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变文集》卷四所载《降魔变文》,由王重民先生根据六种敦煌写本校录。其后徐震堮先生《敦煌变文集?遣拐芳啊对俨埂?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及附录《〈敦煌变文集〉校记录略》,又续加补校。笔者再为摭拾若干条,以为续貂。《变文集》校记引丁卷异文有须改正者,一并附焉。引文出自《敦煌变文集》者,但标页码,不赘书名。  相似文献   

2.
<正>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这样一个“是”字: ①后母闻言,于瞽叟诈云:“是你怨家有言:不得使我银钱。若用我银钱者,浑家不残性命!”(《敦煌变文集》卷二页一三二)“是”字置于句子之首以加强语气,“怨家”指舜,“残”即“留”意,同页有“是你怨家修仓,须得两个笠子”,“是”字和上“是”字是同一作用。笔者所用材料是向达先生等编《敦煌变文集》和《苏联所藏押座文及讲唱佛经故事五种》(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附,以下称《五种》)。统计的结果是:共有这样的“是”字21例,其中,《敦煌变文集》有20例,《五种》有1例。虽然仅有21例,但是分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载于《敦煌变文集》中的《太子成道经一卷》、《太子成道变文》四篇、《八相变》、《妙法莲华经讲经文》(P.2133),均由王庆菽先生主校,另一篇《妙法莲华经讲经文》(P.2305)由王重民先生主校。《变文集》出版后,续有徐震堮,蒋礼鸿、项楚、郭在贻、袁宾诸先生对上述篇目于以补校。偶有未竟,笔者亦为之拾遗若干。下引《敦煌变文集》原文仅标明页码,凡无异议之原校径引改后文字,引诸家校勘省称“某校”,出处见文末。  相似文献   

4.
《太子成道变文》(斯3096卷),载《敦煌变文集》327页,字不满400,而讹误比比皆是,难以卒读。经王庆菽先生、蒋云从(礼鸿)先生等校释勘正,始得通顺可读。本文仅就王庆菽先生《校记》中所遗留的几个疑难点进行校释。  相似文献   

5.
王伟琴 《课外阅读》2010,(11):178-179
z于P.3451残卷变丈中的“尚书”及其篇名,1937年孙楷第先生在《敦煌写本(张淮深变文)跋》中认为“尚书”指张淮深,并拟变文名为《张淮深变文》。之后,王重民先生的《敦煌变文集》、潘重归先生编的《敦煌变文集新书》、项楚先生《敦煌变文选注》及其增订本、黄征先生、张涌泉先生校的《敦煌变文校注》等都沿用了孙先生的看法。笔者在对P.3451残卷歌颂对象考证的基础上认为P.3451残卷变文的“尚书”应为两个一一张议潮和张淮深,其篇名似应为《河西节度使张尚书变文》。  相似文献   

6.
《敦煌变文集》中的《破魔变文》、《降魔变文一卷》、《难陀出家缘起》三篇,由王重民先生校录;《祗园因由记》,由王庆菽先生校录。《敦煌变文集》出版后,徐震堮、蒋礼鸿诸先生又加补校,项楚先生亦作《〈破魔变文〉补校》、《〈降魔变文〉补校》。望洋兴叹之余,不避效颦之讥;若少有拾遗补阙之劳,则足以自慰。下《敦煌变文集》引文仅标页码。凡无异议之原校,迳引改后文字;为利排印,原繁体、异体、俗写、别字一律改为通行汉字;改竖排为横排后,专名号等,相应省略。称引诸家校勘简称“某校”,出处附文末。  相似文献   

7.
《下女夫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以往的认识与检讨敦煌遗书中的《下女夫词》,早经刘复先生收入《敦煌掇琐》,王重民先生又根据六个抄本予以校录,收入《敦煌变文集》(上集).关于《下女夫词》的性质,《敦煌变文集》编者判断为对话体故事变文.王重民先生在《敦煌变文研究》一文中把《下女夫词》列为对话体变文的第七篇,并且说《燕子赋》、《茶酒论》和《下女夫词》是  相似文献   

8.
对原作进行校勘以求真貌,是敦煌变文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如果这个基础不坚实,也就是说如果研究对象失真,那么由此出发的研究就很难有严密的科学性,在这种基础上建立的科学大厦,无论外表如何华丽,终究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王重民等先生编校的《敦煌变文集》(以下简称《变文集》)自1957年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欢迎,但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局限,该书在校录方面错误甚多,据不完全统计约在万条以上,从《变文集》出版至今,有关的商榷、补校论文(著作)已达120余篇(种)之多,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有许多误录、漏校、误校之处未被发现和纠正,甚至又产生了新的差错。令人欣喜的是,最近由岳麓书社出版的《敦煌变文集校议》(以下简称《校议》),对敦煌变文的整理校勘有一定的新水平。这部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一些学刊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敦煌变文校勘的文章,解决了一大批变文校勘中的疑难问题,成绩很大。但这些文章大抵是以《敦煌变文集》①作为校勘的依据,没有或基本没有核对原本原卷。事实上,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敦煌变文集》的校订工作是很不够好的”②,而且传录失真的情况也十分严重③。所以以《敦煌变文集》为依据的考订文章,就难免有疏失之处。这里就管见所及,试作平义。  相似文献   

