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贾亚娟  赵敏娟 《资源科学》2020,42(12):2370-2381
农户是生活垃圾分类的源头主体,其分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成效,关系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成败。基于农户分类行为的微观数据,本文结合“个体层面”与“集体层面”因素,分析生活垃圾污染感知、社会资本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水平的影响机理,并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陕西农村1374份农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个体层面”的生活垃圾污染感知对农户分类水平具有明显提升作用,农户对生活垃圾在生态环境、社区环境以及身心健康方面产生的污染及影响感知越强,其生活垃圾分类水平越高;②“集体层面”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制度信任、社会参与及社会规范显著提升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水平,但人际信任对其分类水平并无显著影响,说明社会交往频率较高、制度信任度较高、积极参与农村垃圾治理公共事宜以及认为村庄垃圾治理较好的农户,其分类水平较高;③女性的生活垃圾分类水平相较于男性更高一些,低收入家庭相对于高收入家庭的分类水平更高。因此,要实现生活垃圾可持续分类治理,全面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不仅要强化农户污染感知,而且需要构建良好的社区环境,通过网络沟通以及信息共享加强农户交往频率、提高农户的制度信任度以及公共事务参与度、强化社区约束机制,提升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水平。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潜力与产业化对策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财富,全球各国却为之困扰。如何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新焦点。文章在浅析全球尤其中国人口和城市化水平高峰期的到来而更加严峻的垃圾态势基础上,从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角度,通过探讨垃圾回收利用的资源化潜力,揭示垃圾产生的历史必然;并就中国垃圾产业的建立、组织、运行机制和法律、法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实现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即城市可持续发展找到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突破垃圾围城,垃圾分类收集利用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最初环节,是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市群和城市系统逐步形成,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的处理及自然环境的破坏等问题造成了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城乡生活垃圾己成为社会公害,严重地影响到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根据建设部2006年统计资料分析,截止至2005年底,全国66i个设市城市中建有各类生活垃圾处理场479座,处理能力为25.7万吨/日,集中处理量为8108万吨,集中处理率为51.97%。  相似文献   

5.
王瑞娟  高淑慧 《内江科技》2011,32(10):10-10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危害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居住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如何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与处理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指出垃圾分类收集管理与流程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影响城市家庭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因素,针对如何更好的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工作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钦锋  王正达  汪海峰 《内江科技》2007,28(12):123-123,146
覆盖是生活垃圾填埋中的重要环节.文章就几种常见的覆盖材料的特点、性能及应用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方面,生态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垃圾达到无害化处理又是完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只有具备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基本消除环境公害,并形成天蓝、地绿、水清、林秀和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才能谈得上现代化城市的生态化。简介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的必要性及其环境管理现状和问题,分别提出了分类收集、集中处理的环境管理对策.最后整合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环境管理原则。  相似文献   

8.
处理、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城市垃圾科学有效地处理,提出了在垃圾产生的源头对垃圾进行预处理,以“垃圾块体的分区分类堆砌填埋处理”替代“垃圾的混杂式填埋处理”,以及利用垃圾块体充填废弃采矿场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对实现城市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何更新  田欣 《百科知识》2010,(11):34-36
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发展时期,大量的施工建设和拆迁改造工程每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数以亿吨计的建筑垃圾,其中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更是因为奥运工程、世博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建筑垃圾年排放量激增数千万吨。  相似文献   

10.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陕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试点地区的调查,从供给主体视角出发,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比较4个试点村的基本情况、分类处理实践模式及供给主体,进一步综合评价各试点村的生活垃圾末端分类程度、资源化利用率、年单位成本资源化利用量、减量化及无害化处理效果。分析发现:资金投入是解决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关键之一,对于大多数的普通农村来说,并不能简单复制,而是要借鉴试点村的实践模式,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选择有效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因此,要全面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不仅要鼓励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农村社区及农户多主体参与合作供给,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而且要加强宣传与奖惩力度,健全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科学生活》2014,(9):82-82
人体最容易生病的器官是什么?不是心脏,也不是肝肾,而是肠道。正是由于现代人对肠道问题的忽视,仅仅在中国,就有3000多万人承受着慢性顽固性肠道疾病的困扰;每年有超过10亿人次出现腹泻或便秘症状;新增大肠癌患者达40万。肠道问题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而且会诱发糖尿病、过敏性疾病甚至癌症,使国人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专家疾呼,若再不进行“肠道革命”,后果将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强制分类背景下,不同分类收集方式会改变生活垃圾物质流向与后续收运处置过程,进而影响回收处理系统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和经济表现。本文针对北京社区垃圾源头分类与综合处理系统的不同情景,开展减碳效率分析与优化,为建立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收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MFA)对回收处理全过程的物质流向和流量进行分析,结合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核算(LCCA)和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分别评估碳足迹和经济成本,在此基础上提出减碳效率指标并进行优化分析。【结果】基准情景(S1)和优化情景(S2-S5)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分别为-148.14 kgCO2e、-236.44 kgCO2e、-251.25 kgCO2e、-297.06 kgCO2e、-343.51 kgCO2e。相对于S1,4种优化情景均表现为正向的减碳效率,减碳效率值依次为S5(2.20)>S4(1.66)>S3(1.38)>S2(1.31)。S5对应的“垃圾分类驿站+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垃圾分类指导员”优化模式具有最高的减碳效率。在垃圾综合处理能力和各组分处理能力充足的前提下,随着准确分类比例增加,减碳效率也逐步提升。【结论】源头分类收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增加了前端基础设施运行成本、人力成本和环境影响,但有效提高了后端分类处理效率及再生资源产出率,带来生命周期碳减排效益的提高。随着今后居民垃圾分类自主投放参与率和准确率上升,收集阶段经济成本将大幅降低,减碳效率可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3.
改善农村环境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调动农村居民个体参与意愿是提升农村环境整体治理水平的有力抓手.本文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为例,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通过构建Manski互动效应模型和递归双变量Probit(RBP)模型,实证检验社会互动、互联网使用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旨在为推动农村...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泥是重要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对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均造成重要影响。由于组成中可燃物比例高,对它们的能源化处置研究成为热点。本文系统应用了一种可持续的环境管理工具——生命周期评价软件Simapro,采用Impact 2002+和ReCiPe Endpoint 2016两种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测算了垃圾和污水污泥单独焚烧的线性加和与垃圾、污水污泥混合焚烧两种处置方案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揭示不同处置方案下的环境负荷,探究两种处置方案的优劣;同时,分析这两种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的不确定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泥的混合燃烧方案在化石能源消耗、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方面的有益影响均明显高于单独燃烧方案,混合燃烧方案不仅缓解能源压力,同时降低气候和健康压力;②对于本文方案,Impact 2002+方法的中间点影响类别和终点损害类别评价结果都比ReCiPe Endpoint 2016方法更能突出混合燃烧方案的环境影响优势,但ReCiPe Endpoint 2016方法的不确定性更小。上述结论可为垃圾和污水污泥能源化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选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