摘取其一言一事,遂使暗中摸索,亦知其出自何人,则正以幻中有真,乃为传神阿堵④。——明·睡乡居士《二刻拍案惊奇》⑤ [注释] ①演义——古代长篇小说的一体,根据史传及传说敷衍成文,并经过作者的艺术再创造而成,如《三国演义》等。②幻——即想象,虚拟,在文艺上即为再创造,属浪漫主义范畴。③怪诞不经——怪诞:离奇古怪;不经:不合正道、常规。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曾在河南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历来被当地群众喜爱。在今河南辉县褚丘村和洛阳偃师石桥村,百年来流传着关于《西厢记》的故事传说。两地都分别提出有力证据,证明自己是西厢故事的源头所在,而非学界普遍认为的山西永济。然而结合田野调查、地理方志等相关资料研究,上述两地的西厢传说应为元杂剧《西厢记》传播过程中的衍生物。所得结论虽然驳斥了西厢源头的说法,但当地的西厢故事传说却有着较高的传播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曾在河南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历来被当地群众喜爱。在今河南辉县褚丘村和洛阳偃师石桥村,百年来流传着关于《西厢记》的故事传说。两地都分别提出有力证据,证明自己是西厢故事的源头所在,而非学界普遍认为的山西永济。然而结合田野调查、地理方志等相关资料研究,上述两地的西厢传说应为元杂剧《西厢记》传播过程中的衍生物。所得结论虽然驳斥了西厢源头的说法,但当地的西厢故事传说却有着较高的传播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辨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稹《莺莺传》中所述多与史实相符,已基本成为学界共识。但对其中崔莺莺的家世问题,却颇多异说。辨析诸说,以宋人王铚提出经近人曹家琪补正的认为崔莺莺乃崔鹏之女的说法最为合理,只是曹家琪补正本身出现了疏误,所以招致了批评乃至否定。考诸唐人权德舆《崔元翰文集序》以及金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人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所遗留的史料乃至透露的有关信息,崔莺莺确系崔鹏之女,与元稹为姨表兄妹。其与元稹相遇之事,是随母扶夫柩归葬博陵并服丧三年后再返长安途经蒲州之时发生的。  相似文献   

12.
论文缩微     
起标题是一种再创造 迟国维在《新闻三昧》杂志2004年第11期上撰文说,看报看题。标题应成为读者选择新闻信息的向导,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知晓报道的新闻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再创造策略是一种思想与艺术综合美的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讲,报刊编辑的"再创造"意识与策略,是一种巨大的内在潜能源,持续地开发和利用,关系到报刊的编辑出版,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书记录了电影《赤壁》制作的全过程和导演吴宇森与美术指导叶锦添共同走过的一个难题:围绕汉代历史背景进行艺术再创造。本文选编自该书的推荐序。  相似文献   

15.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上马娇]曲有这样二句唱词:“偏,宜贴翠花钿。”清初批评家金圣叹于“偏”字下点评说:“言双文侧转身来也。”(双文即莺莺)于“宜贴翠花钿”下点评说:“是侧转来所见也。”与圣叹同时而稍后的学者毛西河在他的论定参释本《西厢记》的评语中,反对这种解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段文字很长,照录如下: 偏字断作一字句,调法如此。然 字断而意接。偏宜与李珣《浣溪纱》 词“入夏偏宜淡泊妆”。欧阳修《小 春》词“天寒山色偏宜远”同。俗子 解偏作侧,谓侧转鬓边宜贴钿也。 不知此承面字来,言面上宜嗔宜喜  相似文献   

16.
日本电影《谈谈情跳跳舞》在票房上成功更加得益于他们对于本土审美传统与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与继承。在美国电影制片公司对其翻拍过程中,他们保留的是什么,删掉的是什么,时代背景,创作者身份,甚至不同国家的观影文化心理在其中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一项复杂的再创造过程,是一  相似文献   

17.
杨雪翠 《大观周刊》2012,(45):68-68
空海的《文镜秘府论》是一部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从该书卷次命名和命名的顺序,可以看出空海在吸收和传播汉文化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民族意识、爱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再创造。  相似文献   

18.
本书是一部画作及文论集。作者对艺术的追求没有止于文人的心境,而是更重视人的理解与共情,艺术要把每个人作为窗口取一次最大的通约。这就是《公约数》这个书名的含义。本书收录的画作分作两类:一类是创作,模模糊糊的形象,涉及建筑、笔墨、数学、材料、关系、情感等;另一类是"合作",在杨柳青义永祥号老版年画线刻稿基础上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9.
程宏玲 《青年记者》2016,(29):43-4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各种闻所未闻的疾病铺天盖地朝人们涌来,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成为“富贵病”.健康问题受到大家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健康类科教电视节目也登上各大卫视和地方电视台.科学知识具有严谨抽象的特点,娱乐性先天不足,而要把大量的医学术语、专业内容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新知识,创作难度非常大.所以,好的科教电视节目必须经过“再创造”.综观各大卫视和地方电视台的健康类科教电视节目,栏目形态和栏目运作机制大同小异,但在内容和形式的“再创造”上各有所长.本文以CCTV-10的《健康之路》栏目为主,结合一些省级卫视或地方台的栏目,综合分析健康类科教电视节目“再创造”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王晶  苗艳 《中国传媒科技》2013,(12):135-137
"杜甫很忙"是产生于新浪微博上的一次网络恶搞现象。2012年3月以来,关于高中语文课本《登高》一诗上杜甫的一系列涂鸦图片在新浪微博上被疯狂转载,使得生活在1300年前的诗圣杜甫突然变成了"网络红人",其随后所产生的商业利益也日益被广大商家发掘并利用。究其本质而言,"杜甫很忙"不仅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网络热点话题,更是新媒体背景下一场最新的大众狂欢文化。新媒体背景下的狂欢文化能够让受众从对大众文本的再创造中建构出大众意义和大众快感,从而抵制或规避文本本身所代表的支配力量,制造某种符号民主;它能够起到一种类似于"安全阀"的作用,不满的情绪一旦在嬉笑怒骂的狂欢文化中被释放出来,实际上可能会加强正常的社会秩序。简言之,新媒体文化是一场全民性的符号消费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