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教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为例,从“依据已有事实,初步论证酸与碱的反应→利用建构模型,论证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辨识微粒变化,推理酸与碱的反应”三个环节具体阐述如何引导学生从素材收集、实验事实、宏观微观等视角对酸碱中和反应进行推理论证。围绕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进行分析,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通过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的个例论证,推理酸和碱之间发生反应的普遍规律,帮助学生建构化学观念,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在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三册 (选修 )的学生实验五《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的性质》中 ,“纤维素的水解”部分 ,学生很难准确掌握 ,常会出现如下情况 :1 .加碱中和时 ,加碱少了 ,水解液显酸性 ,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后加热就没有红色的氧化亚铜生成 ,实验失败 .(这种情况较普遍 .)2 .加碱中和时 ,加碱多了 ,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而且学生没有学到加碱中和的应有知识 ,实验也不算成功 .为了辅导学生做好这个实验 ,现将此项实验作了改进和探索 .一、由于纤维素水解用的是浓硫酸 ,且一般来说学生用量都是偏多 ,我们除了教育学生准确使…  相似文献   

3.
教学《二氧化碳》一课,课前布置学生准备物品(空罐头瓶、醋、碱粉、蜡烛等),旨在使学生人人动手,自行探求和获取自然知识。课上指导学生先将蜡烛粘在瓶底,放上碱粉,再将醋沿瓶底徐徐倒入瓶内,使酸和碱混合在一起,这时学生看到瓶内冒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择了7,7—二氯双环[4,1,0]庚烷的合成作为学生的一次文献实验,学生按原料配比、碱的浓度、碱的加入方式等不同因素设计了一系列对比试验,总结出了最佳实验条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上教版九年级化学第7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第一课时。"酸和碱的反应"(即"中和反应")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与"盐"之间,是对酸碱性质的完善和补充,是学习盐的引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常见酸和碱的一些性质,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引入中和反应比较自然;同时,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还能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教材设计了稀盐酸与氢氧化  相似文献   

6.
初中化学中,"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是学生化学学习上的一个分水岭,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最后一项学习内容,容量较大,涉及面较广。文章从简化图形、物质分类以及微观本质的角度来归纳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酸、碱、盐反应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寓教于乐是实现学生从苦学到乐学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以"酸和碱"复习课为例,从"回顾常见酸和碱""归纳酸和碱的通性"和"掌握酸和碱的性质"这三个教学环节着手,通过巧用"化学扑克"及设置不同的趣味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掌握酸和碱的相关化学知识,进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化学的趣味性,增强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8.
从酸、碱、盐的概念出发,让学生准确理解和定位铝的化合物。从酸、碱、盐的反应出发掌握铝的化合物的转化,理解相关图像题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常见的碱、碱的通性”教案广东省广州市桂花中学(510400)叶志贞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识记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俗名;掌握它们的分子组成,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为学习碱的通性打好基础;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原理及掌握实验操作的能力,以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以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厌氧消化工艺改善为背景,设计了热处理、碱处理和热碱联用对剩余污泥减量化的实验。实验教学形式采用Jigsaw合作式学习模式,使其融于实验理论及背景学习、实验内容设计以及实验结果讨论的环节中,通过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以“揭秘索尔维制碱法与侯氏制碱法”为项目主题,在项目式学习中体验科研过程,以侯氏制碱的流程为线索对比索尔维制碱,将宏微结合、实验探究、变化与平衡思想融入其中,分析侯氏制碱的创新点.在具体问题情境下帮助学生应用化学反应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提高学生对信息理解与整合应用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提升抽象概括与演绎推理思维水平,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综合化学实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设计并实施了利用微型质谱仪的综合化学实验,实验内容是从三颗针中提取盐酸小檗碱粗品,经重结晶纯化,并用Brick-L微型质谱仪对纯化后的盐酸小檗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综合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了解分析化学前沿,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教学《二氧化碳》一课,课前布置学生准备物品(空罐头瓶、醋、碱粉、蜡烛等),旨在使学生人人动手,自行探求和获得自然知识。课上指导学生先将蜡烛粘在瓶底,放上碱粉、点燃蜡烛,再将醋沿瓶壁徐徐倒入瓶内,使酸和碱混合在一起,这时学生看到瓶里冒出许多气泡,并听到声音。很快,蜡烛的火焰就熄灭了。但在汇报实验结果时,学生意见发生了分歧,大部分同学说,二氧化碳能灭火,理由是蜡烛的火焰熄灭了,少数同学说,二氧化碳不能灭火,理由是瓶内的蜡烛没有熄灭。有十几位同学的蜡烛没有熄灭,这是怎么回事呢?全班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  相似文献   

14.
我从四个方面谈谈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第八章第四节,第八章是初中化学的最后一章,它将常见的无机物按照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加以分类,从具体物质的知识到一般概念使学生对无机物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一章是对整个初中化学知识的总结。第四节“常见的碱、碱的通性”在本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二、第三节学习的是“常见的酸、酸的通性”第四节重在指导学生用学习酸的方法来学习碱,并通过分析碱与酸的差异更加深了学生对酸的认识,同时也为盐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四节的第二课时要讲的…  相似文献   

15.
初中化学第八章是《酸、碱、盐》一章,也是全书的最后一章,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几种常见酸、碱、盐的性质、用途,以及酸、碱、盐和氧化物等各类物质的通性.学生们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应注意克服“易学易忘”和“难记难用”的困难,笔者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刘慧 《甘肃教育》2004,(10):46-46
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教会学生学习、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呢?首先,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其一,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解《常见的碱碱的通性》一节时,在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这条性质之后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在初中阶段这一反应的一个最重要的应用是什么?2.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可以用碱液来吸收,用…  相似文献   

17.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相互关系》的教具制作上海市市西中学,沪西中学(200040)邢敏娟,徐金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相互关系,在初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学生在学习中也有一定难度。为便于学生较好掌握,我们设计了大小转盘,分别为“示教转盘”和“学生...  相似文献   

18.
将初中化学下册"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下面简称"该表")前置教学,让学生利用"该表"系统地学习离子符号,化学式与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酸、碱、盐和氧化物类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及分类,复分解反应的书写,甚至上升到酸、碱、盐反应的各类中考题型的解法,使"该表"成为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9.
陈伟 《考试周刊》2009,(15):171-172
本文指出在复习电解质溶液时,可以水的电离平衡为主线分析在纯水和酸、碱、盐等稀溶液中,各种因素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旨在使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酸、碱、盐等稀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及规律。  相似文献   

20.
【说课教案】此为一节专题复习课,下面我将从内容和内容解析、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目标检测设计五个方面,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2.内容解析学生在学习完《常见的酸和碱》《酸和碱的中和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