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社会秩序井然,万事万物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即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并由此形成了整体和谐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智慧,至今仍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人所设定的最高人生理想.本文立足于历史和文化哲学的视野之下,着重阐明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即终极指向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其形成、发展的认识论根源、价值论根源,以及原始思维基础,力求更深入地揭示中国文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审美发生、哲学基础、伦理学内涵等三方面对中国古代和谐观进行了文化还原。和谐是从远古初民生理快感中挣脱出来的审美意识;作为一种美学观,它以“中”为正确的方法论原则,以“和”为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中和之美”为主要审美形态;作为一种伦理观,它以天人合一的最高目的论原则,以美善真统一为基本价值取向,以情理结合为典型的艺术形态。通过文化还原,中国古代和谐观实际上是一种以正确性原则为内在精神的具有素朴辩证精神和人文色彩的普遍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图书馆就应当打造和谐之美,图书馆和谐之美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这就是馆员与自身之间的和谐之美;馆员与馆员相互之间的和谐之美、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和谐之美。图书馆和谐之美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图书馆工作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和谐发展机制,使图书馆成为和谐社会的和谐圣地。  相似文献   

5.
论旅游的和谐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如同西方古典浪漫派音乐,唤醒人们心中的家园感,让人们诗意地栖居于自然的怀抱;旅游能消解人与自然的对抗以及社会化带来的异化成分,使人适情顺性,逍遥自在;在旅游活动中,主客体异质同构,情景交融,使人性得以升华;在审美效应上,旅游是现实人生超越的预演,并营造为现实人生输送精神动力的稳定心态。因此旅游的审美本质就是和谐。人与环境相契相合的回归性文化走向将使旅游的和谐之美得到充分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6.
和谐之美     
和谐是绿叶点缀红花,和谐是微风拂过脸颊,和谐是蓝天映衬白云。 在贫瘠的土地上,白云因和谐化作丝丝细雨,洒下了久违的雨露,把大地干裂的身躯重新愈合。  相似文献   

7.
和谐之美     
一如 《老年教育》2008,(11):19-19
无事堂前,忽然热闹起来。“执著”与“放下”正在进行一场辩论。执著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放下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相似文献   

8.
宋代端午节在共时、历时的节日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文章主要对端午多样化的节名作简要辨析,并从宋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市民壮大、道教风行、统治者的提倡、民族交流等影响性因素入手,呈现端午节在宋代的具体变化,揭示宋人竭力追求的端午节庆文化的和谐之美。最后,就宋代端午民俗与文学的互动及对后世的影响作说明。试图通过特定历史社会环境的还原与文献梳理,立体再现宋人丰富多彩的节序生活和节日理念。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员与读者构建图书馆和谐之美的纽带是馆员服务语言的运用艺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的第二形象。图书馆员的语言是连接读者与图书馆相互和谐的桥梁与纽带,它包含馆员的思想、情感、心理、气质、素养和学识等。图书馆员只有正确地运用语言艺术这一纽带,才能与读者保持和谐密切的关系,达到构建和谐图书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和谐之美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美时刻伴随着我们。  相似文献   

11.
社会即人的集合体,研究社会必须研究人。人的存在方式并非恒定不变,这是由人性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状态,需要新型的人的存在方式——和谐社会主体与之相适应。在哲学视角下,从人性假设发展轨迹、理论依据以及科学理解三个方面对和谐社会主体进行较为深入的论述,可以丰富人学的当代发展内涵,也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状态下社会主体的科学的合理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可谓是从现实生活立足的具有实用体征的内容与形式融和贯通的哲学思辨体系,更注重戏剧艺术特定的伦理学和美学的价值规范。可以说,"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潜质",也是华夏审美文化的"中坚思维",它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成为文化艺术精神流变的一种支配力量与文化底蕴,始终渗透于中国地方戏审美的诸多时空。因此,中国地方戏曲崇尚"天人同构"的自由、和谐、恒定、隽永的生命状态,并成为东方戏剧艺术苑囿中一朵靓丽的文化奇葩。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揭示我国传统小说脍炙人口,走俏文化市场的一个原因——佛道文化孕育了我国传统小说的人物崇高美、情节圆融美、环境奇幻美,也同时造就了以佛道混合的文化积淀为基础的艺术欣赏心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作为根本性的哲学观念,渗透在文人的人生价值追求与诗歌创作中。天人和谐,人人和谐,身心和谐与心理和谐是诗人由外及内,由身到心的提升过程,表现为能超越任何一种生命存在的境遇作自己的主宰,从而修炼一个完善完美的心灵。在诗歌的创作中,则表现为由内及外,由心到身的外显过程。诗人在物我情意融通,寓意于物,以物比德的创作过程中与自然客体达成情意的圆融合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批判,提出了和谐为美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在他看来,和谐是一种最高类型的美,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而最终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它是通过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社会的异化最终克服人与自身的异化而实现了的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前,人类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如大气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做到正确地认识自然、科学地利用自然和有效地保护自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文化全球化在当前的发展状况,重点论述了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与价值,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顺应全球化这一浪潮中所应有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8.
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谈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实现经济跨跃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城市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道家思想博大而深邃,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挖掘道家的自然无为,天人合一;各便其性,宽容兼收;不言之教,效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0.
<周易>作为儒家经邦济世宝典,孔子对其"和为贵"的理念有深刻阐述.<周易>诱导人们涵养心性和谐的精神境界,坚持"与人为善"的宽容心态,营造"安土敦仁"的和谐政局,维护天人和谐的生存环境.数千年来,<周易>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思想财富, 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启迪良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