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方针。提高正面宣传质量是从业者的当务之急。提高正面宣传报道质量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新闻传播是传递与接收新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受众是新闻一次单向传播的终端,是新闻信息传播的目标,也是新闻传播质量的检验者。从理论上认识到受众在正面宣传报道中作为接收主体的地位,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这是科学传播观的本质与核心,是实现优势传播的必然,是提高正面宣传质量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主流媒体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冲击,也对主流媒体传播产生了—定的影响。但在新媒体时代下,空间性和开放性也让主流媒体信息传播的内容更加立体化,信息传播个性化,有利于加强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力度,从而提高主流媒体新闻信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发布信息以及接收信息的方式。因此,需要从自媒体新闻传播的新特征出发,改变编辑策略,使新闻传播竞争力提高。本文对自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新特征进行阐述,分析了自媒体新闻传播新特征下的大众心态,对自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与编辑策略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进行跨文化新闻传播时,会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在信息全球化语境下,我国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新闻传播,通过新闻传播效果的提高,提升我国本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新时期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现状的解析,研究提高新时期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新闻传播的方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加丰富多样。新兴媒体以数字化为基础,对社会的信息传播有很大的影响,改变了人们在生活中对信息获取的方式。网络的发展,增加了信息的传播量,需要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提高采编能力和自身素质,适应新媒体时代下对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要求,结合新闻采编现状,提出提高新闻采编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播中,信息生态的平衡发展直接影响新闻信息产品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信息生态的失衡会导致新闻信息污染和新闻信息超载。给传媒生态带来一定的破坏作用。从而影响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和传播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新闻传播中生态保护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闻传播中信息生态保护的途径。[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新闻"词化"传播,是指借用单词或词化短语概括其被传播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它系公共表达中简化言语、活跃交流的传播取向,它比新闻导读和标题新闻更简单,具有广阔的新闻符号消费市场。1.提高信息的社会关注度。在网络海量信息传播中,使用简洁凝练、充满新鲜奇异效果的词语新闻更容易吸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和新闻监督,能否有机地统一?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深化新闻改革,促进民主政治的建设颇有益处。一、新闻传播是新闻监督的前提条件新闻传播,就是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新闻信息的活动。从传播服务对象看,新闻传播拥有最广泛的受众,有利于多数人实行监督;从传播内容看,新闻传播是通过传播有特点的新闻信息为社会服务,其中包括传播各种信息来实行监督。新闻传播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舆论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可以产生有力的影响。新闻传播活动的实质是传播信息,它包含着揭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现代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且得到了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为人们提供新闻信息,满足人们需求,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新闻传播质量,需要加强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区块链技术最早于2008年被提出,是一种具有去中心化特征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新闻媒体通过合理应用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新闻信息传播效能,为新闻内容的精准传播提供技术保障,同时在最大程度上规避虚假不实信息,降低新闻生产与制作成本,实现对新闻传播要素的重构。基于此,本文对区块链技术重塑数字时代新闻传播要素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蔡雯 《新闻实践》2002,(2):12-15
中国的新闻传播业在加入WTO和国际互联网传播发展迅猛的双重压力下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竞争,新闻从业人员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方法亟待改进。新闻采集和编辑加工应重视对新闻信息的放量传播,并通过对新闻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以及通过报道结构、方式的设计进行新闻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新闻信息的利用价值,增强新闻媒介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只能有所选择地发布部分新闻信息。这就使传播过程中的新闻信息,随着传播节点的步步前移,会出现新闻信息依次递减的趋向。这种递减,会对传播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研究传播环节的信息递减现象,对于我们更好地整合新闻资源、选择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进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坚 《传媒观察》2020,(5):5-11,F0002
在新闻智能化传播的环境下,传统媒介的新闻信息资源理念发生变化,智能算法成为新闻信息资源获取和开发的重要手段。智能化传播的新闻信息价值判断,建构了新闻事实信息-社会数据信息-用户需求信息三位一体的新闻信息价值确认系统,体现了智能化新闻信息价值理念的特殊追求。新闻信息生产流程中人工智能系统与新闻传播者形成特殊的生产关系,新闻信息生产理念强调人机协作与共处,由此产生新闻报道视野和新闻产品形态的变化。智能化的新闻发布机制,促进了新闻信息的多渠道推送和分散化传播,也有力推动了传统媒介新闻信息传播理念的智能化转变。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传播的信息中,除了新闻事实信息之外,还存在着新闻情感信息.新闻情感信息是指"当传播的事实信息是新闻事实信息时,附着于其上并随之进行有关情感方面信息传递的,则是新闻情感信息".情感信息的传播,一般是靠其外显形式依附于事实信息,随着事实信息的传递而传播.  相似文献   

