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统编教材第五册选入的文言教材中有《曹刿论战》、《捕蛇者说》、《陈涉起义》。这是三篇老课文,可能有的教师讲过十多遍了,然而,我觉得这里面仍然有一些疑然词句,始终未得解决。下面谈我的一些看法。《曹刿论战》中的几个问题。一、“十年春,齐师伐我。”“伐”字怎么讲?统编教材在注释中只讲了“我”,没讲“伐”。可能认为这个字太平常了,所以略去未讲。但我曾看到好些参考书  相似文献   

2.
一、若无罪而就死地 (《齐桓晋文之事章》) 句中的“若”,中学课本未注。郭饧良等编《古代汉语》(中册)译为:“好象没有罪过的人走向死地一样。”把“若”理解为“好象”,不妥。从上下文看,这一句紧承上文“舍之,吾不舍其觳觫”,齐宣王不忍心看到牵去祭钟的牛恐惧发抖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死地,所以下令放了它,用羊替换它,语  相似文献   

3.
一、庖丁解牛(庄子)(一条)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个句子里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砉然”之声从何而来?二是“砉然”究竟是怎样的声响?第一个问题,根据旧注,说“砉然”是“皮骨相离声”,于是有人就翻译为“哗啦扯开皮  相似文献   

4.
刘福根 《承德师专学报》1994,14(3):89-94,86
中学文言教材注释补正刘福根中学《语文》教材经多次修订,日益完美,但偶误之处依然存在,尤其是对文言课文注解中的一些问题,近年来有众多学者提出商榷。本文就其中尚未被论及或虽被论及但未作定论的数则,发表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方家。[乃人吴寻二陆](初中二册《...  相似文献   

5.
训诂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对于语文言疑难词义的训释意义十分重大,普及训诂学知识,提高语文教师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对于培养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意义也十分重大。文章重在结合语文教师实际介绍“因形索义”“因声索义”和“比较互证”训诂方法的运用,以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训诂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对于中语文言疑难词义的训释意义十分重大 ,普及训诂学知识 ,提高语文教师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对于培养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意义也十分重大。文章重在结合语文教师实际介绍“因形索义”、“因声求义”和“比较互证”训诂方法的运用 ,以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在文言文教学中 ,我们注重单音词的教学 ,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文言文课文中 ,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同义复词 ,在古汉语中称为“连文”或“同义连用”。“同义连用”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特别重要的现象 ,但由于字、词的古义在后代往往消失 ,因而易造成对同义复词的误解。在中学文言教材中 ,课本编者也常常将同义复词仅从单个语素的角度去理解 ,因而往往不得其义而发生误释 ,这是不得不辨的。  相似文献   

8.
孟祥印 《学子》2012,(10):9-9
一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3册(必修),有"宇宙的边疆"一文。教材编者给文中"黑洞"作如下解释:"由万有引力场产生的一个物质高度凝聚的区域,其引力强度极高,以致连光线也无法从这个区域逃逸出去。"(2007年3月第2版第64页)这个注释,通俗易懂,一看就知道黑洞是怎么回事。但注释中也有瑕疵,其中"以致"一...  相似文献   

9.
一、词类活用概念的界定 “词类活用”说已经流传了80多年,国内两部重要高校文科教材——分别由王力、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中都有“词类活用”的内容,观点基本一致,其他各家都分别从语法层面及修辞角度对词类活用的概念进行界定,虽然具体说法不尽相同,但其论述的本质具有相通之处。郭书中关于“词类活用”的描述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上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相似文献   

10.
试释中学历史疑难32题傅晋宏牛艳玲1.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为什么会同在龙骨山发现?应该说距今约70万~20万年以前的北京人和距今约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发现在同一座龙骨山,是偶然的巧合,他们的遗骨化石,虽同发现在龙骨山,但并非居住在同一个洞窟。北京人...  相似文献   

