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大大增加。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上半年报告,我国高校中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约为10%,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数已达到240万。作为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不仅面临着经济压力,也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事实表明,只有提高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素质,经济支持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单纯经济救助难以解决“心理贫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大大增加。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上半年报道,我国高校中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约为10%,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数已达到240万。实证调查和分析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非贫困生而言,在心理焦虑、偏执、抑郁、自卑、人际敏感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张兰君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定性研究表明:贫困生经济困难,  相似文献   

3.
引言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大大增加。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上半年报道,我国高校中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约为10%,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数已达到240万。实证调查和分析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非贫困生而言,在心理焦虑、偏执、抑郁、自卑、人际敏感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据统计,在我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约240万,占学生人数的20%,特困生占5% ̄10%。日益增长的贫困人数和不断出现的关于高校贫困生的报道,使社会各界将目光投向了高校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本文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高校贫困生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及高校扩招而产生的,具有时代的特殊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贫困生占高校学生总数的10%~20%,数量庞大。由于经济条件差,生活质量低下,导致贫困生入学后面临着种种考验,比如对大学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适应等问题,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应对。因为贫困,消费成为贫困大学生生活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难题,也因为贫困,"低消费"和"高消费"之间的反差成为他们出现巨大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1]。所以说,他们是社会的  相似文献   

6.
郏宁扬 《文教资料》2009,(14):197-198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在承受着“物质贫困”的同时,也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威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再是简单的经济解困问题.应清晰地认识到目前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的不足.努力克服片面强调“经济解困”而忽视“心理解困”的倾向.积极构建高校贫困生“心理解困”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经济贫困引发的"心理贫困",客观地存在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灵之中.文章在分析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具体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援助"的思想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校部分贫困生在面临经济贫困的同时存在着诸如自卑、敏感、焦虑、抑郁和自闭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贫困生个人自身的原因.高校应建立三位一体的贫困学生心理援助体系,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以心理扶助为关键,以提高素质为核心,全面、深入地做好贫困生"心理解困"工作.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高校学生欠费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高校欠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可将高校学生欠费类型分为贫困生欠费和非贫困生欠费.目前云南省高校学生欠费问题严重.欠费人数、欠费金额不断增多;学生欠费率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级递增;贫困生欠费与非贫困生欠费并存;高校毕业生"赖账"行为开始出现,有恶化趋势,导致高校存在"死账、坏账".这些问题影响着云南省高校的健康发展,必须从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群体的资助体系等几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校扩招和并轨收费的实行,贫困大学生的人数和比例迅速扩大.这些贫困生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面临着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导致心理压力增大,表现出自卑、孤僻、偏激、改向等心理压力,也成为高校自杀、暴力等恶性事件高发的诱因.因此,构建缓解贫困生心理压力体系,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贫困,使其健康成长、成才,则显得紧迫和必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高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目前,在我国一般高等学校中,贫困生人数约24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10%-20%,特困生人数约16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5%-10%.由于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不可轻视的问题,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及其人格发展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和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2.
据统计,在我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约240万,占学生人数的20%,特困生占5%-10%。日益增长的贫困人数和不断出现的关于高校贫困生的报道,使社会各界将目光投向了高校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本文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对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校经济贫困学生人数的不断攀升,他们中的精神贫困现象又显现了高发趋势。精神贫困更多地影响了贫困生的健康发展和学业的顺利完成,如何帮助贫困生从精神上脱贫已经成为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贫困生“精神贫困”的特征与成因的分析,从而对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解困”工作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更加全面地做好高校贫困生工作。  相似文献   

14.
徐曼曼 《教育》2012,(32):19-2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贫困生所占比例约为35%,是全国贫困生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由于国家只按25%的平均比例下拨助学金,贫困生的认定与细分问题在该校显得尤为突出。今年9月开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推出了"学生经济状况测评指标",以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化问卷调查形式"筛选"贫困生,这一创新办法为困扰众多高校的"贫困生界定难"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并行的三种认定方式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  相似文献   

15.
贫困大学生是当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日益成为政府以及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对象。现在,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将近30%,其中特困生比例达到了10%-15%。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大学生和特困生人数还将呈上升趋势。贫困大学生绝对人数的急剧增多,使他们成为了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由于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贫困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心理压力,出现多方面的消极心理,常见的如自卑、孤僻、敏感、多疑、偏激、焦虑、抑郁、自暴自弃等。有的贫困大学生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据调查,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其他学生高出20%。这些,都不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和早日成才。关注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规模日渐扩大,作为其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的人数亦日渐增多,他们除了承受经济压力外,还面临着“精神贫困”,诸如焦虑、抑郁、自卑、敏感、嫉妒和偏执,等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在注重对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同时,加强对贫困生的“精神资助”。通过剖析贫困生“精神贫困”现象以及学校“精神资助”工作不足等问题,思考相应对策,力求探究出塑造贫困生健康人格,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高校贫困生的"贫困"并不只是表现于物质和经济方面,同时也集中反映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在帮助贫困生切实解决经济贫困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关注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深入剖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求帮助高校贫困生实现心理脱贫的有效策略,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论贫困生心理行为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的扩招和学费的上涨,使贫困生的群体变得愈加庞大,如何帮助贫困生解除心理阴影,化压力为进取的动力,培养其综合能力成为扶持贫困生发展路上最重要的环节。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总数约有300万人,占全体大学生人数的25%。据2003年11月14日的《江西日报》报道,江西省高校的贫困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30%左右。根据对江西部分高校的调查,在校生欠费额比例在10%左右,而且欠费学生大多数都是贫困生,他们承受着经济和心理双重压力,部分贫困生在心理上受到压抑、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自尊心极易受挫,他们甚至对非贫困生的言行时常…  相似文献   

19.
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生人数的增加。在社会给予他们物质资助的同时,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也逐渐凸现出来。精神贫困源自于太多的心理压力、经济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就业压力等等。本文对贫困大学生的常见心理压力加以分析,并探讨了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真正原因,希望使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20.
自上世纪末,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以来,高校贫困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扩招,高校贫困生的绝对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人数和比例呈迅速增长趋势,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00多万人,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