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庭审涉及的犯罪嫌疑人,传媒的报道的应该严格采用正规的法律用语,这不是形式问题,而是透过这种称谓形式体现法治。[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李悦 《新闻前哨》2000,(10):37-37
现在,有许多经济报道篇幅不短,提出的问题也不少,就是打不响,为何?关键是记者只找准了某些领导的“够味点”,而没找到与受众的“共鸣点”。要避免这些问题,我想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报道要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经济问题包括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需要制定的方针、政策及经济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和新观念,更包括人们共同关心的经济生活中的难点、焦点和兴奋点。要看到,现实经济生活无法回避的问题,经济报道同样也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现实经济工作中的每个问题,都会涉及到一些人的利益。生活中的那些难点、…  相似文献   

3.
林炳堂 《新闻三昧》2005,(11):36-37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报道已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点报道内容。由于经济报道涉及到各行各业的多个环节。因而它的工作性和专业性比较强。记如果不动脑筋,就很难写出充满生活气息,受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来。  相似文献   

4.
对报纸而言,文风是思想的表现,是精神气质的外化。经济新闻涉及很多政策、数据等生涩内容,让读者看得懂、看得进、看得好,更须转变文风。本文通过改变报道视角、报道内容、语言风格、报道方式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让经济新闻语言更加接地气,从而增加报道的可读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版次、选用体裁、报道题材等方面,对1978-2008年的《人民日报》涉及台湾问题的报道进行研究,从其发展变化情况探寻《人民日报》涉台报道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涉台报道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媒体话语竞争与选择性阅读双重压力下,报刊司法先进人物报道在内容与形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报道中所展现出的编辑特点主要表现在:配发评论与照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报道内容以人为本、重视细节;事迹报道视角独特即言为心声,感同身受;对于法律用语和司法政策等解释精练、深入浅出4个方面。报道中所反映的这些编辑特点引人注目,有必要予以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案件报道的侵权方式和法律应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案件报道虽是属于社会新闻,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新闻。它往往是曝光社会的假、丑、恶的一方面,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和震动。由于案件报道在新闻中的特殊性、重要性,在新闻实践中涉讼新闻侵权的案例比较多,有必要引起新闻记者和新闻传媒的注意。一、案件报道中不当公布未成年人资料涉嫌侵权案例:在案件报道中,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报道,由于记者编辑未按法律或者不熟悉法律规定,在报道中点了未成年人的姓名、地址、学校、家庭等,或从叙述中让人推断出来是该未成年人;有的违反规定将不公开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公开…  相似文献   

8.
窦永堂 《新闻导刊》2004,(1):16-16,52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批评报道涉及的多是大的问题和现象,不如此,似乎就减少了斤两,欠缺了力度。其实,在批评报道的类别中,“抓小”批评报道占据着重要位置,其作用不可忽视。北京市的有关媒体曾和市长刘淇一道热切关注过“抓小”的批评报道,就北京人12种看起来虽小却反映了精神文明建设大问题的小毛病提出过严肃批  相似文献   

9.
艾丰先生曾把批评报道的“层次”归为四类:一是摧毁性批评报道。舆论的摧毁对象是重大案件的作案犯罪分子。二是批判性批评报道。批判的是涉及大是大非、严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纪、政纪并造成恶劣影响的问题。三是批评性批评报道。批评的对象是一般工作中的错误和涉及道德操行方面的问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世界》2010,(6):163-163
最近一些报纸在全国两会报道中用语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出现。  相似文献   

11.
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利害相关,休戚与共,也是党报报道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为群众所“特别关注”。但长期以来,却恰恰是这类报道为读所不喜所不取,好像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问题出在哪里呢?我看主要还是出在我们报道自身上。不客气地说,我们有的政府工作报道,就像是某些市长作工作报告,冗长、滞重、死板,不自知,还嗯呀啊呀有许多官腔。这且不说,更有重要性一大堆,必要性一大摞,措施、办法用火车拖。搞了半天,与老百姓有啥关系呢?反过来,我们还要责怪读不关心国家大事,没有政治素质,这是不是有点不讲道理呢?有人说:“干脆,尽量减少政府工作报道。”照我看,作为基层党报,这一点较难办到。那么,出路只有一条,努力改进政府工作报道。改进涉及诸多方面,我想,最起码,报道政府工作要多从读关心的角度切入。  相似文献   

