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当今社会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化石能源,全球总能耗的74%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资源却在日益耗尽.同时,化石能源的无节制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作为清洁、可持续利用的能源,为解决人类未来能源供应问题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生物质能源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生物质能源概述 化石资源的过度消耗引发了能源和环境危机,寻找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品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生物质能源环境友好,可再生.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建立在消耗资源的基础上,社会持续发展带来能源开采和利用,造成现在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根据世界能源机构2012年的分析数据显示,世界石油、天然气、煤、铀的剩余开采年限仅为45年、60年、230年和70年,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同时,传统化石燃料的使用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从而引发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现象,以及雾霾灾害天气的频频发生;化石燃料中的杂质燃烧后向大气中释放氮、硫等物质,影响环境健康,打破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盐度能     
从天然盐资源中回收能,其成本显然比从常规能源和大多数其他非常规能源中回收能要高。这方面的技术目前儿无发展,许多根本性问题有待解决。但是,一旦化石燃料告罄,盐度能的开发就会以其环境优势令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5.
<正>生物质具有可再生性,并且十分丰富,每年生产量远远超过目前世界能源需求总量,相当于世界年能耗总和的10倍。因而,生物质成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世界第四大能源。生物质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沼气、压缩成型固体燃料、气化生产燃气/发电/供热、生产燃料酒精、生产生物柴油等方式进行转化和利用,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随着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和人类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重视,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利用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  相似文献   

6.
《科学中国》2007,(8):5-5
目前,人类所消耗能源的70%来自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给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使人类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科学家预言,尽管化石燃料能源未来仍将占有相当大比重,但其一统天下的局面将逐渐结束(地球上2亿年形成的化石燃料,大体只够人类使用300余年),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可望撑起未来世界能源供给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化石能源日益短缺,能源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要节流,更要开源。近年来,中国出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与能源紧缺的供需矛盾。这种矛盾正在日益激化。另外,化石能源的过量使用也使环境日益恶化。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开发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成为我们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肖娇  曹建明  徐林 《百科知识》2009,(10):29-31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全球化石燃料资源储量十分有限,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中国约可以使用15年,世界约45年;煤炭剩余探明储量中国约可以使用81年,世界约230年。不仅如此,化石能源的燃烧还会污染环境,所有这些问题给全球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甚至毁灭性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动力的工业文明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所创造的优越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能源和环境两大危机却已不期而至。按照目前人类活动所需的能源消费水平,再过一百多年,地球在50万年漫长的地质年代所形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化石能源将要消耗怠尽;而与此同时燃烧化石燃料要向大气中排放大量废气,使大气变浊,造成酸雨剧增,气候变暖,洪涝干旱灾害频繁,臭氧层被破坏。在当前全球能源和环境向人类亮出“黄牌警告”之时,开发新能源已成为人类发展中的紧迫课题。谁能最先占领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先机,谁就将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既解决了能源替代问题,又为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使其产业化、现代化,变无用为有用,清洁、环保,增加其价值和使用价值,既可推动农业与工业的结合,又可促进环境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个年产亿吨的生物质油田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石激起千层浪工业社会已经高度发达,而惊回首,推动它发展和运行的动力与“血液”要出问题。上世纪末,就不断有化石能源还能用多久的文章,2005年美国能源信息署(IEO2005)又发布了:剩余可采储量、储量增长潜量以及待发现资源量之和,全球石油还可用53年,天然气可用63年,煤炭可用90年。此外,化石能源导致全球变暖和环境恶化的消息也是频频传来。整个人类社会都在反思、忧虑和寻求对策。  相似文献   

11.
建筑物的采暖与空调是能耗大户,而且大部分是靠消耗煤、油、气等化石能源。针对化石能源将在百多年内穷尽,以及燃烧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寻找非化石的替代能源,更有效地节能减排已成为地球人的头等重要大事。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等可替代能源同等重要,自然界的水与空气中还蕴藏有极大量的环境低位热源。全国每年排放城市生活污水500亿吨左右,其温度适宜稳定,  相似文献   

12.
王景 《科学中国人》2006,(10):58-61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化石能源日益短缺,能源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要节流,更要开源。近年来,中国出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与能源紧缺的供需矛盾。这种矛盾正在日益激化,另外,化石能源的过量使用也使环境日益恶化。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开发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成为我们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林业生物质能源是十分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目前来看,其能源品种丰富,具有清洁、环保的特点,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推动林业与工业的结合、促进环境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可以通过工业化利用途径,将非食物类的树木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源产品和生物基产品,并且坚持走"非粮"的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随着其开发步伐的加快,将成为应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转型、解决能源与环境突出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十年来,传统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利用引起了诸如温室效应、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开发既不依赖化石燃料也不排放二氧化碳的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巴黎协定》承诺在21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我国政府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未来几十年能源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氢能是全球公认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能量密度高、燃烧后无污染的特点,是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理想能源燃料,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化石燃料大量使用导致了很多环境问题,其排放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尤为严重,为应对温室效应及其他相应的环境问题人们提出低碳经济,世界各国严格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在这之下人们似乎忽略了二氧化碳的积极作用——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载体,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质能,而生物质能应用潜力巨大,正确认识二氧化碳的作用对低碳经济时代能源的意义重大。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不仅使地球出现能源危机而且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对危机,如何在环境与能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人类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能源需求日益增长。人们长期以来依赖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以铀为基本燃料的核能等,但地球上这些化石能源资源的储量有限,终将日益枯竭。同时,由于大量使用这些能源导致了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就迫使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清洁而持久的新能源。  相似文献   

17.
1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燃料电池是一种通过电极反应直接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发电装置。燃料电池具有能源转化效率高、噪声低、环境友好,可实现能源多样化。能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化石能源的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峻,能源安全已成为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专家预计化石能源的可使用时间是30—40年,到21世纪50年代,人类社会将逐渐步入氢经济社会,而燃料电池技术是实现氢经济社会的基础。为此,美国、欧盟、日本等许多工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国家燃料电池和氢经济发展路线图。…  相似文献   

18.
常规化石能源属于一次能源,储量有限,而且利用的过程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生物质能源来源于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但是,生物质能产业化进程还存在着很多困难。本文分析了生物质能利用的困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助推内蒙古新能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带来的不可持续问题,人们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文章就低碳经济与新能源的发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谈我国新农村资源环境与能源利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重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向农村地区的转移,破坏了农村的资源环境,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解决能源利用问题,开发可再生能源,有助于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我国新农村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