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高职院校要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文化育人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以校企文化互动融通为主线,建设七种学校文化载体,探索适合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七位一体”模式,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要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文化育人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本文试图探索适合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七位一体"模式,以校企文化互动融通为主线,建设七种学校文化载体,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3.
马力  曹雨清 《教育与职业》2022,1004(4):89-95
紧跟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新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是保障高职院校教师从业质量、推动高职师资队伍高质量建设的迫切需要和现实诉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有利于"双师型"教师自我完善、有助于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有益于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文章提出应遵循以能力为中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维、全过程评价的原则,从师德师风、知识基础、能力素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五个维度,落实"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  相似文献   

4.
曹强 《教育与职业》2021,(10):82-85
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而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是紧贴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支撑.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师资力量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升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文章针对当前西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及建设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建设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路径,为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构建科学、有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日益成为高职教育发展和管理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围绕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以及教师专项能力提升等四个方面,提出构建"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策略体系,以推进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建设之一,也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关键,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有新思路,以确保高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点,更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现状,确定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从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四个方面着手,探究"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文化创新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李兵  杨婷 《教育与职业》2021,994(18):87-91
2019年,"双高计划"明确指出,要培养一批地方认可、行业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把高职院校打造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目前,"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机械类人才培养依然存在学校治理水平与企业管理有差距、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不相符、教学环节与企业生产环节不适应、国内外人才培养对接不紧密等问题.建立市场导向下"多元培养、三维融合、协同育人"的高职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机械类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均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关系到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文章以福建某高职院校为例,简述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几个方面探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路.要完善领导机制,健全师德管理体制;优化制度规范,强化考核监...  相似文献   

10.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专业特色上,"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其核心要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文章论述了"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提出了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其重点在多途径培养专职教师双师素质、对兼职教师的有效管理及建立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上.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