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文言小说和小说评点的分别界定,对文言小说评点定义如下:文言小说评点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批评的主要样式,它的评点对象是我国古代以文言创作的、与白话小说相对而吉的小说,其形式主要序跋类、评注类和符号类三大类,功能是帮助阅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关注的是唐代文言小说与唐代诗歌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了唐代文言小说中浓郁“诗人气”背后的种种渊源:唐世风尚的推动,小说文体本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指出了“诗人气”在不同类型唐代小说中的不同表现。以此来理解和把握唐文言小说的精神内质,发掘唐文言小说别样的美学意蕴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言小说源远流长,从魏晋时发端至五四运动时期白话小说的提倡,其间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在文言小说发轫初期,它简约典雅,堪称是"雅"文学的代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至清代,文言小说的阅读群体已由少数贵族扩大到了多数市民。这样,文言小说从构思到创作都发生了适合于市民口味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文学的消费性,说明文学创作是为读者服务的。  相似文献   

4.
以唐五代文言小说中佛教小说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魏晋时期文言小说中佛教内容,梳理唐代佛教小说中出现的新变——讽刺。采用文献整理法,按照小说艺术手法,可将众多讽佛类小说分为三类,即对比嘲讽的方式、暗含讽喻的方式、巧用白描等。唐五代时期的讽佛类小说,代表着时人对待宗教的新态度,它摆脱了早期文言小说中对佛教的一味崇拜和宣扬,体现出更多理性的光彩,描绘了一幅幅不一样的社会文化画卷,文学色彩浓厚,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小说续书由于语体上有文言与白话的不同、小说续书本身的发展、以及作者写作续书的不同心态,使小说续书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类型形态。因此应多角度对小说续书进行分类,才能把握古代小说续书的类型特征。对古代小说续书的类型可从文类、续法和立意三个方面进行,本文对小说续书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粗浅的划分。  相似文献   

6.
<正>《狼》是文言短篇小说,教学应兼顾“文言”和“小说”,帮助学生借助文言理解小说内容,把握小说的体式特征。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集中阅读现当代短篇小说,执教《狼》需要帮助学生了解阅读小说的关注点。小说营造的环境,“晚”“野”“麦场”“积薪”,在时间、空间上突出紧张感,又为情节变化创造了条件;小说中的形象“屠”“狼”,  相似文献   

7.
“采”对于“诗”具有发生的意义,文言小说早期之“缀”、“采”与“采诗”之“求诸野”在方式上是相通的,故“采”对于文言小说也具有发生的意义。考察文言小说创作实际状况,发现文言小说从其产生就与“采”相始终,“采”成为文言小说的一个“观念”,采录也成为文言小说最主要的写作姿态。以上方面,决定了文言小说内容上的“博”、“杂”,在结构上的“小”及作家非正统心态三个本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8.
元代文言小说上承唐宋,下启明清,是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本文针对元代文言小说作家群展开阐释,对元代文言小说作家的政治地位、物质条件等进行了梳理,这对于深入研究文言小说以及它们的创作主体都将起到积极的建设作用。  相似文献   

9.
宋代是我国文言小说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文言小说发生了叙事角度和叙事方式的转变,本文从叙事演变的角度出发,结合宋代文言小说的实际,对宋代文言小说的叙事演变进行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10.
明清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白话小说的天下。从“四大奇书”到《红楼梦》,长篇短制,蔚为大观,流派繁多,异采纷呈,充分显示了这种新兴文体的巨大生命力。相形之下,文言小说的发展却经过了一个较大的迂回。以唐代传奇为标志的繁荣局面过后,中国文言小说就转入低潮。宋元明三代江河日下,气息奄奄,间有佳篇不绝如缕。虽然明末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复兴趋势,也没能摆脱衰微状态。文言小说重振和新的繁荣局面的出现,是入清以后的事。清代的文言小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拟古派”或“拟晋唐小说”,这是就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九"体的认识,有简单粗疏之嫌:一方面认为其自成一体,代相延续;另一方面,对其特点的总结又仅建立在汉代《九怀》、《九叹》、《九思》三篇作品的基础之上,汉以后的情况几乎无人提及。因此,有必要搜集历代的"九"体作品,以便更深入地认识"九"体创作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2.
语篇是一个交际单位,语篇交际能力是交际主体必备的语文素养。修辞学、语篇分析等学科中的言语体裁研究起始和归宿于语言的交际运用研究。文本分析和写作指导都应有言语体裁理论视角,着力引导学生认知言语体裁使用的规范性、言语体裁的语篇交际功效及同一言语体裁的不同语篇组织的语境动态性,这是培养学生语篇交际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总结作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在参与各种古代小说辞典工具书编写中所获得的学术锻炼和积累。作者参编的工具书主要包括:侯忠义主编的《中国历代小说辞典》(第一册)、刘叶秋主编的《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刘世德主编的《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等。这些工作从文献材料积累到归纳概括能力提升等方面,为作者后来撰写《中国志人小说史》和《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等个人学术专著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和经验。  相似文献   

14.
唐传奇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逐渐走向成熟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它吸收了汉魏六朝时期"志怪"小说的精华,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王度《古镜记》作为唐传奇的开篇之作,在我国古代文言小说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无论其在小说的内容或是艺术创作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入小说”所导致的文言小说“诗化”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是将“诗歌”的种种“文学特质”带入了传统的“史书叙事”,从而促进了中国叙事艺术的发展,并最终完成了由“史传”向“文学”的蜕变,导致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成熟和小说创作高峰的出现。邱昌员的《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拓展,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唐传奇是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作为道教文化的宣传者,唐传奇吸收道教的文化底蕴,一方面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阐释道教思想,另一方面展现了自身的独特生机。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其理论与唐传奇紧密结合,道家深奥的学问借助唐传奇的文学体裁得以通俗易懂地展现。唐传奇与道教有着多重关系,除了互利的方面外,道教具有禁欲思想,而作为文学,唐传奇具有人文情怀和启迪作用,二者在宣传"人欲"方面存在冲突。  相似文献   

17.
清代书院是我国历代书院的典型,它在我国教育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继承了历代书院的优秀成果,而且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融入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承担起推动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的责任。因此,对清代书院的研究一直受到学者的重视。总结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对清代书院的研究情况,发现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研究范围逐步扩大;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内容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英诗歌比较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缺类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缺类现象是指一种文类为什么在这个国家或民族文学中有,而在别的国家或民族文学中没有,或者一种文类在两个国家或民族都存在,但差异极大的现象。通过对两个缺类现象的探讨、分析,来挖掘缺类现象背后的文化差异,以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中英诗歌,深入研究中英诗歌的本质,源流及其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晚清至五四的白话文运动都肇始于批判“言文分离”,倡导“言文合一”。然而,文学语言本身内在的“陌生化”要求使其具有天然的偏离日常语言的趋势,同时“陌生化”使得“言文合一”运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遭遇了危机,“言文合一”只能是一个政治谎言。  相似文献   

20.
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绮丽诗派,继承六朝以来“诗缘情而绮靡”等各方面的艺术传统并加以创格,在晚唐诗坛独领一代之风骚,成为唐诗由盛及衰历程中的一种回光返照。群体意识的弱化与个体意识的扭曲。构成了绮丽诗派的精神内核;细腻婉媚的形式美与抒情化倾向,则构成绮丽诗派的艺术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