10.
《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经过王庆菽、项楚、张涌泉等先生的整理 ,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在项楚先生指导下也稍有涉猎 ,故补疏数条如下 :1 是人皆老 ,贵贱亦同 ,不谏贤愚 ,是共老苦。 (《敦煌变文集》第 1 79页 )谨按 :“共老苦”不辞 ,“共”当为“其”之误。白话文献中往往有句中用“其”作衬字之例 ,如上文 :“相公是也又为夫人说其老苦。”又 :“相公是也又为夫人说其爱别离苦者。”《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 :“唯有释家弟子 ,是其出家 ,堪受人天广大供养。”《经律异相》卷 5 :“佛曰 :昔五百贾人一怀恶心…  相似文献   

11.
俗语词零札     
露柱《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卷六《丑女缘起》: 两脚出来如露柱,一双可(胳)膊似粗椽。(800页)这是形容丑女的脚胫、胳膊粗大难看,如同柱子、椽子一样。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  相似文献   

12.
1988年岁首,每读姜亮夫先生《敦煌学论文集》,至于夜深漏尽。该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汪洋恣肆,博大精深;末学荒落。难以窥其涯埃。《敦煌本毛诗传笺校录》录阮刻于上:校其异文于下。“所据皆巴黎藏本,凡七卷。”即《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中《伯希和劫经录》所注录也。首列《叙录》:其目录为:《唐写本毛诗诂训传郑  相似文献   

13.
0.前言 0.1 本文所说的近代汉语,指的是从晚唐五代到清朝中叶的跟文言相对、以口语为基础的通俗的书面语。即古白话。包括敦煌变文,翻译佛经,禅宗语录,词、曲、话本,宋儒语录,白话史料,明清小说等等。 0.2 魏晋以降。直至解放初期,副词“cái”一直有两种写法:“才”与“(?)”。例如: (1)说者酒未饮时一事无,才到口中,脑烈(裂)身死。(《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 (2)(?)一月,诸州颁下;汉帝有救晓示,告言道:“刘家太子逃逝他州,谁人捉得,封邑万户。”(《敦煌变文集·前汉刘家太子传》)以“才”“(?)”并行的一千多年的使用情况看,除了语体色彩略有差异外,在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方面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为了行文方便,下面不管原文是“才”还是“(?)”,一律写成“才”。  相似文献   

14.
王重民等先生校录的《敦煌变文集》问世以来,时有方家为之补充校正,对于阅读原文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由于变文没有更多更好的本子,故绝大多数校补  相似文献   

1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经王庆菽先生一番披荆斩棘,校录于《敦煌变文集》中,给于研读者的便利,已载入敦煌学研究的史册.三十年后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偶有所得,仰前贤之风雅而已.下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原文,仅注《敦煌变文集》页码.为方便排印汁.凡没有异议的原校录本中的俗字别字,均按校正后的文字转引;并改繁体字为简化字.原文为竖排,改为横排后,专名号等,相应省略.经“须菩提〔注〕于意云何,但恒河中所有沙"至"尔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  相似文献   

16.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无常经讲经文》、《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两篇,由王重民、王庆菽、向达先生校录于《敦煌变文集》中,又经徐震堮等先生补校;笔者不敏,亦为续貂。另有押座文校补数则,并附于后,以求正于方家。下引《敦煌变文集》原文,仅标页码。为便排印,一般原文均改为现行规范汉字。笔者赞同的原校径引改后文字。称引诸家校勘省称“某校”,出处附文末。  相似文献   

17.
敦煌遗书P.3808正面为《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以下简称《讲经文》),经向达先生校录刊于《敦煌变文集》中。姜亮夫先生在其大作《莫高窟年表》中九三三年条下,有札记论及该卷,鞭辟入里,但限于体例,惜其过简。笔者不揣愚陋,略申己意,以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8.
读变枝谈     
余读《敦煌变文集》。释集中各篇词义,为《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余所笺记,缀为此篇,凡校文、释义、正读、广异闻者皆入之,颜曰读变枝谈。枝者,谓《通释》之旁枝也。每条各记《变文集》页数,便寻检也。读变文者或有取焉。伍子胥变文  相似文献   

19.
评《敦煌文书校读研究》寄明《敦煌文书校读研究》,蒋冀骋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22万字。本书对《敦煌变文集》《敦煌变文集新书》《王梵志诗校辑》《敦煌歌辞总编》等书的过录、校勘错误进行了校订,对一些难以索解的俗语辞进行了考释,对王梵志...  相似文献   

20.
王重民、王庆菽、向达、周一良、启功、曾毅公六位先生轮校编成的《敦煌变文集》,给敦煌变文的研读开拓了大道通途。但变文难读,待校之处仍多。徐震堮、蒋礼鸿、郭在贻、项楚诸先生续加补校,成果辉煌。然未竞处仍存。谨以《维摩诘经讲经文》五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