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心理学对人的需要和动机作了不少阐述。需要是由于有机体和环境的某种不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欠缺的不满足的心理状态。人在需要未获得满足时,内心上会承受到一种欠缺的压力。如饥饿时的难受,对问题不理解时的迷惑,理想愿望不能实现时的苦恼,都是某种欠缺的心理状态,当转化为活动动力时就是动机,其追求的鼓励物便是目标。①目标导向行动,行动的结果满足了某种需要。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人的个性倾向性和动物的行为不同,人的需要是在吸收人类文化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满足需要的对象,人的需要取决于社会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2.
我们都知道,活动一般是由一定动机所激发的。当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不安和紧张状态,这种状态会造成一种导向某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这就是动机。人的动机不仅可由内部因素来激发,也可由外在刺激力(诱因)而引起,诱因与内驱力是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和动力。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采取行动,寻找满足。动机在人的活动中不仅起唤起活动的作用,同时也伴随着活动的进行起促进和调节作用。动机在心理学上属于个性意识倾向性的范畴。而个性意识倾向性一般起着影响人的行为方向、积极性大小的作用。因此,动机也对人的行为以及其积极性的大小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思想受到的影响和感化,它是一个人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相似文献   

5.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它是对从事活动的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疑”是深入研究知识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浅谈自我决定论与青少年内部动机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决定论以个体的内部动机概念为出发点,认为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关系需要得到满足时内部动机最有可能发生,并根据个体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对动机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法。因此,从自我决定论视角探讨了促进青少年内部动机发展的重要性与相关策略,以利于激发青少年内部动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周红瑞 《考试周刊》2010,(27):113-113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而动机又是随人的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人都有进取心和认同欲,希望他人能理解和接受自己,希望得到他人的赞扬。人们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其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8.
学校管理中的奖惩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管理中的奖惩问题沈配功,杨候勤人都有一系列的物质需要(如衣、食、住、行等),更不乏诸多的精神需要(如荣誉、地位、尊重、成就等)。正是由于这些需要在尚未得到满足时,就会引起人的心理紧张,并与一定目标结合时便产生满足需要的动机,在目标导向下动机作为一...  相似文献   

9.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远程教师指导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当自主需要、关系需要和胜任需要得到满足时,可有效激发其内在动机。本研究结果表明远程教师的指导行为与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有密切关系。研究从激发学习者内在动机入手,探讨了远程教师指导行为对于学习者内在动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曹雪梅 《现代教学》2010,(10):58-58
如何激发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最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是将学习者放入一个旧知和新知之间具有冲突的情景之中。当学习者发现某种新知和旧知相矛盾时,就会产生一种认知不平衡。而这种认知不平衡会使人产生一种“紧张感”,为了解除这种紧张感,学习者就会产生认知动机,努力求知。~旦学习者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新旧知识就保持了平衡一致,认知不平衡所引起的紧张感就会解除,并由此产生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 ,并使活动朝着某个目标进行 ,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力。  人的活动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个体内部感到有某种不足时 ,就会产生相应的需要。萌芽状态的需要 ,会使人产生一种下意识的不安感。随着需要的强度的增加 ,达到一定水平之后 ,就会使人产生试图通过某种手段和途径来满足需要的愿望 ;如果这时存在能够满足需要的条件 (即诱因 ) ,愿望就转化为推动人去进行活动的动机。  学习活动和学习动机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产生学习活动。  根据我们对中年级小学生的一…  相似文献   

12.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意志行动开始于需要以及由需要而引起动机”,即一个人的行为一般总是与他的需要、动机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人受到刺激产生了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不安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并成为寻求目标以满足需要的驱动力,推动人们的活动向目标前进。可见,需要是产生人的行为的最主要原动力。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如果将这种因需要欲望而引起的行为原动力投向工作,那么它就会成为个体工作积极性的源泉。由此又涉及管理学的另一个概念———激励,因为激励是持续地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兴奋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需要能转化为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机。表现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欲望,特有的需要,是人对自我抱有期望与信心的显示。特别是中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价值的心理特征尤为明显。当学生的这个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推动学生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去探索,  相似文献   

14.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认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使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无法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综观人的一生,  相似文献   

15.
动机与学习     
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主观动因(内部动力),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动机和需要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任何动机都是在一定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离开需要的动机是不存在的.同时只有当需要具有其满足的对象与条件时,需要才以动机的形式客观地表现出来.人的需要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因而基于需要的动机同样也是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处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阶级地位的人,其活动动机会有很大的差别.就学习的动机来说,  相似文献   

16.
以人的行为和人们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行为科学早已风靡西方世界。70年代末,行为科学传入我国后,不少科学家和企业家不畏艰难,排除干扰。勇于实践,使行为科学在我国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应用成果。行为科学的基石,则是需要理论。所谓需要,指的是个体在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行为科学认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激发行为,行为指向目标。当目标达到以后,需要便得到满足。此时又产生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当然作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需要”的一般概念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愿望和欲求,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这种需求反映一旦被人意识到,就变成活动的动机,这种动机激励人们去行动以满足自身的需要。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也是人们行为的最终归宿。当一个人有某一需要而又渴求获得满足时,就会引起内心的紧张状态,这种内心的紧张导致心理的不平衡,从而促使人们去寻求满足这种需要的相  相似文献   

18.
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需要能转化为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机。表现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欲望,特有的需要,是人对自我抱有期望与信心的显示。特别是中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价值的心理特征尤为明显。当学生的这个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推动学生更有信心地去学习,  相似文献   

19.
邓芳 《湖北教育》2005,(2):15-16
“亲和力”在词典里的解释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研究表明,亲和力与“亲和动机”不无关系。亲和动机强,例如教师迫切需要得到学生的友谊,赢得学生的依赖.其亲和力就高;亲和动机弱,教师无视学生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正>社会心理学认为,"面子"即是自尊心,是指要求自我尊重和得到他人尊重的一种心理需要。需要激起动机。人们所认为的与需要相适应的条件时,就转化为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动机产生行为。对于学生来说,"面子"是他们"动机"和"行为"的出发点。对自尊心需要的追求强弱、深浅,是他们是否要求进步,是否奋发向上,是否认真学习的主要动机。需要—动机—行为,是一条科学规律,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务必把转化学生的思想、陶铸人的灵魂作为神圣职责,绝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