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出发,认为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着隐喻的手段,语法化本身具有隐喻特征.语法化的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过程:语法化就是从一个概念城(源城)到另一个概念城(目标城)的意象图式的映射过程.这位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化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出发,认为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着隐喻的手段,语法化本身具有隐喻特征。语法化的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过程:语法化就是从一个概念域(源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的意象图式的映射过程。这位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化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3.
语法隐喻理论是韩礼德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它的引进介绍,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注意,对它的研究也不断地深入.但是由于韩礼德论述的不彻底性和含糊性,语法隐喻在国内的研究远未达成共识.它不仅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而且在同其他理论如名词化、语法化和认知语言学等的关系方面都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4.
语法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过程,也是认知功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主要从认知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语法隐喻现象的语言认知过程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而语法隐喻化形成的概念隐喻及人际隐喻的语言认知过程做了解析。文章认为语法隐喻现象的更高层次即是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它们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也是主要的语言认知运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生成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都对语法化问题进行了研究,、认知语言学强调语法化与隐喻、象似性、主观化等密切相关,从而词素、词、短语(或词组)、句子和语篇经过语法化形成一个连续统,不具有清晰界限,因此只有语法化而无语法.本文就此进一步从语法化的角度对语法单位的划分确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和讨论两大类型的语法隐喻,即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以期为语法隐喻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探求语法隐喻与认知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语法化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学者关注虚词及其相关形式的历时形成过程,有些学者侧重于研究词汇化现象。本文分别从认知机制和语用因素两方面对语法化进行了分析,对英语语法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语法化和词汇化现象是自然语言发展的结果.这两种倾向同样体现在基本的也是典型的语言结构单位——成语中.成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既体现了语法化倾向,也显露了词汇化趋势.成语的语法化和词汇化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9.
以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理论的探讨,从实践操作层面进行的研究相对缺乏。运用认知语言学及认知语法的研究成果能加深教师对语法习得过程进而对二语习得过程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单一的规定性的讲授方法,关注语法的语义特性,加强整体性教学,使学生体验语法特性,增强对语言现象的敏感性,从而获得较强的语法能力。  相似文献   

10.
罗茜 《文教资料》2010,(20):42-43
本文分别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比较。二者具有不同的讲究方法和目的,但并非一个优于另一个而是相互补充。从多维度去研究隐喻,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和解释隐喻。  相似文献   

11.
“还”最初是用作动词,隐喻机制和特定的句法结构导致其语法化,结果是副词“还”产生,首先产生的两个副词义项,是“重复”义和“转折”义。  相似文献   

12.
普遍语法论和认知语言学代表了两种不同本质的语言哲学观,在解释二语习得时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对立性。但两者并不完全是对立关系,而是处于语言习得理论研究连续系统的两端。两个理论系统的结合与互补,可以更全面地解释二语习得。  相似文献   

13.
郭莹 《海外英语》2012,(21):224-226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英汉语被动句语法化进行比较。从语法化和语法结构体两大层面入手,分析英汉语被动句在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相似、相异、相关的语法现象背后的特征,发现:英语被动句的语法化程度要高于汉语被动句,汉语被动句则由于动词没有形态的变化,需要借助其他形式来帮助展现其句型特征。尽管英汉语被动句在句法形式上虽然有差异,但是在表达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上机理还是可以相通的。  相似文献   

14.
语法化研究语法形式来源和固化的问题,是语言学家长期关心的问题。认知语言学对语法化研究非常重视。词缀作为词汇扩展演化的重要工具,反映了人类语言词汇的重要特征,从语言认知加工的角度来看.词缀有利于语言的使用者以较小的认知能量获取较大的认知效益。  相似文献   

15.
名词化或名物化是汉语语法研究的棘手问题,直接影响汉语中名词和动词的划界.从认知语法角度观察,名词化是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概念物化作用的结果,光杆动词,动词短语、小句都可以发生名词化.  相似文献   

16.
隐喻已经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学术上存在着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两大主要隐喻。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隐喻。本文客观地从隐喻的本质、工作机制、语义特征对这两种隐喻进行初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中歇后语现象进行初步探讨。主要讨论歇后语的隐喻类别和认知机制。歇后语是一个隐喻的宝库,其使用的隐喻类别多样,主要有语音隐喻、拟形隐喻、语义隐喻和语法隐喻。其认知机制涉及到了人的经验、注意角度、突显程度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刘宁  李小华 《考试周刊》2007,1(36):32-34
单向性假说是语法化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是语法化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演变现象存在的基础。然而,就目前而言,尽管大多数学者都坚持单向性的有效性,但基于认知角度的研究却明显不足。因此,本文旨在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原理对语法化单向性的理据展开诠释与分析,从而在本质上对这一语言演变现象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19.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两个学派对概念隐喻的微观研究以及它们的源头语法及认知隐喻进行功能和机制上的对比认为,虽然语法隐喻和概念隐喻两种理论各自研究的出发点不同,但是它们有着共同的基本思想,二者在运作机制上的差异恰恰是对各自隐喻研究的互补.  相似文献   

20.
对隐喻的研究有很多,迄今为止,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学术界对隐喻本质仍无一致观点。从目前的几种隐喻观,即修辞隐喻、语法隐喻、认知隐喻的理论起源及三种隐喻转喻的模式,探讨其内在关系,可看出,三者并不是孤立排斥的关系,其在本质上是有联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