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久居北京的汪曾祺老先生,也算是一个老北京了。“胡同文化”的长期,陶,让汪老先生的文章带有独特的“京味”,在慢条斯里中带着几分惠敏,在不温不火中带着几分情致,在纯真拙朴中带着几分机巧。下面通过对文中几个例子的分析,来谈谈汪老先生《胡同文化》中“拙中藏巧”这一独特的艺术特色。例1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乎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的“惊闰”(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  相似文献   

2.
正"巧"与"拙",涉及的是审美范畴的问题。对于书法的审美,正如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地点,对于美所持的标准会有差异一样。"巧"是相对于"拙"来讲的。看待巧的问题,应该从两个角度切入:第一,从技术层面上讲。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讲道:"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1920年生于江苏高邮,40年代末迁入北京,从此开始了对北京长达五十年的守望,我不知道汪老何时开始关注北京市民,何时开始拿胡同这个视角去审视民生世相,总之现在是一篇文章摆在了我们面前,为我们了解北京市民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人格提供了一份参照,但汪老当时的写作心态如何呢?笔者以为,在《胡同文化》一文中,体现了作者的二难选择。汪曾祺的怀旧文化风格与不愿落伍的时代心理在文中潜涌,他既割舍不了对旧文化的怀念,又无法否定新文化的进步,于是只好哀伤、感叹,在新旧文化所形成的胡同中艰难突围。表面上看来,作者好似一个旁观者站在北…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篇构思精巧的小小,说。前面平淡冗长而又荒诞不经的叙述,乍看之下,极像一部无聊的肥皂剧,什么刀光剑影或者江山美人抑或宏图霸业,故事情节陈旧俗套。没有一点亮色,就连人物的称号、武器的名称,都没有一丝新意。就在读者将要陷入审美疲劳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你给她打电话,说学校又要收学费了,五百块。她说,好。我马上照办”一句,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8—9期刊发的刘兴桥老师《(胡同文化)的“文化”究竟作何解》(以下简称“刘文”)一文对“文化”一词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刘老师能看到“众人未见之处”,敢于质疑探究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刘老师认为,《胡同文化》中的“文化”含义不同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  相似文献   

6.
在《归园田居》(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一单元)中有这么一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课文将“拙”解释为“愚拙”,“守拙”就是“守住愚拙,这是谦虚的说法”。这种解释太笼统,没有解释出“拙”的具体含义。其实,这里的“拙”就是上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的“韵”“性”,即作者的“本性、天性”。那么,作者的“本性、天性”是什么呢?那就是“不适俗”“爱丘山”:不适合在世俗官场中交际应酬,热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在《归园田居》中有这么一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课文将“拙”解释为“愚拙”,“守拙”就是“守住愚拙,这是谦虚的说法”。这种解释太笼统,没有解释出“拙”的具体内涵。其实.这里的“拙”就是上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的“韵”、“性”,即作者的“本性、天性”。那么。作者的“本性、天性”是什么呢?那就是不“适俗”、“爱丘山”:不适合在世俗官场中交际应酬,热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归园田居》(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有这么一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课本将“拙”解释为“愚拙”,“守拙”就是“守住愚拙,这里是谦虚的说法”。这种解释太笼统,没有解释出“拙”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9.
教学十余年,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次讲《烛之武退秦师》。课上我情绪激昂,妙语连珠,细致生动地分析了烛之武之睿智之巧言。自我感觉其精彩细腻可谓一堂成功的示范课。可是,最后总结时,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说自己并不觉得烛之武聪明,反而认为他的勇敢更胜他的聪明:烛之武当面指责郑国国君,表明自己的不满是勇敢;在秦晋兵临城下之时,“夜缒而出”是勇敢;将要亡国之臣只身面对不可一世的秦穆公直陈战争利弊是勇敢。学生话音未落,课堂就沸腾了。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设想 散文名篇《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但文章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而是从胡同民居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胡同文化的内涵。全文洋溢着浓烈的京腔京味儿,是一篇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典范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1.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它是画家、雕塑家取得艺术成就的基本功。但在素描训练中,我们常常遇到难以处理的“拙”与“巧”这对矛盾,这除了拙与巧之间具有微妙复杂的关系外,更多的是一些人对二者的内涵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缺乏应有的了解。“拙”,首先是对人品的要求。常言道,画如其人;画品就是人品。这话一点不错。因为,有什么样的人品便有什么样的治学态度。素描学习中一系列严肃的课题要解决,需有真诚纯朴的品质和严格求实的精神。舍此就永远不能步入艺术殿堂的大门。有人把作为造型基础的素描比作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是有几分道理的,因为它对各门造型艺术的影响最直接,复盖面最广,它不仅教会一个人怎么观察,怎么用笔,更重要的是教会一个人怎样掌握唯物辩证  相似文献   