11.
教材三题     
(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何解?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过秦论》原文:"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原文无注释,《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也就不同了。"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原文:"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原文注释:"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攻,指秦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12.
一、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初四册《桃花源记》) 其中“叹惋”一词,课本未注释,一般的教参资料和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均释为“慨叹惋惜”。这样理解是有所本的,如《现代汉语词典》注云:“叹惋。叹气而惋惜。”《辞源》亦云:“慨叹惋惜”,并以此句为例证。然而,只要我们联系《桃花源记》一文的上下文意,就会发现,将“叹惋”释为“叹气惋惜”是不妥贴的。因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故闻渔人言及外界情形。莫不惊叹。前文有“见渔人,乃大惊”,后云  相似文献   

13.
<正> 我们在使用职工业余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第三册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词句课本、“教参”注释欠确,有的难度较高的词句还未予注释。这里提出来,以求得编注者和广大教师的赐正。《非攻》 1.今至大力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这个“则”是表转折的连词,可译为“却”。此“从而”不是现代汉语中连词的“从而”,“从”是“跟从”,“而”连接两个连贯的动作。“从而誉之”可译为“跟着他,还要去称赞他”。 2.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义之乱也。全句课本注为:“在辨别义与不义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老子思想辨正(三题)褚兢一、出世乎用世乎诸子当中,数老子的书最为抽象难读。老子虽然主张绝圣弃智,返朴归真,杜塞“机心”,但其城府最深。故其文多用深奥晦涩之语,令人难测其妙。当然,也不能否认《老子》一书,在诸子中成书最早。愈古老的典籍,文字愈加简约,后...  相似文献   

15.
要树立“大文章”的观念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乍看这句话,似乎并不深奥。但细致一想,短短八个字却蕴含着相当深刻的内涵:一、正因为是“例子”,我们教学时就要“胸中有书”,正确运用教材作为凭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二、正因为是“例子”,我们教学时更要“目中有人”,着眼于学生整体发展,不能被一篇篇文章所拘囿,而应“举一反三”,立足“小课文”,放眼“大语文”。上述两点,人们对第二点的认识还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就是“就文讲文”,搞“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式的应考灌输,形成了一种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发展的“小文章”观念。现行各种语文教材都有其科学的编写体系,篇与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册与册之间、学段与学段之间有机连  相似文献   

16.
教材处理三题山东省泰安师专附中李卫东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样是一篇优美生动的课文,有的老师处理起来,犹如庖丁解牛般得心应手、出神人化,教者轻松自如,听者如坐春风,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和谐融为一体,互相欲.罢不能。而有的教师却只...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最忌呆板平滞。同样是一篇优美生动的课文,有的教师拿过来犹如庖丁解牛,运用教材随心所欲、出神入化,教者轻松自如,听者如坐春风,教材、教师、学生三者和谐融为一体,互相欲罢不能。而有的教师却只是照本宣科、四平八稳,教者生拉硬扯,听者恹恹欲睡,课堂上毫无半点生机和活气。在这里,处理教材的功夫有了高低优劣之分。深谙教学艺术的老师,善于灵活辩证地处理教材,有效地利用教材作为凭借,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语文训练。本文试就教材处理中的几个问题略陈浅见,以求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8.
魏晋之后,某些先秦古汉语词汇出现了中古义,文人用古汉语写的文章,又常常有意无意搀进一些当时的口语,这就为我们理解这一时期的作品增加了困难。中学语文教材中,魏晋以后的作品不少,过去由于对中古词语研究得不够,注者多以先秦古语释之,往往不得其解。 例如《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徒。”教材注:“不趋附当时的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教育历来德才并重,以德为先.这一点,至今仍未改变.只是在不同时期,其实际内涵悄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应新时期培养人才的需要,今日中学德育亦应与时俱进,在提升德育地位、转变德育观念、改进德育方法诸方面有所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1、什么叫做“递等式”?什么叫“脱式计算”(昭通吴耀先) 答:计算四则混合题时,按四则运算的顺序,依次逐级或逐步演算,每演算一次就写出一个等式,直至求出得数,在演算过程中得到的一个接一个的等式,叫做递等式。采用递等式的计算,通常也称脱式计算。为了提高计算速度,在实际计算中,除了逐步脱式以外,还可同时脱式(如把几个乘、除计算同时完成),也可同类脱式(如把几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