14.
所谓传播态的新闻作品,指的是处于传播中的、流通于一定媒介形态的、能够被新闻收受者自主选择收受的新闻作品,它与可能成为新闻作品的新闻稿件(没有进入传播状态)不同。处在传播态的新闻作品,其信息构成是复杂的,我们不能仅就新闻作品本身展开它的信息构成分析,还应该注意到它处于传播态时传播语境赋予它的信息,这是我们讨论传播态新闻作品信息构成  相似文献   

15.
新闻的传播过程,表现为媒介发出信息到受众接受信息的分享过程。确切地说,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信息从记者到受众的空间延续过程。新闻信息发出却没有被受众接受,称之为新闻半传播。新闻没有被受众接受,标志着新闻在传播中失落,是新闻半传播现象的外部特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 剖析常见的新闻半传播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这里存在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从客观上说,由于受众的多样化,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渠道多元化,使得  相似文献   

16.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爆炸式流行,信息传播越来越碎片化,传播效率也越来越高。广播媒体在面对信息碎片化浪潮时,媒体从业者们从提高新闻节目的密度、提高内容丰富度、加快播报节奏等方面,抢时效、抢信息量、抢受众。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新闻价值缺失、工作态度随意、新闻权威性下滑等诸多问题,为此广播媒体在应对新闻传播碎片化趋势时,要有责任意识,从理论高度解释新闻背后的意义,从而让受众了解事件的全貌。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新闻传播信息表现出的非线性特点使相关研究人员有了构建互联网新闻传播新形式的想法,以便人们通过网络传播来认知网络新闻传播的特征。构建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新模式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相关新闻传播上的特点做比较,以人们全部反馈信息为着眼点,切实注重个体因素以及相关结构模式,通过对传播新闻信息者和接受信息者之间传输与共享信息过程的认知与分析,进而把互联网新闻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互动性与双向流动性精准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新闻传播信息表现出的非线性特点使相关研究人员有了构建互联网新闻传播新形式的想法,以便人们通过网络传播来认知网络新闻传播的特征。构建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新模式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相关新闻传播上的特点做比较,以人们全部反馈信息为着眼点,切实注重个体因素以及相关结构模式,通过对传播新闻信息者和接受信息者之间传输与共享信息过程的认知与分析,进而把互联网新闻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互动性与双向流动性精准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董小玉 《新闻界》2005,(3):54-55
新闻传播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文化事项,在这个信息社会,我们更加关注信息,接受信息、传播信息、研究信息。因此,笔者认为发展新闻传播教育,加强新闻传播研究,培养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素养 采写实践 新媒体研究”的复合型人才,笔者认为是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研究专业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新闻信息有了多元化的需求。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媒体终端大批涌现,现代社会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背景下,社会、个人都面临很大的改变,技术发展带动新闻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面对海量数据信息,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数据化,对大数据的依赖越来越高,新闻传播的载体、方式、要素也出现了大变革。本文就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和新闻传播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大数据背景下新闻传播要素的变革,旨在为强化大数据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工作,提高新闻传播质量和水平,构建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