12.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它是画家、雕塑家取得艺术成就的基本功。但在素描训练中,我们常常遇到难以处理的“拙”与“巧”这对矛盾,这除了拙与巧之间具有微妙复杂的关系外,更多的是一些人对二者的内涵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缺乏应有的了解。“拙”,首先是对人品的要求。常言道,画如其人;画品就是人品。这话一点不错。因为,有什么样的人品便有什么样的治学态度。素描学习中一系列严肃的课题要解决,需有真诚纯朴的品质和严格求实的精神。舍此就永远不能步入艺术殿堂的大门。有人把作为造型基础的素描比作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是有几分道理的,因为它对各门造型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当代京派散文的代表人物,汪曾祺被选入新教材的作者名目。汪曾祺优美的散文很多,《胡同文化》是其中一篇代表作。《胡同文化》较全面地反映了汪曾祺散文的审美思想、取材特色和语言韵昧。下面就从这三个角度品味一下汪曾祺的“胡同味”。恬退隐忍的审美思想。文中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连用三例证明北京人这种隐忍,一是老舍《茶馆》里王利发的“顺民”说,一是自己《八月骄阳》  相似文献   

14.
<正>周末的儿童乐园里有两对母女在做沙画,一位母亲从色彩到布局,从笔触到比例耐心地教着孩子,不时还搭把手,孩子却缩手缩脚的,不敢伸手;另一位母亲静静地坐在旁边,幸福地欣赏着,孩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沙画世界里。陡然一看,第一位妈妈巧,懂得如何指导,孩子完成的作品就是不一样,第二位妈妈拙,什么都不管,就让孩子随意地画,作品就是一般。相信很多人都很羡慕孩子有一位巧妈妈吧。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从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可能事情完  相似文献   

15.
16.
朱自清先生是“五四”以来我国最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名作《荷塘月色》人们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17.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老先生的一篇书序,它实质是一篇文化散文,包含有浓厚的文化意蕴。本文中已明确交代“胡同文化”即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胡同文化已渐渐消失,但对于它的衰落,作者却说很眷恋,甚至伤感。封闭文化本应是加以批判的东西,对于它的消失,人们应该象鲁迅对待雷峰塔的倒掉那样拍手叫好,可是汪老先生却又为何如此伤感呢?  相似文献   

18.
19.
李娇儿是西门庆的妾,她在西门庆家中的地位仅高于孙雪娥。有的论者认为她是一个昏昏噩噩的人物。本文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李娇儿为人憨直、和善,只是心计不如潘金莲等人,她对自己所处的地位以及与他人的复杂关系,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她讲求实际,看准了的事能当机立断;没有过高的奢望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因而当西门庆刚刚停止呼吸,她就作好了回院重操旧业的准备,不愿陪伴西门庆之灵位,牺牲自己的青春年华,结局是不坏的。  相似文献   

20.
<琵琶行>是一首传诵千古的长篇叙事诗.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于元和十一年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写出这首著名的叙事诗.<琵琶行>通过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和沦落身世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抒发了自己受贬谪后的苦闷和感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