12.
经济报道历来是媒体宣传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新闻采写的难点。相比其他媒体,线性传播和声音稍纵即逝的广播,似乎更难驾驭经济报道。广播的经济报道却往往处在领导,媒体、听众三方面都不甚满意的状况,程式化、枯燥乏味.浅显生硬、千篇一律的经济报道仍占相当比重。经济报道缺乏鲜活性、生动性和可听性的问题,已成为广播  相似文献   

13.
省内外展会业的勃兴引人关注,汽车博览会、丝绸展销会、各类成果展示会等等,几乎涉及所有物质和精神产品领域,频频登场的各类展会,丰富、扩大了各媒体的报道内容和空间,其中像西博会的各类展会,作为政府搭建,发布、交流各行各业信息和发展经济的“平台”,自然也是媒体报道的重要方面。面对众多媒体共存,信息共享和不少类似展会的反复举办,如何避免报道雷同,根据展会特点,做出颇具新意、个性的报道呢?  相似文献   

14.
为了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上海媒体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展的宣传日益增加 ,关于市人大常委会和地方立法工作的报道也日益增多 ,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是在宣传报道中出现了一些概念不准确、用语不恰当的情况 ,客观上造成误导 ,给法制宣传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究其原因 ,主要是有些新闻工作者对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缺乏了解 ,这是亟待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了解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2002年6月30日 ,《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江泽民分别签署主席令 ,…  相似文献   

15.
端木夏 《新闻界》2000,(5):59-60
读者看新闻,对新闻事件总有自己的评价。其评价的客观根据,除了有它种信息来源的读者,总是所读新闻提供的材料。这就有一个新闻导向问题。新闻导向正确与否,不在于报道的事是社会的光明面或是阴暗面,关键是怎么样报道。其中的重要一环又在材料的取舍与表述。正确取舍和表述材料,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事件。不能正确取舍和表述材料,读者据以对事件作出的判断就会是错的。导向不可能正确。下面评析报道同一事件的两篇新闻稿,就因取舍和表述材料不当而出现了导向错误。本文系探讨新闻写作业务,故对涉及的报纸隐去真名,分别用“甲”、…  相似文献   

16.
会议新闻如何创新,是记者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也是增强报纸可读性的一个“重大技改项目”。会议新闻报道的改革和创新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议新闻的报道方式如何创新,二是会议新闻的报道内容如何创新。  相似文献   

17.
彭化义 《军事记者》2002,(12):24-24
在我们读过的军事新闻学教科书中,是没有装备工作新闻这一课的。因为装备工作报道在军事新闻界和部队各级领导心目中真正引起应有的重视,是近几年才有的事。由于装备工作报道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报道的时间还只是近年才开始的,而从事装备工作报道的骨干队伍组建时间还不长,采写经验不丰富,使得目前军队报纸装备工作报道还存在诸多不足。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报道面较窄,报道思想较浅,报道内容较单,报道形式较呆板。因此,通过加强装备报道理论研讨和实践创新,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对深化装备工作报道,促进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的部队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要改进党报可读性不强的问题,实现“三贴近”办报,必须减少各级机关的工作、会议及领导人活动报道。这种观点未免偏颇。党报的这类报道之所以不太受人们的欢迎,关键是我们的报道习惯于“穿旧鞋走老路”,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新、不活、不实、内容空洞,缺乏信息量。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创新报道内容,改进报道形式,而不能简单地靠压缩或减少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19.
翻阅报纸,不时发现有些新闻(尤其涉及国际问题的报道)内容把关不严,字多有疏漏。此类新闻易在国际上造成不好的影响。对于跟我国不怎么友好甚至怀有敌意的外国名人的报道,一旦出了偏差,还会授人以柄,给我国外交造成被动局面。顺手拈出几例,与朋友们商榷。  相似文献   

20.
叶明蓉 《新闻前哨》2007,(10):58-59
一、法制报道侵权的定义法制报道的新闻侵权,指新闻传媒单位或个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实报道形式,在法制报道领域(公检法司等战线),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信息不准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伤害了公民和法人的人格权的行为。法制报道的新闻侵权,包括因报道失实导致的侵权和报道过实导致的侵权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