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没有认识论,这种见解在现今的学术界是很少见的了。然而在作中西哲学比较和探讨中国哲学史特点时,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只是一种伦理化的哲学,认识论很不发达,不占重要位置,此类观点却时有所闻。当然,这个问题只有在哲学界对中国认识论史作充分的研究、讨论之后,才会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近读冯契同志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  相似文献   

2.
晋朝并非一个强盛的王朝,黄河以北的大部分领土被拓跋氏鞑靼族人占领,他们称自己建立的王朝为魏;南部、西部和西北部的许多上地被一些小王朝占据,它们旋兴旋灭,互相之间,也和晋朝之间,一直进行着令人生厌的战争.总的说来,晋朝的管理体制和选仕方法与汉朝相同.儒教仍然是朝廷信奉的宗教信仰.但是,汉朝时期首次传到中国来的佛教,已在中国扎根并不断盛行起来;同时道教也仿效佛教,开始组织自己的教会,建造道观和神龛.但是,与大汉朝相比,这是一个不幸的时代.同反叛者以及同北部和西部其他王国进行的接二连三的战争耗去了人民的财富,腐败放荡的政府官吏也竭尽搜刮民财之能事,在这点上晋朝的皇帝们决没有为他们树立光辉的榜样.整个晋朝时期,未见一个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君王.  相似文献   

3.
王维开山水画中借物咏情之先河,将“禅境”、“诗境”融注到山水画里,从而实现了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山水画“以形媚道”,游于山水,达自然之性情,这是对道的体认与感悟;“逸品”是文人追求精神超脱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散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和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 ,认识高等教育 ,就必须把具体的高等教育现象放在具体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中去考察。本文引用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概况、学术自由、办学自主以及学生学习生活与正义斗争等方面的一些事例来说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概况。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古代历史的实际出发,审视了古代中国十分复杂的民族关系形成的原因、发展规律和民族间的战争与民族融合对我国统一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澄清了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的某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得出了今天我们不应重蹈以战争、对抗的方式来创造民族大融合条件的覆辙,而要靠党的民族政策来加强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教育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在教学上积累有丰富的经验。教育家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提出了各自的教育与教学的理论,形成为不同的流派。在这些丰富的积累之中。经过分析批判,还是有值得注意可以吸取的东西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人从自然中参悟生命和审视自我的艺术观,赋予了文人画独特的美学特征。中国古代文人画以虚空映照大千世界的真实,以静寂映照生命存在的跃动,以孤独折射心灵深处的寂寞,以自由折射现实红尘的人情,在宇宙自然中探究生命意义以实现人生的艺术化,其哲思和诗情并存的美学特征蕴含着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终极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意象论着眼于意与象的融合来讨论艺术形象和审美形象的创造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的表现说性质、特征、功用、价值和意义。意象论不仅具有艺术形象塑造的意义,而且具有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  相似文献   

9.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一美学命题旨在阐述艺术美与自然美之间的关系,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自然美的呈露离不开人为之“发宣昭著”,从而高扬审美主体的创造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一、巨丽范畴的最初出现及其大、美的美学含义巨丽出自《子虚上林赋》: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乎!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它是由巨和丽构成的并列结构。对于巨丽的含义,人们向来惯于以大、美或者大美等美学范畴去理解它,这就为理解该范畴带来了阐释困境:不仅混淆了巨丽与大、美之间的差别,而且也遮蔽了巨丽之所指作为审美范畴的独特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界一致认为中国古代是有美无学,而西方一直是有美有学。其实,无论是中国美学还是西方美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更替、时代推移而不断演进和变化的。我们不仅要继承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优良传统,而且要借鉴全球的美学思想,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用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做到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以"法"为核心论域、不同文体叙事作品叙事理论之间具有融通性是中国古代叙事理论的两大特征,深明此点,以"法"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叙事理论进行研究,以"部法"、"章法"、"笔法"三大范畴为纲,可以有效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叙事学。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封建专制时代,真正的文化名人大多都被视为令人惊异的奇怪人物。而难以逃脱其悲剧性的命运。本该独立而健全的人格,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成为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则成为一种传统的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履步艰难。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虽然真正的文化名人数不胜数,但最令人割舍不下的就要数阮籍、嵇康、白居易、徐渭和朱耷、原济这些人了。他们的人生虽然极为惨苦,但是,他们却能在精神酷刑的炼狱中建构起自己独立强悍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新诗史上举足轻重的诗人,洛夫以其独特而复杂的生命体验,融合了中西诗艺并不断进行着诗体创新实验.自1949年赴台后,诗人便长期处于漂泊状态,这使得诗人产生身份的焦虑,于是便开始了生命与诗意的追寻及精神原乡的归依,最终在历史的追寻、解构与重建过程中找到了灵魂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的艺术崇尚空灵之美,中国古代诗学亦复如此。袁枚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在中国古代诗论家看来,诗人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以实就实,而是在于空诸一切,心挂无碍,以实就虚,容纳万境。在一片光明莹洁的空旷景象中,时时吐露着充实内在、自由无限的生命光辉,这就是空灵美。空灵美,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所追求的极境,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6.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作中,“美刺”诗因其强烈的现实精神和“比兴寄托”的艺术风格而独具魅力。“美刺”诗都指向政治关怀,又受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影响,因而形成了“含蓄蕴藉”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空灵美作为中国古代诗作艺境的极致,占有极高的品位。许多诗论家往往拈出一些妙语金言式的象喻和独标一格的范畴对此加以认识,诸如镜花水月、神、味、诗无达诂、诗不可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古代诗学着意虚无、标举空灵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19.
人生论美学根植于中国古代美学,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人的生命活动与艺术的生命精神”、“生活与生活的艺术化”、“生存环境与生态环境美”、“文化理想与艺术—审美境界”。这些方面基本涵盖了审美、艺术、人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具有民族特征的中国现代美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古代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价值观实质上就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与自己构成相互作用的其他基本关系。国代思想家对此作了非常深刻的论述;人格乃安身立命之最贵,仁信乃为人处世之根本,公忠乃善待社稷之核心,知天乃持续生存之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