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悬念,原指人们在欣赏戏剧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将悬念移植到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焦急渴望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出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  相似文献   

3.
一、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在教学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现代心理学认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从而吸引学生  相似文献   

4.
悬念具有激情、引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也是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增强数学求知欲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设置悬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激疑疑能使人心理感觉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促进主动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适时激疑,则学生可因疑生趣、以疑诱思、以疑获知。例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课始我首先进行一个演示实验:将一只带有刻度的量筒倒入一定量的水,并让学生做好  相似文献   

5.
武明丽 《成才之路》2013,(28):33-34
本文主要论述了利用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思维大门,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起来,假使数学教师依据教材的内容,在恰当的时间设定恰当的悬念,以激起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冲突,就能有效调动学生心理上要求解答疑惑的需要。作为学习心理机制的一种——悬念,是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没有感到满足时出现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设置一定的悬念,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下面,结合实际教学论述悬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王捷 《青海教育》2004,(12):25-25
“如果孩子没有了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和理论就都化为灰烬,化为死气沉沉的木乃伊。”“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这些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充分激发起孩子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课堂教学也是一样的,巧设悬念的诱读,  相似文献   

7.
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Hu&;#224;(hu&;#224;:围棋盘上画的方格子),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占人写作的经验之谈鞭辟入里。文章平铺直叙,看了前面就能猜出后面,无论如何也难以产生诱人的魅力;反之,起伏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曲折腾挪,摇曳多姿,让人读来兴趣盎然,这样的文章无疑倍受读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8.
悬念能使人产生心理需求,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期待,乃至欲罢不能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正如平时我们看戏剧、看电影那样,总是急切地去追踪剧情,关心着人物的命运,这就是悬念所起的作用。把悬念的这种作用引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巧设悬念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0.
赵卓 《成才之路》2010,(36):I0027-I0028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悬念,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致。悬念这一教学技能,要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内容和学生不同的年级层次灵活运用。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悱愤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 悬念是指在文艺作品中,作者为引起读者的注意,使读者对故事的结果及人物命运产生牵挂,急于了解结果而创设的一种心理倾向。在生物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创设各种悬念,以引起学生  相似文献   

13.
14.
严敬群 《学语文》2003,(6):39-39
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提出问题 ,摆出矛盾或设置疑团 ,故意不予理会 ,或作出种种猜想 ,引起读者对事故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关心 ,等蕴蓄较长的时间之后 ,再解开疑团 ,释除先前的悬念 ,这种写法叫设置悬念法。如讲评书的人讲到关节点 ,往往会突然打住 ,说道 :“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听众急盼故事的水落石出 ,被引逗得心急火燎 ,下回还要再听。这便是悬念的妙用。写文章 ,特别是写记叙文 ,巧设悬念 ,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把文章读下去 ,增强文章的艺术吸引力 ,又能前后呼应 ,使情节环环相扣。[例文]“6号”的故事蔡双霞早晨 ,我正坐在餐…  相似文献   

15.
一天,英国的一个名叫弗莱明的贫苦农夫正在田里干活。忽然,附近沼泽地传来了呼救声,农夫赶忙放下手中的农具,奔向沼泽地。只见一个小孩正在泥潭中挣扎,淤泥已没到他的腰部。农夫奋不顾身地救起了小孩。第二天,一辆豪华小汽车停在了这个农夫劳作的田边一位风度优雅的英国贵族下车后,自我介绍说是被救小孩的父亲,他是亲自前来致谢的。农夫说,这件事不足挂齿贵族说:“我想用一笔酬金来报答你,你救了我孩子的命。”农夫回答说“:我不要报答,我不能因为做一点事情就接受酬金。就是我应该做的。这时候,农夫的儿子刚好走出家门。“这是你的儿子吗?…  相似文献   

16.
教师通过创设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质疑意识,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对应的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本文以中职计算机教学课堂为出发点,重点探讨如何更好地通过创设悬念,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进而打造一个更加高效的中职计算机课堂。  相似文献   

17.
章回小说和编剧本惯用“欲知详情,且等下回分解”的手法,情节到了紧要关头,往往来个“急煞车”,引而不发,使读者或听众产生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即悬念心理.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具有巨大的潜能,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增强记忆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深化思维.因此,数学教学中巧妙地寻找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常是教学魅力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8.
"设置悬念"是一种教学艺术,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状态,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认真思考,解决问题。例如在讲空间距离的问题时,教师这样引入:两个男孩各骑一辆自行车,从相距20公里的两个地方,分别同时开始沿直线相向骑行。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和理解能力,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尤如一剂“催化剂”和“调味剂”,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主动参与的需求,产生主动探究的行为.悬念设置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笔者的实践策略是:新课导入时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教学重点、难点处设置悬念,促进理解,拓宽思维;课堂出现“冷场”时设置悬念,调节气氛,活跃课堂;教学结束时设置悬念,课尽意未尽,思不止.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先欣赏冯骥才小说《神枪手》:玻璃花叼着烟头神气地向上撅起来。啪一下,烟头被打灭,啪!又一下,叼在嘴上的烟卷竟给打断;啪帽子被打飞了。他才明白有人朝他开枪。他原地转一圈,这时打开洼地跑来一少年,递给他一张帖子说:我师傅要会会您。去么?去就去,三爷怕嘛!神鞭都叫你三爷吓跑了!玻璃花毫不含糊,气冲冲跟在后边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